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作者:機器人大講堂

小編今天竟然親眼目睹辦公用品成精,會自己走路了!電話線自己會爬,有圖有真相: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回形針也像是長出了腿,大步流星,昂首闊步地走着: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我不會出現幻覺了吧?再揉揉眼仔細一瞧,什麼嘛?原來是機器人。

雖然外表看着不像,不過它确實是貨真價實的機器人,屬于軟體機器人的一種,而且來頭還不小,這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最新研究成果,除了走路之外,還會遊泳!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小機器人在運動時沒有外接任何電纜或者裝置,那它是怎麼做到運動自如的呢?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答案就是:磁場。

以上其實是 ⌈三維磁性軟體機器人⌋,結合了纖維執行器和磁性彈性體,利用單向磁場控制,可以實作爬行或走路等多種運動模式,還能充當貨物運輸工具,未來能夠在複雜難以部署的受限環境中得到很好的應用。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除了機器人的表現外,它的制作方式和控制方法也是相當創新的,其可擴充能力甚至能夠達到同時制造一千多個機器人,解決了目前磁性機器人的制造難題!

▍磁性機器人制造與控制方法的難題

在軟體機器人領域中,驅動方式的選擇會直接影響機器人的表現和功能。

磁場比光、壓力、熱、電場等更具有優勢,因為磁場環境的部署不受任何束縛,也不受材料的限制,就連弱磁場也能穿透非磁性和弱導電媒體。相比之下,光、壓力、熱和電場等其他驅動方式無法穿透某些物質,或者需要更高的能量消耗。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這些優勢激發了大量的磁性軟體機器人研究,應用于外科、活檢、藥物。盡管如此,磁性軟體機器人依然受到制造和控制的挑戰。迄今為止,它們主要由二維結構成型或立體光刻工藝,但對于需要更複雜的三維結構的應用來說,目前還沒有簡單快速且可擴充的制造方法。

同時在控制方面,目前磁性軟體機器人大多依靠多個磁鐵或電磁線圈組成的裝置,複雜又笨重,缺少一種可以适應多種機器人的磁場控制方案。

總之,制造方法的創新與控制方案的簡化是目前研究的重中之重,如果真的出現這樣一種方案,不僅可以增強機器人的實用性,還可以擴大其在生物醫學和工程學中的應用。

▍一次造1000多個,靈活擴充超乎想象

說了這麼多,到底MIT是如何解決磁性驅動中制造方法與控制方案的難題呢?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先講制造方法,不難看出,這個像電話線的機器人整體呈螺旋結構,可以看作是一種連續的三維結構,研究人員利用了兩種具有不同變形能力的彈性體:SE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和COCe(環烯烴共聚物彈性體),将兩種彈性體組合成空心結構,内部空心填充帶有鐵磁性的複合材料。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空性結構的一側是 SEBS,另一側是COCe,然後進行數百米的熱拉伸,彈性體可以承受超過 600%的應變,由于COCe的塑性變形比 SEBS 大,在熱拉伸和儀器處理後,可以自然形成螺旋狀結構。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到這裡,一個具有磁控能力的“電話線”軟體機器人就初步成型了,但要想要讓其按需運動,還得規定它的運動方式,比如模仿毛毛蟲的蠕動前行。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研究人員對“電話線”進行了永久磁化,他們将其放在模具上并施加強力磁場,這樣一根沒有靈魂的“電話線〞 就有了像毛毛蟲一樣的頭部、身體和尾部,這樣在施加不同強度的磁場時,機器人可以用不同的速度爬行。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改變一下永久磁化的姿勢和部位,機器人還能實作雙足運動。機器人類似于“回形針”結構,具有兩個“腳”和一個“關節”。當站立起來用“雙腿”行走時,腳部的螺旋線圈負責增加與地面的接觸摩擦,關節負責讓兩條腿向相反方向撐開。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這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制造方式,可擴充和程式設計能力非常強,對于固定的架構,可以大規模制造多個機器人。例如,多個磁性彈性纖維段可以同時拉伸,還可以同時在大體積電磁鐵中永久磁化,這樣一來,甚至能夠實作在一個步驟中制造1000多個軟機器人,大大簡化了開發過程!

▍單向磁場靈活部署

除此之外,這種結構也能夠簡化磁場環境的部署,隻需要固定電磁鐵施加的單向磁場就足夠了。“電話線”機器人處于運動平面正交的磁場中,随時間在 0 到 45 mT 之間、頻率高達 10 Hz 呈正弦變化。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在毛毛蟲的運動模式中,當磁場增加時,頭、身體和尾部之間的吸引力會産生雙重折疊,進而産生應變,通過改變振蕩場的頻率,可以增加折疊循環的次數和爬行速度。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雙足行走模式的磁場環境則略有不同,施加的不是正弦波,而是傳遞鋸齒波,磁場從0增加到23-25mT,然後急劇下降到0mT,進而在每個周期中快速釋放彈性能量。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利用磁場的切換,還能實作貨物的裝載和釋放,或機器人之間的協同工作,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機器人向相反的方向行走。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研究者介紹

這項研究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雜志中,論文标題為“Magnetically Actuated Fiber-Based Soft Robots”(磁驅動纖維軟體機器人)。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MIT的博士後研究員Youngbin Lee,2022年博士畢業于MIT,在科研工作期間,Youngbin 解決了打破纖維軸對稱性的重大工程挑戰,以後将繼續使用纖維來建構可穿戴傳感器和機器人。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在論文的作者一欄中,還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趙選賀教授。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趙選賀是MIT的終身教授,師從國内著名力學家鎖志剛院士。趙選賀教授長期緻力于推動人機互動和融合科技,Google Scholar顯示他發表的文章總被引次數超過了17000次,H因子為63。目前,趙選賀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已經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一次造1000多機器人!MIT趙選賀團隊創新設計解決業界多年難題

這項研究成果對于軟體機器人的發展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受限環境中的應用,如外科手術、藥物輸送和活檢等。通過創新的制造和控制方法,磁性軟體機器人有望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為解決複雜任務和應用中的挑戰提供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