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騷擾說成堅持追愛,誰在炮制兒童“毒物”?

把騷擾說成堅持追愛,誰在炮制兒童“毒物”?

摘要

中青評論

對于孩子的課外“閱讀食譜”,家長精心挑選,并做好親子共讀,也有助于及時“排雷”。

“我失去的是自由,不會失去的是對你的愛!”這不是某個短視訊裡惡搞的“土味情話”,而是來自一本推薦12歲以下孩子閱讀的圖書内容。令人瞠目的是,故事的情節設定也十分“毀三觀”:喊出這句話的男生對喜歡的女生進行騷擾并有暴力行為,可當他在法庭上高呼這句話後,女生卻突然被打動,從此兩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書中寫道,這個故事教會我們“隻要堅持,就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把騷擾說成堅持追愛,誰在炮制兒童“毒物”?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據《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這種讓家長和孩子覺得奇怪的童書,在市場上時有出現:一些所謂的“腦筋急轉彎”圖書,呈現的是“飛機從天上掉下來沒有人受傷的原因是全都死了”等不利于兒童心理成長的内容;有的歪曲曆史,比如此前系列曆史讀物《寫給孩子看的中國史》中,就有“丁汝昌投降圖”等明顯與史實不符的插畫;還有的堂而皇之地宣揚暴力、歧視、攀比等錯誤價值觀,讓家長看後十分憂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兒童讀物的作用不容小觑。通過一個個故事、一次次講解,童書不僅承擔着道德教化功能,引導孩子們知善惡、明是非,也是幫助他們搭建基礎知識體系,培養情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考慮到很多未成年人還沒有判斷力,且模仿能力較強,嚴格對少兒圖書進行把關,避免内容失格、三觀不正、品味低俗的作品流入市場,可謂至關重要。

按理說,經過編輯、審校、稽核、出版等環節的層層把關,不難剔除問題圖書。可是,為何近些年,各類奇葩的兒童“毒物”還是屢見不鮮呢?這恐怕與當下少兒圖書市場的“虛火”有關。

有業内人士表示,如今,兒童課外圖書是出版市場的重要闆塊。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出版社和出版公司紛紛入局,截至去年,國内580多家出版社已有接近550多家涉足少兒童書出版業務。

在激烈的競争格局下,市場衍生出盲目求快、跟風出版、重營銷不重策劃等浮躁風氣,一些從業人員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和甄選能力,也并不具備精心打磨作品的耐心,反而大搞營銷,并一味壓縮制作周期,讓應有的流程規範形同虛設。在這個過程中,邏輯不通的内容、立意低下的故事、明顯有問題的插畫等,也就成為一個個“漏網之魚”。長此以往,難免造成“劣币驅逐良币”的情況,也會給整個行業帶來信任危機。

對此,如何通過更有力的行業規範和監管措施,引導童書市場走向拼品質、拼内容的良性競争,值得進一步思考。筆者在搜尋案例時發現,此前一些問題童書被發現後,隻是被要求下架處理,這可能會給童書市場留下不小的風險敞口。因為,隻要類似打擦邊球、一味求快的“打書”套路有可觀的利潤空間,那麼一本書下架了,他們完全可以如法炮制出更多圖書。隻有擡升違法違規成本,對問題童書嚴肅追責,才能倒逼出版社嚴守專業流程,保障出版品質。

把騷擾說成堅持追愛,誰在炮制兒童“毒物”?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缺乏統一标準,也是當下童書市場魚龍混雜的重要原因。正如有專家分析的,不同年齡層對于文字、圖畫的接受能力有顯著差距。探索建立科學的分級閱讀體系,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特點,設立合理的閱讀分類,可以使整個市場更加規範,幫助孩子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讀物。

當然,對于孩子的課外“閱讀食譜”,家長精心挑選,并做好親子共讀,也有助于及時“排雷”。不少家長直言,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兒童讀物,自己常常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很多時候,也隻是看腰封推薦、看廣告推送,然後“激情”下單。如此一來,便很容易掉進“營銷陷阱”,甚至不慎買到問題童書。在給孩子選書時,家長先大緻浏覽一遍,并事先對出版社、作者、策劃團隊等做一下簡單“背調”,才更有可能選出值得信任的高品質童書。

親子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增進彼此溝通、鍛煉孩子思維能力的契機。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們的思維很容易陷入“對或錯”“好或壞”的二進制論中。對于同一個故事,家長鼓勵孩子發現問題的複雜性,培養其質疑精神,無疑能讓他們收獲更多。此時,哪怕發現孩子不小心“誤入”了問題讀物,家長也能及時引導,減少“毒物”之害。

撰文/任冠青

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