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準備去徒步、登山?先收下這份安全攻略

作者:台海網

來源:中國青年報

準備去徒步、登山?先收下這份安全攻略

近日,中國農業大登山隊在攀登慕士塔格峰途中。受訪者供圖

準備去徒步、登山?先收下這份安全攻略

登山前,登山隊隊員正在進行攀登技術教育訓練。受訪者供圖

暑期是野外活動的高峰期,7月16日,11名“驢友”上山遊玩,傳回途中有兩人走散,另外9人遭遇了山洪。接到報警後,消防救援人員輪番救援了7個多小時,才将他們營救至安全區域。而7月12日,知名旅行部落客姜野在新疆進入博格達峰徒步失聯後遇難。

戶外活動的頭等大事就是安全。那麼,如何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同時,擁抱自然,享受戶外活動的過程呢?首先你需要了解,戶外活動常常伴随着許多風險和意外。

預判風險,量力而行

戶外活動中遇到的風險一般分為4類:自然風險、裝備風險、人為風險和混合風險。中國農業大學登山隊攀登隊長晏澄已有4年的戶外活動經曆,他說:“進行戶外活動前,要優先考慮前3種風險混合的綜合風險有多大,如果足夠大的話,我們就會放棄。”

自然風險指的是地震、高溫、雷雨、大風天氣、山洪、地質災害等。出發前應密切關注出發日的天氣狀況,如果遇到上述自然風險,要取消或中斷行程,不要冒險出行。

綠野救援隊是中國最早開展戶外公益救援活動的民間組織之一,隊長呂忠洪認為,避免人為風險,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是否适合戶外,不要逞強。其次要掌握必備的野外出行技能,比如如何在野外行走、如何保溫、如何防曬、如何防中暑。在開展戶外徒步之前,需要儲備大量的知識,不打無準備之仗。

呂忠洪曾經救助過一個被困在懸崖邊的驢友,“他就是太自信,看到很多人都爬到過山頂,覺得自己肯定也沒問題,沒做太多攻略就去了。”接到求救電話後,呂忠洪和隊友帶着繩子,從山頂繞過去,沿着山路把他帶了下來。

“像我們大學生,平時可能會省吃儉用一點,但是在戶外裝備上絕對不能省,不買廉價産品。”晏澄表示,裝備風險也是潛在的風險,良好的裝備可以保證生命安全。

多年的救援經曆中,呂忠洪經常會勸告戶外運動者要配備基礎戶外裝備,比如登山鞋、登山杖、魔術頭巾、排汗内衣等。他拿速幹衣舉例,“一件普通的棉線衣服出了汗以後不容易幹,風再一吹,可能就發生失溫了”。

其實很多事故的發生并不是單一風險造成的,大都出于3種風險摻雜之後的混合風險。在進行戶外活動時,一定要了解天氣等自然風險,敬畏自然,設定應急路線,以避開極端天氣造成的潛在危險區域;提前學習并實操野外生存和急救技能;不為一時省錢購買劣質裝備,以免在戶外活動中釀成大禍。

科學訓練,提前規劃

7月13日上午8點20分,晏澄所在的中國農業大學登山隊成功登頂海拔7546米的新疆慕士塔格峰。為此,隊員們經曆了長達一學期的籌備策劃和科學訓練。

晏澄介紹,出發之前,登山隊經曆了諸多教育訓練。“我們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體能訓練。日常訓練中,10公裡這種都不算長跑了。”野外拉練也是必要的,登山隊隊員們會去山西五台山或北京近郊的山裡徒步、登山、露營,訓練野外技能。經過一系列教育訓練之後,他們還會在登山前進行實地訓練。“訓練不合格的成員是絕對不允許上山的。”

據呂忠洪介紹,清華大學山野協會登山隊,每年暑假也會組織學生登雪山。是以,春季開學時,他們就已經開始體能訓練,學習戶外知識。“在野外,危險是會更新的。”呂忠洪舉例說,在城市裡,你崴腳可以去醫院,在野外崴腳,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可能無法行動,是以具備野外生存和急救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記者了解到,中國農業大學登山隊會經常請國内專業的登山教育訓練公司對隊員進行專業技術教育訓練。最近幾年,呂忠洪所在的綠野救援隊也經常為北京一些大學的戶外社團進行教育訓練,比如北京大學山鷹社、清華大學山野協會等。“這些社團成員未來會是戶外運動的主力,應從青少年開始培養大家的戶外安全意識和能力。”呂忠洪說。

藍天救援隊隊長曹春利最近救助的驢友大多是因迷路、摔傷、中暑被困野外的。對此他表示,一定要做好提前規劃。首先,要提前熟悉路線,了解自己徒步的這條戶外線中途是否有下撤點或補給點;其次要了解領隊,在戶外,領隊的經驗、資曆、責任心是很重要的;最後,要準備充足的物資,比如手機備用電池、專業登山包、足夠的飲用水(夏季大量出汗,可以喝運動型飲料補充電解質)、食物和保暖衣物。

曹春利特别提醒,不要因為晴天就不帶保暖衣物,“有時候你可能會在山裡遇到突發狀況,沒能在預計的時間下山,夜晚在山上很容易發生失溫。”此外,晏澄提醒,戶外活動不能太依賴導航,出發之前一定要下載下傳好目的地的離線地圖。“這樣手機沒有信号的時候,也不會迷路”。

制定好規劃後,還要遵守規劃。某大學登山隊前隊員盧小石表示,在徒步中一定要按着計劃的路線走,不要一時興起去探路,或者覺得這裡景色好就想在這裡多待一會兒,這樣做風險很大。“比如原本計劃在天黑之前出山,但是天黑之前沒有走出去,就要在夜裡光線不好的情況下走路,這很危險。如果是雪山,這個問題可能會更嚴重。”

團隊合作,保持冷靜

呂忠洪在救援中遇到的情況多數是單人的或多名戶外新手徒步發生意外。他還記得,兩年前有一個驢友單獨爬香山失聯,救援隊來來回回找了一個月都沒找到,直到第二年才發現屍體。呂忠洪和其他救援人員推測,她是迷路後想順坡滑下山,結果滑墜骨折,無人發現,夜裡失溫去世的。“很可惜,其實這樣的事故,你跟着領隊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中國農業大學登山隊即将攀登崗什卡雪山的隊伍中,老隊員占比50%。團隊人數對戶外安全來說很重要,“戶外運動時人越多,情況越複雜,風險也越高。”據晏澄介紹,其登山隊每次活動時新老隊員比例基本保持在1∶1左右。

“不能落單,這一點是最重要的。”綠野救援隊的志願者隊員、有多年戶外領隊經驗的張慶生經常為隊員們策劃路線,保障大家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他認為,戶外活動不能單打獨鬥,大家要講究團隊配合和分工。“領隊的身體狀态可能不是團隊裡最強的,但他的戶外知識一定是最豐富的。人多時難免會有意見不合,一定要聽從領隊安排。”

幾年前,張慶生帶隊爬五台山,因為下雪路很不好走,團隊裡有人喊累,拒絕繼續前行。“我讓他繼續走,他作勢要打我。我告訴他,第一,你在這裡待着,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死。第二,不管要打我還是要告我,你得先跟我下山。”

晏澄拿登山隊舉例,登山隊中設有隊長、攀登隊長、後勤隊長3位隊長,肩負不同的職責,所有的隊員在不同的項目上要聽相關隊長的安排,隊長擁有絕對權威,“避免隊員因為經驗不足或過于自信,導緻大家冒不必要的風險。”

呂忠洪表示,在戶外,大部分山路是沒有路标的,是以一定要跟着領隊或者熟悉路線的人走。救援中,他經常發現,有些人自己在網上下載下傳了地圖就敢直接走,“一旦迷路了心裡會非常慌張,很容易發生滑墜或者崴腳。”

盧小石在登山途中曾經遇到過一次危險情況。他所在的隊伍中有個隊員突發腦水腫昏迷,“症狀是早上叫不醒,這是因缺氧導緻的高山病的一種反應,情況非常危險。”十幾名隊友把這名隊員擡下山,送到醫院搶救後,他才恢複清醒。如果是單人行動,後果不堪設想。

張慶生表示,戶外活動中情緒也很重要,一定要保持穩定、冷靜。“如果迷路了,不要慌,還是得按着路走,千萬不要抄近道,越近的地方越陡,往下可能全是小懸崖。”

2021年晏澄攀登烏庫楚雪山時,作為隊長,他需要最後一個下撤。下撤途中,他迷路了,手機沒電了,路也看不清,在暴風雪連續吹了8個小時後,他全身都濕透了。“當時很害怕,下面就是裂縫區,冰裂縫上面可能有一層浮雪,如果踩空就會掉下去,就沒救了。”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冷靜,情緒穩定後。他開始往山上走,去視野更開闊的地方,尋找到了路線,兩個小時後,他終于走出來了。

對于一些戶外“小白”,晏澄說,戶外活動沒想象中那麼美好,過程中充滿艱辛和困難。“如果隻是覺得山上的風景很好,或者做這個事情很酷,想得到一定成就感的話,還是需要評估好自己的心理狀況、身體狀況,不然會很危險。”

“生命很重要,命隻有一條,山一次上不去,還可以上第二次。”張慶生說。

(見習記者 陳曉 譚思靜)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