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師講課方法 計算機概念知識,大一計算機結業論文

當今社會早已步入了資訊時代,經濟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時代的發展進一步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以,對高等院校在校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勢在必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新生計算機基礎銜接教學方法

摘要:

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中國小生接受計算機基礎的教育仍然是被動填鴨式教育,也得不到學校足夠重視.是以,大學新生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的并不紮實,導緻許多學生入校後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不适應.筆者從事多年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針對教學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例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進的建議,以便新生能盡快适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

關鍵詞:大學新生;銜接;方法

在大學對大學新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深入熟練的掌握office幾個常用應用軟體以外,還要求對計算機專業知識的幾大子產品有所了解,如資料庫、資料結構、面向對象程式設計及軟體工程等,使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計算機知識,同時為能夠滿足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要求做好充分準備.

1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變

1.1教學内容的改變

在中國小時,計算機資訊課程通常被學生認為無足輕重,該課程就是學習打字和學會如何浏覽網頁而已,是以對office的應用軟體***例如:word,excel,powerpoint***并沒有掌握其常用的功能.進入大學後,不僅要達到對以上軟體的熟練掌握,而且還要對計算機專業知識,如資料庫、資料結構、面向對象程式設計、軟體工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熟練應用.

1.2授課方式的改變

中國小的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模式和手段比較單一,教師在教學時不太重視學生實踐,使學生學到的理論無法與實踐相結合,導緻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此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隻注重自身教學過程,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進入大學後,要求教師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首先,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在部落格上或QQ群裡布置預習或複習作業,提供相應的網址或網頁,以及收取作業的時間等資訊.然後,學生根據任務到網絡上廣泛地搜尋資料.利用網絡學生可采取各種方式與老師進行交流,如語音、文字、視訊等方式.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收取學生的作業,并将優秀的作業通過部落格展示給其他人,這樣學生可得到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大學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更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老師在前面講,學生在下面練,并對實際操作情況實時進行檢查,發現問題立即解決,随時掌握學生上機操作的節奏,進而合理推進教學内容.

1.3學習方法的改變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一般約為30學時,由于授課時間所限,教師無法在課堂上對每個章節進行精讀細講,這樣就要求大學新生課下自己主動預習,不懂的地方自己查找資料解決,提高自學能力.

1.4考核方式的轉變

在期末考試形式上打破正常模式,即統一的考題和答案,這種模式束縛了學生的創新和思維,可考慮老師規定主題,學生自主選題,給出構思時間,最後集中進行創作并評議.例如我們期末機考時,給出幾種不同的主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軟體,學生在這種寬松的要求下發揮各自的智慧,圓滿完成考試任務.這樣的考核方式更加重視學生的創造性和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大學的計算機課程地位也與中國小不同,在中國小期間,計算機課程被認為是一門輔課,在考試中所占比重較少,甚至不考核[1].而大學期間,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必選的考查課,課程結束後要進行統一的考試,合格後計入學分.

2新生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2.1自主學習能力差

大學新生因為在高中階段課業任務繁重,沒有自己的時間,平時又習慣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管下學習,是以剛剛走進大學校門的他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後,就像剛剛飛出籠子的小鳥一樣,自由的時間多了很多,過于放松使他們有時候感覺到迷茫,時間多得不知道如何安排,不會主動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缺乏有效的自主學習能力.

2.2對各種軟體掌握的不深入

中國小期間計算機課每周安排一節,有時候還經常被其它主科占用,即使上課,學生也常常把計算機課當作遊戲課,是以對office的各種軟體知之甚少,例如Excel中繪制表格的多欄表頭、資料分類彙總後複制分類彙總後結果等常用功能學生都沒有掌握,顯然中學時期對office各種軟體的掌握程度無法滿足大學時期的要求.

2.3軟體技術内容陌生

大學新生對office裡的軟體并不陌生,畢竟在中學裡有所接觸,但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軟體技術一章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在這一章中講解了資料庫、資料結構、面向對象程式設計及軟體工程等4門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初步知識,内容比較抽象,例如:面向對象一節中涉及到的術語類、封裝、繼承、多态性等詞語生澀難懂,且由于篇幅限制内容講解不細緻,例如:在資料庫技術一節中關于關系資料庫的三種基本運算選擇,以及投影和連接配接沒有給出具體執行個體的講解,學生很難了解.是以軟體技術這一章節是大學新生掌握的難點.

2.4對計算機發展的認識

計算機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學生要想了解當今最前沿的發展狀況,僅憑借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畢竟教材會有滞後性,要多借助網絡、期刊、雜志等了解更多更新的技術.

3銜接教學對應政策

3.1強化上機操作,樹立自信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在講述陳述性知識時一定要結合上機操作.可采取任務驅動法和分組式任務教學法相結合.所謂任務驅動法,顧名思義就是指“以任務為驅動,以某個執行個體為先導,進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學和做,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分組式教學法是将學生3~5人分為一組,每一組實行強弱搭配,男女混合的原則,通過互補的學習方式,讓計算機基礎好的學生作為組長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基礎弱的學生就能向基礎好的學生請教,進而取得進步,樹立自信.

3.2強化獨立學習意識,轉變學習觀念

由于中學時期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學習,進入大學後很難适應自主性學習.作為老師可以引導幫助他們.例如:有意識的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下學習内容,幫助其合理配置設定每天的學習任務,把學習任務分解成若幹小單元,每天堅持完成當天任務,不給自己任何理由推遲完成既定計劃.作為老師還應為他們提供适當的學習方法.例如:及時複習,及時複習可以鞏固所學知識,防止遺忘;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做筆記既可以幫助對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加深對學習内容了解和記憶,又可以把學習内容中的重點記錄下來,便于以後複習和查閱.總之,多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逐漸養成其自主學習的習慣.

3.3階段性測驗

新生入學之初,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個階段性的知識檢測,檢測的内容既要包括筆試,也要包括上機.通過檢測新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幫助其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技巧,教師也要注意與新生進行溝通,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4結語綜上所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大學新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能力,提高其計算機水準,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以,幫助大學新生盡快适應大學計算機課程的學習不僅是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未來發展中能盡快适應社會市場的需要,進而促使學生實作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家蓮.關于中學資訊技術教學的若幹思考[J].考試研究,2012***4***:163.

[2]于研.探究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有效政策的運用[J].考試研究,2013***11***:248.

範文二: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研究

摘要:

分層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已經提出很多年,它主要解決大一新生由于計算機起點不同,而産生的一系列教學沖突。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真正的實施此種方法。為了找到更适合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改進現有教學方式,本文将對分層教學法的優點和缺陷進行重點研究。

關鍵詞:分層教學法 計算機基礎教學 高職

大一新生在計算機基礎上存在起點不同是高職院校面臨的普遍問題。而分層教學法就是将能力、水準相近的同學分為相同層次,并根據不同層次内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内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手段。

1分層教學法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與大學高校在生源上最大差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入學分數較低。受到教學水準相對較低以及地域經濟差異性的影響,大一新生在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存在巨大差距。具體展現在實際動手操作上,有的學生可以熟練運用日常辦公軟體,而有的學生連最基本的文本輸入都不能完全掌握。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由于受到班級授課制度的限制,老師不得不用相同的教學内容教授起點不同的學生。如果老師備課的内容較深,雖然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拔高,但是基礎不好的學生就會聽不懂;相反,如果老師備課的内容過于考慮基礎較差的學生,無形中對基礎好的學生就是一種傷害。為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展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解決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沖突,實施分層教學法勢在必行。

2分層教學法的組織實施

分層教學法的前提是學校和老師先要将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大一新生在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前,先對學生現有計算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摸底考核,并根據水準高低和能力差異分為ABC三個不同的層次。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課程完成時,A班學生能夠娴熟地掌握辦公自動化軟體,可獨立完成中等程度的辦公任務;B班學生能夠熟練運用WORD、EXCEL以及PPT中的知識,可在互相協作下完成辦公任務;C班學生主要彌補上大學之前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欠賬”。

3分層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優點

3.1展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所謂因材施教,是在學校和老師已經認識到學生存在計算機基礎差異性,将學生根據水準不同進行分組,采用不同的教學内容、教學手段以及不同的考核方式,這也是分層教學法的教學原則。分層教學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将學生個體因素加入到教學中,将相同層次的學生分為一組,可以更好地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之間彼此互相協助,共同向更高層次努力。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對所有學生都采用相同教學内容和教學要求的弊端,避免了有的學生“吃不了”,而有的學生“吃不飽”的情況,真正做到将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接受能力放在第一位,将每位學生的進步作為提高教學品質的出發點。

3.2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增加信心

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法,既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得到拔高的機會,又可以幫助基礎差的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學生比較的對象是自己或是和自己水準相似的同學,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的自卑心理。每當學生有進步時,老師要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并鼓勵他們繼續進步。這種既讓學生“吃得飽”,又讓學生“吃得好”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為學生建立學習目标,避免了學習任務過難而産生的厭學心理,學習任務過于簡單而産生的自大心理,改變傳統的被動學習模式,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增加他們的信心。

3.3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老師能力

分層教學将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這就需要任課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準備授課内容和教學手段,并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靈活的調整。雖然,增加了任課老師的工作量,但是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讓老師有了組織教學和應對挑戰的鍛煉,極大程度促進老師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4分層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弊端

4.1教學安排存在一定困難

分層教學需要将大一新生重新分班,也就是要将一個班級中ABC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在相同的時間、不同的教室上課。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學生要用到計算機,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學安排帶來困難。第一,實施分層教學後,因教學需要增加計算機機房和計算機老師。而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經費和老師人數都是有限的,是以很難滿足大量學生同時上課。第二,分到同一班級中的學生來自不同系、不同班級,當遇到其中某個班級有特殊的活動,一定要學生參加時,就會出現一部分學生可以在班級中上課,另一部分學生卻無法學習本次課程中的内容的情況。既影響課程進度,也影響學生學習。

4.2老師工作量配置設定不均

分層教學在各層次的學生安排上往往呈現橢圓形的人數分布,即A班和C班兩個層次的人數少,而B班中的總人數較多。這就給老師的教學工作量帶來了很大的差異,A班和C班因上課人數少,工作強度相對就小;C班學生起點較低,教學内容和教學方式相對簡單。給B班上課的老師,需要管理的學生多,工作量相對較大。長此以往,老師就會因同工不同酬而産生沖突。

4.3容易造成學生思想波動

分層教學雖然是通過ABC三個等級進行分班,但是很容易讓老師和學生在内心中形成“尖子班”和“差生班”的想法。A班的學生因自以為什麼都比别人強而産生優越感,甚至狂妄自大。C班的學生會因身處“差班”,自己就會産生厭學和自卑的心理,老師也會對課程不重視。

5小結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過程中,分層教學的實施展現了現代教育“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人文教育理念。不同高職院校要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揚長避短,通過不斷嘗試和補充,找到适合本學校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鵬英,莊紅,黃曉平.大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分類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5***:49-53.

[2]張君華,左顯蘭.導生制分層分組教學:高職項目課程實施的有效模式[J].教學探讨,2010,***1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