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踢球。”徐佳佳圓了自己的一個夢。
7月8日,北京勞工體育場,像在這裡踢球的很多“名腳”一樣,徐佳佳和一群小隊友的照片被挂進球員更衣室。這一天,貴州省黔西南州U13青少年足球隊與北京國安U12梯隊混編比賽。
四年前,徐佳佳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從貴州省黔西南州的一所鄉村學校進入了有1200多名學生的興仁市陸官國小。在那裡,她遇到了北京來的支教民警,入選足球隊,踢出好成績,在“警察教練”的帶領下,升入黔西南州重點中學。上個星期,她第一次坐飛機來到北京,把足球踢進了北京勞工體育場。
7月8日,貴州省黔西南州青少年足球隊與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球員合照。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這是一個普通山村女孩圓夢的故事,但背後,是一群人幫助另一群人點燃希望的故事。
2021年3月、2022年9月,北京市警察局先後選派兩批40名有專業特長的民警赴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普安縣,開展為期三年的足球、英語支教。其中,兩批24名足球支教民警(留任4人)持續推廣普及校園足球,共組建22支校園足球隊,多次帶領校園足球隊在全國、貴州省及所在縣市舉辦的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在支教團隊的籌劃推動下,黔西南州政府在首府興義市成立了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建立起黔西南州優秀足球人才“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就業”的“全鍊條”晉升通道。
13歲的徐佳佳有了更大的夢想,“走出大山,去更好的地方讀書。”支教民警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7月5日,貴州省黔西南州青少年足球隊與北京青少年隊的友誼賽中,進球後徐佳佳與隊友相擁歡呼。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要去北京踢球啦”
6月的貴州,蜂糖李正當季,李子樹的枝葉被果實壓着,風一吹,随着簌簌聲輕擺。
“要去北京踢球啦。”遠處傳來孩子的歡呼聲。一頭利落短發、臉龐被曬得黑紅的徐佳佳跑回了家,身後是兩名北京來的“警察教練”。
小院瞬間熱鬧起來。母親林以粉拘謹地搓着手,腳下忙個不停,一會兒端來洗好的李子,一會兒又去雞窩裡摸雞蛋、摘下房梁上的臘肉,然後紮進廚房忙活起來;父親徐盛貴對着兩位教練連比畫帶說,他口音重、語速快,重複地講,“佳佳讓你們費心了。”
今年13歲的徐佳佳,是村裡唯一一個去黔西南州首府興義市讀公立國中的孩子,成績不錯,還入選了貴州省黔西南州U13女子足球隊,即将到北京參加青少年足球夏令營。而兩年多以前的她,經常逃課,是同齡孩子中的“大姐大”,也是讓老師頭疼的“問題學生”。
在那段一回想起來就覺得羞愧後悔的日子,佳佳遇到了來支教的民警宋曉川。他像是一道光,照進了佳佳的生活。
2021年,剛剛被選入足球隊的孩子們正在進行訓練,圖中前一為徐佳佳。受訪者供圖
2021年3月18日,北京市警察局第一批18名支教民警分赴黔西南州興仁市、普安縣的6所學校(3所國小、3所初高中),開始了定點幫扶支教工作。宋曉川和搭檔在興仁市陸官國小組建起了足球隊。
宋曉川發現,佳佳是個好苗子。五年級的她跑得快、體能好,聰明且了解力強,不僅入選了球隊,還被選拔為隊長。
此後一年多時間裡,這群“一開始連足球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日複一日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一點點學會了傳球、運球、射門……他們代表陸官國小參加興仁市校園足球聯賽,屢獲冠軍。
徐佳佳入選了黔西南州集訓隊,和她一起的還有支教民警帶出的15名男隊員和11名女隊員,他們可以到黔西南州首府興義市去讀國中。
機會就在眼前,佳佳的父親卻犯了難。接到女兒電話時,徐盛貴蒙了,他正在浙江台州的橡膠工廠裡做活,他需要好好算筆賬。
徐家有五個孩子,佳佳是最小的,算上她在内,當時有三個孩子正在讀書。讀書需要錢,妻子林以粉有肝病,看病更需要錢,一家七口就靠種地、養豬和徐盛貴打零工維持生活。而要去興義市讀書,每月又要多出一筆開支。
7月1日,徐佳佳的媽媽林以粉(右一)說起佳佳要去北京的事,笑容滿面。新京報記者 賀俊怡 攝
沒有猶豫太久,徐盛貴很快給佳佳回了電話,“去吧,家裡再難也要熬一下。”在這個大山深處的普通農家,讀書是頭等大事。徐盛貴一直遺憾于自己當年因為交不起90元的學費沒能上國中,更覺得對不起考上大學卻主動放棄選擇打工的大女兒。
徐佳佳很幸運,她在求學路上遇到了許多“貴人”。三年級時,駐村扶貧幹部就和徐盛貴提議将佳佳和哥哥送到興仁市讀書,并幫他們聯系了學校。兄妹倆這才進了城,佳佳也有了機會成為宋曉川的學生。
“去更好的地方讀書。”是這個家庭的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佳佳已經越走越遠,可以去她心心念念的北京踢球了,父母不放心,一個勁兒地叮囑她,“要聽教練的話,比賽時别受傷。”
“帶他們去看外面的世界”
支教兩年多,北京來的“警察教練”在各自的幫扶學校,從無到有建立起了一支支足球隊,也收獲了不錯的戰績。
民警們推動普安縣成立了足球協會,實作了黔西南全州均有足球協會的目标。興仁鳳凰中學建立起黔西南州第一支高中女子州級代表隊,在2022年8月舉行的貴州省第十一屆運動會上,取得了女子甲組第六名的好成績,是貴州省恢複省運會以來黔西南州取得的最好成績。2022年中西部地區青少年足球邀請賽上,支教民警帶領的男女兩支U12足球隊四戰全勝,在來自9省的20支參賽隊中脫穎而出,勇奪優勝獎……
王鋼和張吉楠帶領鳳凰中學女子足球隊代表黔西南州參加比賽。受訪者供圖
一開始,學校裡都很難找到幾個接觸過足球的孩子,嶄新的操場,新鋪了草皮的标準足球場,閃閃發光的金屬球門,在孩子們眼裡都隻是奔跑的場所、攀爬的工具。
為了拉起黔西南州第一支高中女子州級代表隊,支教民警王鋼和同僚開着車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找人,累計開出5000多公裡山路,終于在興義、興仁、安龍、貞豐、望谟等縣(市)選拔出了28名國中畢業生,安排他們去鳳凰中學學習和集訓。
這些孩子大多學習成績并不優異,家庭條件也很艱苦,兄弟姐妹衆多,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甚至有的孩子已經承擔起養育弟弟妹妹的重擔。貝羅美就是其中之一,被選上後,家裡不同意她踢足球。
“踢球有什麼用?”支教民警或多或少都被這麼質問過。他們耐心解釋,“人生有很多不同的路徑,足球可能會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有時間,他們還會去家訪,勸說那些心有顧慮的家長。在教練和望谟縣政府、教育局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貝羅美終于出現在了訓練場。
訓練場上的王鋼,要求嚴格,不苟言笑。新京報記者 賀俊怡 攝
當老師,對民警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在普安縣龍溪石硯學校支教的民警蔡朔有個“頭疼”的學生,叫陳進芳,小姑娘身體素質好、爆發力強,是個全能型球員,就是過于内向腼腆。
很長一段時間裡,進芳訓練時從不擡頭,不說話,不給教練回應。蔡朔心急追問幾句,她就哭了,不到三十歲的蔡朔面對這麼個半大孩子束手無策。
2021年剛到普安縣龍溪石硯學校時,蔡朔在指導孩子們訓練。受訪者供圖
一年半以後,蔡朔在陳進芳寫給他的信裡了解了她當時的心理狀态,“對足球一無所知,不知道怎樣踢球,怎樣停球,怎樣防守,猶如嬰兒面對新鮮的世界……”
在這個全新的足球世界裡,教練們手把手地教會孩子足球的規則和技巧,帶他們走進更廣闊的天地。
王鋼和同僚想辦法去“化緣”,給孩子們拉來服裝、足球、背包等資助,周末炖牛肉、雞腿給他們加餐,還自掏腰包籌措外出比賽時交通、食宿等各種費用。“要帶他們去看外面的世界。”
“我行!”
足球訓練是一項苦差事,身體和毅力的極限拉扯才換得回進步。
每次訓練,徐佳佳都用盡全力在場上奔跑。“她敢去對抗,敢搶”,宋曉川說,這是佳佳的優勢。
為了迎接7月4日北京夏令營的友誼賽,徐佳佳(右)和隊友加強了訓練。新京報記者 賀俊怡 攝
她還有股不服輸的勁頭。剛升入國中,佳佳就經曆了腸胃炎、闌尾炎兩次手術,訓練和學習都落下不少,曾經的陸官國小隊長在“高手如雲”的州隊裡也不再顯眼。擔任這支隊伍體能教練和生活指導的時淼看得出來,佳佳有些喪氣,但還在努力追趕。
6月29日,去北京參加青少年足球夏令營前夕的一場訓練中,佳佳發起了低燒,小臉通紅直冒汗,可她依舊不願意請假,“我不能再耽誤了。”咬牙堅持兩小時後,在訓練收尾階段的折返跑項目中,她還是力氣耗盡差點暈倒在地。時淼強迫她休息,坐在場邊喝水降溫,佳佳喘着粗氣看着隊友們訓練,眉頭擰得死緊。
徐佳佳曾說,自從加入足球隊後,生活有了更具體的奔頭,“要拼,要赢。”
每次訓練下來,王鋼經常聲音嘶啞,精疲力盡。新京報記者 賀俊怡 攝
但“赢”絕不是教練想傳遞給孩子們唯一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自信、堅持和信念。
沒有一支球隊是穩赢不輸的,尤其對于剛組建的球隊來說,輸球是難免的。一次次跌倒、失球,都被貝羅美當成成功路上的一道道溝坎,爬起來、跨過去,總會進步的。
在2021年貴州省足協杯青少年足球聯賽中,鳳凰中學女子足球隊取得第8名的成績,有7名隊員拿到國家二級運動員的名額,其中就有貝羅美,這對于她今後考取一所體育專業院校來說是巨大的助力。
陳進芳被選上成為黔西南州州隊守門員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蔡朔那時候才确定,進芳過去的種種表現,來源于不自信。“直到參加州裡的選拔,她發現自己依舊是佼佼者,就真的再沒哭過。過去見了我繞道走,現在敢沖我‘挑釁’了,‘教練你跑不動,不如我快。’”
2022年夏天,陳進芳(後排右3)被選入黔西南女子U12集訓隊,隊員們和教練唐永鑫合影。受訪者供圖
足球場上哭唧唧的小姑娘不見了。陳進芳訓練上很能吃苦,她把這歸因于從小的鍛煉。她有三個姐姐一個弟弟,小弟弟天生不會說話,父母帶着他到處求醫問診,年幼的陳進芳每天要獨自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去上學,從黎明走到天色大亮。三年級開始,她回家就要洗衣做飯、喂豬喂雞,一直到現在。
以前,徐佳佳剪掉齊肩的長發都會哭一場,現在,她為了友善奔跑,把齊耳的短發狠狠再削了一把,耳朵和額頭都露在了外面。
“我颠球可以連續超過500個。”“這次考試,我得了班上第7名。”徐佳佳不斷向宋曉川報喜。“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她可是一個球都颠不了,連續三五個都要練好久。” 宋曉川沒問過佳佳究竟是如何努力達到這個程度的,佳佳也不會拉着他訴苦、叫累。
“你看,我行!”孩子們用實打實的成績證明了自己。
夢想的接力棒
2022年7月,第一批的18名民警中,有14名結束支教回到北京。宋曉川也離開了,走之前他把徐佳佳交到了留任的王鋼、王浩男以及第二批來支教的時淼、佟吉享手中。
教練在接棒,但訓練不曾停下。足球場上的王鋼,是個“狠角色”。他說一不二,早晨六點鐘開始訓練,雷打不動,冬季落雨成冰,夏季潮濕悶熱,但他堅持“遲到必罰”,女孩們叫苦叫累會招來更嚴格的要求,他似乎對她們的表現永遠不滿意。
每天早晨6點,天還蒙蒙亮,女孩們的身影已經出現在興義五中的操場上。新京報記者 賀俊怡 攝
在陳進芳眼裡,她的啟蒙教練蔡朔屬于“潤物細無聲”型,“大王”教練王鋼則像一位嚴格的“老父親”,“小王”教練王浩男話不多卻能懂她,總是在關鍵時候一句話說進她的心坎裡……她把教練們的搞笑合影照設定成了自己的手機屏保。
“老父親”們的關心,很多是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私下裡,王鋼逢人便講孩子們的不易,“很小就學會洗衣做飯,沒有父母照顧,家裡條件不好,營養也跟不上,你瞧這小腿肌肉,出去比賽和别人差不少呢。”
離開黔西南後,宋曉川受自己朋友的委托每月在王鋼那存300元錢,作為資助佳佳的生活費。他反複叮囑佳佳,“你隻管放心,好好學,足球、文化課都别落下。”
佳佳舍不得他,看着宋曉川支教結束離開時制作的視訊,裡面每一幀畫面都是過去一起訓練、比賽的回憶,她埋頭痛哭,和教練許下約定:“我要到北京上大學,我們到時候北京見。”
沒想到見面來得這麼快。7月6日,和北京球隊的友誼賽剛結束,徐佳佳就看到了躲在場外想給他們一個驚喜的教練們。她沖向宋曉川,一疊聲地問他,“你看到我們赢了比賽了嗎?”
7月6日,北京,宋曉川(左)、唐永鑫(中)、張吉楠在賽場外緊張地看着孩子們比賽。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攝
宋曉川平日裡話不多,不似孩子們對情感表達得這般熱烈,但他還是會為這樣的瞬間“破防”。他看着眼前這個一年不見急着向他“邀功”的小孩,看到她長高了、進步了,心裡無比安慰。
在送給徐佳佳的英語書扉頁上,宋曉川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望你堅守夢想,用努力去實作我們的約定。未來北京見!”
他知道,希望的種子已經播撒下,這些小苗正在頑強地汲取營養,努力向上。
從2021年3月至今,在北京市警察局兩批支教民警的接力幫扶下,在貴州省以及黔西南州體教、公安等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先後有2名隊員被評為國家一級運動員,38名隊員被評為國家二級運動員,有6人入選貴州省青訓隊并就讀于貴陽實驗學校,45人入選黔西南州青訓隊并就讀于興義五中。
孩子們的夢想有了更具體的形狀。蔡朔的學生跟他說: “教練,你們來之前我的生活從來沒有這麼精彩過,我以後也要像你一樣考大學,當警察,教足球。”
年輕的支教民警佟吉享記得,初來時,他問孩子們的夢想是什麼,一個女孩當時說,“想在我們村開小賣部。”一年後,她的夢想變成了——“我要考軍校,做一名軍人。”
7月10日,夏令營臨近結束,孩子們在天安門廣場觀看了升旗儀式。儀式結束後,一個女孩張開雙臂迎接朝陽。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采訪中,陳進芳端着一張娃娃臉像個小大人一樣說,“我真幸運,你說這不就是命運被改變嗎?”
機會抓住就不想放開。在學校時,每天早起訓練,放假在家,一樣不懈怠。清晨5點半,陳進芳準時起床,繞着村裡的山路跑半個小時,風雨無阻。“我有夢想,這是我自己的事。”
“你的夢想是什麼?”
“進國足。”陳進芳脫口而出。
足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孩子們的前路。王鋼說,他願意做那個領路人,“不論孩子們是否會走上職業球員的道路,他們對足球的熱愛,對體育精神的了解,對自己命運的改變,都會傳遞給下一代。隊員的希望像種子一樣落在大地上,整個地區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好,這才是真正的‘志智雙扶’。”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編輯 劉倩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