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大訊飛的AI技術的積累已有時日,在教育、醫療、智慧城市等産業上,也有基因優勢。期待未來,在前瞻性布局,以及AI大模型方面厚積薄發形成的優勢加持下,科大訊飛的成果都将一一落地。
作者/芳華
今年4月,在A股人工智能闆塊龍頭之一科大訊飛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說明會上,公司總裁吳曉如在對接下來的“展望”時說:科大訊飛有信心在二季度實作收入毛利正向增長。
信心比紙貴。7月10日,科大訊飛釋出的業績預告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科大訊飛預計實作營業收入約49億元,同比增長10%,環比增長約70%;預計實作毛利約19億元,同比增長約7%,環比增長約60%;預計實作歸母淨利潤1.13-1.28 億元,同比增長約1.90-24.47%。
01
亮點不多但信心還在
二季度業績預告顯然沒有打科大訊飛的臉,然而,如果把二季度放在2023年上半年一起看,就不那麼顯眼了。
科大訊飛釋出的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2023上半年,科大訊飛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71—80%。除了淨利潤大幅下滑外,反映科大訊飛主業情況的扣非淨利潤也很“慘淡”,預計虧損2.7—3.3億元。根據業績預告,科大訊飛今年上半年預計實作營業收入78億元,而去年同期營收為80.23億元,同比也發生了小幅下滑。令人驚喜的是,公司的毛利是正的——預計實作毛利31億元。
2023年上半年的這個成績,将成為科大訊飛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營收下滑的半年報。過去幾年,特别是在2008—2022年期間,除2008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之外,科大訊飛的半年報始終保持着大幅增長,科大訊飛的營業收入增速也都在“十位數”之上。然而,到了今年第一季度,科大訊飛營業收入同比下滑了17.64%至28.88億元,繼續延續了去年第四季度營收下滑的态勢。
翻看過去幾年業績報告,科大訊飛的業績增速并不那麼樂觀。2022年,科大訊飛實作營業收入188.20億元,可謂創下了近五年的新高,但同比增長卻隻有2.77%,卻是近五年增速最慢的一年,此前四年的營收增速分别為45.41%、27.30%、29.23%、40.61%。
營收新高,增速卻最慢,對于這個結果,科大訊飛解釋為: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特殊環境,較大程度上延緩了公司相關項目的實施、傳遞、驗收等相關工作的進度,是以影響了收入的實作進度。尤其第四季度超過20個項目、30億元合同延期(但相關項目并未取消);另一方面,科大訊飛在2019年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後,2022年10月7日被再次極限施壓,從供應鍊到相關的合同簽署需要調整的過程,也影響了當期訂單簽訂的節奏。
意思就是說,科大訊飛營收增速放緩的原因,是受到了美國施壓,以及大環境的影響。而目前,無論是大環境還是美國的施壓,都不是馬上就能解決的問題。這也意味着這兩大因素對科大訊飛的影響或将持續顯現。
02
股價上漲背後的“計劃”
就在科大訊飛上半年業績預告釋出的當晚,一個規模約900人的大型調研團參與了科大訊飛的線上雲會議。
這無疑又恢複了不少投資者對于不那麼好看的半年業績預告的信心。我們從第二天科大訊飛的股價上,也看到了投資者們的信心。截至7月11日收盤時,科大訊飛股價為69.17元,當天上漲幅度為4.98%。
今年以來,科大訊飛的股價已經累計上漲超100%,期間漲幅最大的時候,還一度超過145%。股價如此大漲,在一些内業人士和投資看來,或多或少都與公司此前的各種“計劃”有關。
今年6月,科大訊飛透露過一份訊飛星火今年内三輪更新的具體時間表。于是在6月1—20日,僅14個交易日間,科大訊飛的股價上漲就超過了35%;今年3月,科大訊飛又宣布将與銀行合作進行“AI+金融”聯合研發,于是4月初,科大訊飛股價漲停;去年10月,科大訊飛的股價曾一度跌至不足30元,而後反彈,也是與其宣布推出了“訊飛超腦2030計劃”有關。
而這一次在業績預告不及預期的情況下,第二天仍然收獲了不小的漲幅,也與一則提問有關。線上上調研互動提問環節中,有投資者圍繞星火大模型提問時,科大訊飛回應,“目前正在基于星火大模型提升現有産品競争力,研發投入的一半以上都與星火大模型強相關。下半年公司會‘all in’大模型,在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的同時,加快星火大模型的商業落地。”
然而,值得關注的一個細節是,在被問及“預計何時能夠正式開放商用”時,科大訊飛給出的答案是:“全面開放商用時間可期”。
03
科大訊飛和國内AI企業的難題不少
2022年1月12日,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規劃顯示,到2025年大陸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占國内生産總值比重達到10%。
而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是以,人工智能也成為很多公司推進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業務發展的抓手。如果仔細分析科大訊飛的收入構成就會發現,盡管科大訊飛的業務結構有些複雜,既包括了教育産品和服務、開放平台、資訊工程、營運商相關業務,也包括智能硬體、醫療、智慧金融等,但基本沒有偏離人工智能這個大方向。
國内的人工智能按照應用方向來分類,大緻可分為決策類、視覺類、語音類和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四個方向。其中,視覺類在目前的應用中占比最大。2020年,視覺類應用占到總人工智能應用的43.4%,而截止到2020年底,科大訊飛所涉及的語音類應用就已占市場全部應用總數的18.2%,市場占有率不算低。
人工智能的基礎層還涉及到晶片、傳感器、資料和服務;技術層最關鍵的就是機器視覺、語音識别和深度學習;應用層是在具體的場景得到靈活應用。目前,國内80%的人工智能都集中在應用層,主要的應用在金融、醫療、安防、自動駕駛等領域。科大訊飛也是應用層的重要參與者。
當然,對于國内大多數人工智能企業來說,想在技術上實作超越也并不是件容易事。美國幾乎壟斷了上遊的核心技術市場。想擁有更多的定價權和研發自主權,除了必須加大研發力度,還需要向以晶片等核心基礎設施構成的産業鍊上遊移動。
國務院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如今,時間已來到2023年,科大訊飛國内AI企業需要共同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依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