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作者:王silence

查爾斯·狄更斯(1812年2月7日至1870年6月9日)是英國小說家、記者、編輯、插畫家和社會評論家,他寫了《霧都孤兒》、《聖誕頌歌》、《尼古拉斯·尼克爾比》、《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深受喜愛的經典小說。狄更斯作為19世紀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而被人們銘記。在他的成就中,他因對維多利亞時代下層階級的刻闆描繪而受到稱贊,幫助帶來了社會變革。當狄更斯死于中風時,他留下了他的最後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埃德溫·德羅德之謎》。

狄更斯的書

狄更斯一生共出版了15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

《霧都孤兒》(1837-1838)

狄更斯的第一部小說《霧都孤兒》講述了一個流浪街頭的生活。這本書的靈感來自于狄更斯作為一個貧困的孩子被迫自食其力的感覺,并以此來謀生。作為《賓利雜記》雜志的發行人,狄更斯在1837年2月至1838年4月期間開始分批出版《霧都孤兒》,并在1838年11月出版了完整的圖書版本。狄更斯繼續在他後來編輯的雜志上展示《霧都孤兒》,包括《家喻戶曉》和《整年》。這部小說在英國和美國都極受歡迎。《霧都孤兒》的忠實讀者熱切期待着下一期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的發行。

《聖誕頌歌》(1843)

1843年12月19日,狄更斯出版了《聖誕頌歌》。書中描寫了永恒的主人公伊比尼澤·史克魯奇,一個脾氣乖戾的老守财奴,在鬼魂的幫助下,找到了聖誕精神。狄更斯隻用了六個星期就寫完了這本書,從十月份開始,正好趕上節日慶祝活動。這部小說旨在作為一種社會批評,引起人們對英國下層階級所面臨的苦難的關注。這本書一出版就賣了六千多冊。英國和美國的讀者被這本書的情感深度所感動;據報道,一位美國企業家在讀完這本書後給他的員工多一天的假期。盡管有文學評論,這本書仍然是狄更斯最著名、最受喜愛的作品之一。

《董貝父子》(1846-1848)

從1846年10月到1848年4月,狄更斯每月出版《董貝父子》一書。這本小說于1848年以書的形式出版,主題是商業政策如何影響一個家庭的個人财務。

《大衛·科波菲爾》(1849-1850)

大衛·科波菲爾是同類作品中的第一部:從來沒有人寫過一部隻随波逐流的小說。從1849年5月到1850年11月,狄更斯以每月灌輸的形式出版了這本書,并在1850年11月出版了完整的小說形式。在寫這篇文章時,狄更斯利用了他自己的個人經曆,從他困難的童年到他的記者工作。盡管《大衛·科波菲爾》被認為不是狄更斯的最佳作品,但它卻是他個人的最愛。這也有助于界定公衆對狄更斯式小說的期望。

《荒涼的房子》(1852-1853)

在父親和女兒去世,與妻子分離之後,狄更斯的小說開始表達一種陰暗的世界觀。在1852年至1853年出版的《荒涼山莊》中,他談到了英國社會的虛僞。這被認為是他迄今為止最複雜的小說。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在1859年出版了《雙城記》,這是一部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曆史小說,發生在法國巴黎和倫敦,他的“黑暗小說”時代。他在自己創辦的《整年》雜志上發表了這本書。故事集中在需要犧牲的主題,壓迫和革命所固有的邪惡之間的鬥争,以及複活和重生的可能性。

《遠大前程》(1861)

《遠大前程》在1860年12月至1861年8月之間連續出版,1861年10月以小說形式出版,被廣泛認為是狄更斯最偉大的文學成就。狄更斯的第二個故事是以第一人稱叙述的。小說的主人公皮普是一個孤兒,他的一生都在追求道德發展的道路。小說的主題包括财富與貧窮、愛與拒絕、善與惡。這類小說以極端的意象和豐富的人物為主題。狄更斯的許多主要作品已被改編成電影,其中一些作品,如《聖誕頌歌》,多年來以各種形式重新包裝。2017年11月,丹·史蒂文斯扮演狄更斯,克裡斯托弗·普盧默扮演著名小說人物埃比尼澤·史克魯奇,為作者的著名假日作品帶來了另一種轉折。

這位著名的英國作家是八個孩子中的第二個。他的父親,約翰·狄更斯,是一位夢想着發财緻富的海軍職員。查爾斯·狄更斯的母親伊麗莎白·巴羅渴望成為一名教師和學校的校長。

盡管他的父母盡了最大努力,但家庭仍然很窮。然而,他們在早期是快樂的。1816年,他們搬到了肯特郡的查塔姆,在那裡,年輕的查爾斯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可以自由地在鄉間漫遊,探索羅切斯特的古老城堡。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艱難時刻》(1854)

困難時期發生在一個工業城市在經濟擴張的高峰。這本書于1854年出版,重點介紹了雇主的缺點以及那些尋求改變的人。

《雙城記》(1859)

1822年,狄更斯一家搬到了倫敦的一個叫卡姆登鎮的貧民區。那時家庭的經濟狀況已經變得很糟,因為約翰·狄更斯有一個超支的危險生活習慣。最終,1824年,當查爾斯年僅12歲的時候,因為欠債被送進了監獄。

父親坐牢後,狄更斯被迫離開學校,到泰晤士河邊一家擦鞋廠上班。在這個破敗、充滿齧齒動物的工廠裡,狄更斯每周掙六先令,貼上“黑”的标簽,這是用來清潔壁爐的一種物質。這是他能做的最好的事來幫助養家。

回顧那段經曆,狄更斯認為這是他告别自己年輕時的天真無邪的時刻,他說,他想知道“他怎麼能在這麼小的年紀就這麼輕易地被抛棄”。他感到被那些本應照顧他的成年人抛棄和背叛。這些觀點後來成為他寫作中反複出現的一個主題。

令他大為寬慰的是,狄更斯的父親得到一筆家庭遺産後,就獲準傳回學校,以償還他的債務。但是,狄更斯15歲時,他的教育再次從他的統治下被拉了出來。1827年,他不得不辍學,做辦公室勤雜工,以增加家庭收入。結果,這份工作成了他寫作生涯的起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