天天看點

開辟中國高科技企業增長新曲線

作者:埃森哲中國

過去十年,一批高科技企業抓住移動網際網路大潮,聚焦産品創新和體驗,迅速擴大銷售規模,坐享科技紅利。然而随着社會整體技術創新速度的放緩,以售賣硬體産品為主要業務的企業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市場整體增長乏力、産品同質化以及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增加,使得高科技企業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即服務”模式便是可能的增長路徑之一。它強調将産品作為服務的一部分,基于客戶需求或訂閱行為,為其提供更全面、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和價值。這不僅能夠增加企業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還能與客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由此實作長期、可持續的業務增長。

埃森哲研究院測算,到2024年,“即服務”市場的總體規模預計可達300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在24%左右。

破局:萬物皆服務,科技即服務

“即服務”(Everything-as-a-service, EaaS)是指以訂閱為導向,捆綁産品、服務、平台的全新商業模式。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市場中服務的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即服務”模式已經從最初的軟體及雲領域,延伸到更多不同的領域和産品。

開辟中國高科技企業增長新曲線

“即服務”涉及的不同領域及代表企業(一)

開辟中國高科技企業增長新曲線

“即服務”涉及的不同領域及代表企業(二)

開辟中國高科技企業增長新曲線

“即服務”涉及的不同領域及代表企業(三)

從業務形态來看,基于各領域中産品形态和客戶需求的不同,“即服務”可以分為三種主要模式:基礎服務、進階服務以及平台生态。高科技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打造相關“即服務”形态。

基礎服務:企業提供核心軟硬體産品和基礎服務,如裝置的自動更新維護和企業業務自動化服務。通過訂閱模式降低客戶資本支出,優化其現金流管理。

進階服務:企業還提供管理服務(Managed Service)、咨詢和外包服務,以更好地為客戶因需定制服務體驗,提高客戶整體效率,效益和滿意度。

平台生态:企業緻力于打造具有資訊化技術支撐的“即服務”生态體系,降低體系内交易成本,與潛在生态夥伴協同創新、共享商機,為客戶提供更多價值。同時持續感覺客戶需求,實作端到端自動化和資源優化。

硬體型高科技企業“即服務”轉型的挑戰及對策

随着雲技術、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資料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企業在提供"即服務"模式時的成本已出現大幅下降,能夠更輕松地為客戶建構定制化解決方案,提供更高品質和更具競争力的服務。但是“即服務”所需的能力與傳統的一次性硬體銷售存在顯著差異,實作轉型需要進行長期而系統化的工作。

基于廣泛的高科技行業數字化轉型經驗,埃森哲提出了“即服務”轉型金字塔SOAL思維架構,建議從戰略群組織設計開始,逐層推進到系統功能的落地,最終實作整體的業務變革。這一架構為企業提供了一種精确、專業且易于了解的方法,助其高效推進“即服務”轉型,確定整個轉型過程的成功。

開辟中國高科技企業增長新曲線

“即服務”轉型金字塔SOAL思維架構

挑戰一:業務願景及戰略不清晰

企業的上司層和團隊對“即服務”轉型缺乏清晰的業務願景和戰略定義,導緻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如有些企業的目标是進行服務轉型,增加銷售及提供企業級服務的能力。是以企業除了通過”即服務“中的訂閱模式提高使用者粘性,更應關注如何提高其服務産品的吸引力及競争力,切勿本末倒置。

對策:

目前,市場上有三種常見的“即服務”轉型方式,對應不同的業務願景和戰略。企業可以選擇與自身相比對的方式予以推進。

财務及金融模式轉型:通過租賃融資的方式,為客戶提供IT硬體裝置分期付款的交易選擇來降低其财務壓力。

裝置“即服務”轉型:在金融模式變革的基礎上,提供更多與硬體相關的軟體及服務,提高利潤率和客戶粘性。

全面的服務導向轉型:提供與企業服務相關的全面管理服務及解決方案,如藍圖設計、場景落地、雲更新、安全服務等,從傳統的IT硬體裝置制造商更新成為企業服務提供商。

挑戰二:缺乏适應“即服務”能力的整體設計

與傳統硬體銷售模式不同,“即服務”要求企業提供持續的服務和銷售,并與傳遞團隊緊密合作,充分利用整體生态系統。如何将企業在前、中、後端各職能領域的核心能力,整合為端到端的一體化營運能力,成為轉型成功的關鍵。

例如,财務作為價值鍊的下遊,其痛點通常源自産品或銷售能力的缺失或設計缺陷,單獨提升财務能力無法解決業務問題。

對策:

企業需要對新的能力進行全局性的頂層設計,保證各職能領域可以有效對接,不會各自為戰。各職能領域的核心能力需要基于新的業務場景進行梳理,并通過設計新的流程及明确崗位和職責來建立。

比如在銷售交易管控中,原有的一次性交易模式在價格及合同條款的設立上都相對标準化,而在“即服務”模式中,由于引入了三方産品及不同傳遞和付款方式,導緻價格的計算及合同的條款都更加複雜,需要系統化設計才能滿足業務的規模化需求。

挑戰三:無法滿足“即服務”業務的營運需求

傳統硬體型企業在整體能力和流程方面,包括前端的産品定義與銷售、供應鍊和生産制造,以及後端的财務管理和報告,都是圍繞現有業務模式進行建立和優化的。是以,在進行“即服務”業務轉型時,原有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通常無法滿足新的業務需求。

例如在銷售端,傳統模式下的銷售人員在下一次商機出現前不會頻繁與客戶聯系。但在“即服務”銷售模式下,一份合同從簽署到完全履行需要多年時間,期間需要不斷響應和滿足客戶需求。這不僅為企業提供了交叉銷售和追加銷售的機會,也對銷售組織的營運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策:

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可以基于業務定位和發展階段,從以下三種運作模式中進行選擇,同時結合組織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和調整。

開辟中國高科技企業增長新曲線

企業新業務轉型的三種模式

挑戰四:缺乏合适的系統和工具來支援"即服務"業務的規模化

即使在新的業務流程及業務規則都清晰的情況下,企業也可能缺乏合适的IT工具和平台來實施業務流程,難以降低手工作業的比例,導緻業務無法快速規模化。

對策:

既可以利用成熟的業界工具自動化業務流程,也可以根據自身即服務業務的競争力重點,貼合業務發展,定制開發高度靈活的未來系統(Living System),提高團隊作戰效率并支援業務高速增長。

例如,SAP BRIM的融合開票功能(Convergent Invoicing)能夠為“即服務”模式中的捆綁産品生成獨立發票,滿足硬體、軟體和支援服務捆綁銷售時的分别開票需求。該功能還能夠包含每月、每季度和年度的計費,以及客戶基于消費和簽約成本所産生的費用。此外,授權管理(Entitlement Management)系統可以支援在整個合同周期内定義、配置和跟蹤客戶權利,有效管理“即服務”模式下的客戶權益。

傳統硬體企業可以利用企業級“即服務”商業模式更好地服務客戶,提升滿意度,拓寬利潤空間,并積極開拓全新的增長曲線。但大型企業的全局性轉型絕非易事,企業上司層需積極支援和參與,以確定頂層設計準确反映業務團隊的實際需求,并確定最終的變革結果達到預期。

在“即服務”的三種業務形态中,平台生态是最高階的一種。下一期,我們将深入解決高科技企業如何打造平台生态。敬請期待!

本文作者:

吳杉杉:埃森哲大中華區戰略與咨詢董事總經理、高科技行業主管

餘鴻彪:埃森哲大中華區工業X事業部總裁

餘照寒:埃森哲大中華區戰略與咨詢高科技行業戰略總監

胡津瑞、卓建茹等對本文亦有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