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在出現之後,就被看做是繼共享打車之後又一具有變革性的共享經濟項目。當時的共享單車看似契合大衆短途出行的剛性訴求,有着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此,創業者、投資者紛紛入局共享單車行業。直接導緻的結果,就是共享單車遍地開花 —— 連正常的七種顔色都不夠用了!
但是好景不長,共享單車企業紛紛倒閉
但是好景不長,共享單車企業紛紛倒閉,并引發了一連串的退押金難、單車堆積等負面事件。或許很多人還認為那隻是共享單車向前推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後勝出的巨頭将呈現壟斷優勢,并站穩腳跟、盈利。但結果卻是摩拜單車被美團收購, ofo 小黃車處于風雨飄搖态勢,自身都難保!
是以,共享單車接連倒閉并不是偶發性事件,而是其本身就存在着多種巨大的缺陷。這其中,違背正常的社會經濟規律或許就是共享單車接連倒閉的重要原因。從投資者角度看,共享單車的吸引力在于 “ 高頻、剛需、低替代性、低成本、封閉環境 ” 。而使用者所繳納的押金,也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共享單車企業提供海量資金沉澱。

按照共享單車的使用費是按照 1 元 / 小時來計算,據摩拜資料所披露的資訊,每輛車日均騎行 5 次以上企業就能盈利。再加上車身廣告、 APP 開屏廣告等,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看起來似乎是成熟的。
但為何共享單車企業卻接連倒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投放大量單車的各種成本,比如生産成本、人力成本、營運成本、研發成本等。而且為了拓展市場去争搶客戶,共享單車行業的燒錢始終在不斷持續。
當人們習慣 “ 免費 ” 騎單車且黏性始終未能培育出來後,衆多共享單車企業終于頂不住了。錢燒完、資金鍊斷裂之後,共享單車企業就隻能倒閉。就算是現在的 ofo 小黃車,也無力支付每天天價的營運費用,隻能不斷收縮自己的戰場。
其實所謂的共享單車隻是披了一層 “ 共享 ” 的外衣,其本質并不是共享,而是 “ 租賃 ” 。既沒有激活社會閑置資源,又對原有的公共交通環境等造成巨大壓力,這樣的共享單車其實在一開始就跑偏了。違背了正常社會經濟規律,自身又缺乏 “ 自主造血 ” 的能力,倒閉也就很自然了。

就在近段時間, Uber 、 Lyft 等網約車公司開始多交通工具的多元化,進入共享單車(包括電動自行車)、共享。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5873795/viewspace-2214355/,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于:http://blog.itpub.net/15873795/viewspace-221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