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快看】尋迹四百裡松山新邊① 松山古城,草原之上的一座大城

明嘉靖年間,鞑靼部落勢力經常出沒于蘭州、西甯、莊浪、中衛、靖遠、涼州等地。

位于蘭州以北的大小松山地區是曾經絲綢之路東段北線的重要路段,但因位于邊牆之外而難以控制,最終在明初的全線縮邊中被抛棄,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戰略漏洞,在鞑靼部落遷入後成為了明朝西疆如鲠在喉的威脅。定居松山的鞑靼除了參與互市外還緻力于“東市西剽,掠漢搶蕃為其耕種”,并且結交青海鞑靼使得甘肅鎮腹背受敵。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陝西三邊總督李汶、甘肅巡撫田樂集七路之師,分道出兵,擊敗駐牧于大、小松山的鞑靼阿赤兔等部落,次年築松山新邊。“河東自永安索橋至小松山雙墩分界,共一百八十裡;河西自泗水、土門至小松山雙墩分界,共二百二十裡。”并在長城内修築了土門堡、大靖營、裴家營、紅水堡、三眼井、蘆塘營諸城堡。

【甘快看】尋迹四百裡松山新邊① 松山古城,草原之上的一座大城

松山新邊長城所在位置(圖檔來自《中國地圖集》)

松山新邊是明代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築的長城。

(一)

松山灘草原,位于甘肅省天祝縣城東南部30多公裡,總面積1000平方公裡,屬幹旱草原植被,主要為草本植物和灌木,是天祝最大的草原盆地。

曆史上有名的“達隆倉的馬”,就是在這裡長期培育而成的。

【甘快看】尋迹四百裡松山新邊① 松山古城,草原之上的一座大城

美麗的松山灘草原

在離松山灘黑馬圈河口不遠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古老而蒼涼的城池,經曆鬥轉星移和日蝕風吹,基本完好的牆體依然不失當年之雄姿,這就是有名的明代松山古城。

明代萬曆年間在這兒爆發的那場松山大會戰,更使此地天下聞名。

【甘快看】尋迹四百裡松山新邊① 松山古城,草原之上的一座大城

松山古城(王守輝攝)

從天祝縣城出發,向東36公裡,去往松山灘草原,尋找那一座叫松山的古城。

松山灘草原,曾經是烏鞘嶺東側最大的天然牧場,現今又是天祝縣最大的移民安置點。夏季的松山灘草原,綠意盎然,沿途可以看到白牦牛、高山細毛羊、岔口驿走馬這些可愛的生靈,格外賞心悅目,讓人頓時忘記了塵世間的煩惱。

在越過一個個緩坡之後,終于有房屋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松山村。那些遠望呈紅褐色的巨石,就是古城的城牆,就在村子旁邊。

陽光的深潭中,黃土夯築的城牆拔地而起,敦實、粗犷,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

在古城門口,寬可行車的城門如今隻留下了黃土夯築的牆體,從中進入,似一方小空院,這便是甕城了,進甕城後又見一座城門的垭口。小院裡,城牆沒有遮擋住的空地上,青草幽幽。

松山古城坐北朝南,分為内外兩城。原本隻有一個城門,向南開,之後為了保護内城的安全,又在原有的大門基礎之上,向外延伸,向西又開了一道大門,也就是現在進入古城的第一道門,是外城的城門。

【甘快看】尋迹四百裡松山新邊① 松山古城,草原之上的一座大城

松山古城遺址(王守輝攝)

從内城的城門進入,算是真正進入了松山古城,視線豁然開朗。古城内部,現在已長滿葳蕤的灌木,展現在眼前的是瓦藍色的天空,黃褐色的城牆以及無邊蔓延的芳草……

直到20世紀90年代,松山古城内還有人居住,如今就在古城的旁邊,修建起了松山村,在古城内還留有一戶人家,一直默默守護着古城。

(二)

整座古城最初建成時,占地280畝,官衙、軍營、民居、學堂、糧倉等設施一應俱全,最為鼎盛的時期,城内還建有寺廟。雖然曆經上百年的時光打磨,古城内的地面建築多已湮滅,但古城的城郭保留得相當完整。

400多年前,先人們是如何在草原上建成這座巍峨的城池?

【甘快看】尋迹四百裡松山新邊① 松山古城,草原之上的一座大城

松山新邊示意圖

——而答案就在古城内肆意生長的芨芨草上。

當時,人們用這最為普通常見的野草,就地取材,結紮成捆,與木椽相合,建成城牆的架構,再以黃土層層夯實。草捆與木椽就相當于現在我們建築房屋時的鋼筋,起着構架固定的作用。在内城的一段牆體邊,可見到裸露在外的木椽,如手臂粗細的木椽,如今還依然深藏于牆體之中。

松山古城還有一個讓人驚歎的秘密。

——整座城池的地下,擁有一條連通内外的道地。戰時或有危險發生,人們可以藏身于道地,甚至增援的軍隊也可從道地自由出入,使松山城不至于成為一座孤島。

松山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成為西陲邊塞的要地。隻要控制了松山地區,明朝便在軍事上可處于主動地位,達到保境安民的目的。

明王朝建立初期,随着朱元璋派軍八次深入漠北、朱棣五次率大軍親征北元,蒙古勢力被大大削弱,處在邊境地區的涼州也是以獲得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發展時期。

然而,在1559年的嘉靖年間,蒙古部落首領率領着數萬鐵騎從河套地區南下西進,占領了涼州的松山地區。

(三)

松山地區大緻位于今景泰、天祝、古浪一帶。當時的松山一帶水土豐腴,可耕可牧,對蒙古和明朝來說都是極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明隆慶元年(1567),松山蒙古開始侵犯内地:

——“虜酋賓兔台吉等以千餘入掠靖虜城、白草原等處,殺官軍六十七人。”

隆慶三年(1569)賓兔等再次入侵内地:

——“匈奴賓兔由塔爾灣渡河,寇打剌赤、蒯團山。”

松部還侵犯莊浪、中衛等地,聯絡河套、西海等部落,屢屢入犯甘、固、甯等鎮。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明朝開始籌劃收複松山,參加圍剿的有甘肅鎮官軍二萬人,防禦警戒兵力約三萬,還有固原、甯夏、延綏等鎮的軍隊三萬餘人參與防禦、堵截。

萬曆二十六年(1598)三月二十日,戰役正式打響。經過六個月的戰鬥收複了這片美麗的草原。

為了更好地守衛這片要地,次年,明廷開始在松山建立軍事堡壘,這就是如今我們所見的松山古城。

在松山灘草原,以松山古城為中心,細心觀察,還會發現四周還保留有一些古代的軍事設施。

松山古城的外圍,現在還有當年屯兵的營盤。從松山古城以西到松山鎮,沿途就有3座烽燧。一座矗立于遠處的高山之上,另兩座就在公路的兩邊。雖然都沒有明确的文字記載,但是從烽燧的結構造型、材料使用等推測,應該都是和松山古城屬于同一時期的軍事産物。

【甘快看】尋迹四百裡松山新邊① 松山古城,草原之上的一座大城

古城夕照

夕陽下,登上古城北邊的外城城牆,俯瞰四周,天地廣闊,烽燧矗立,草木豐茂,遠處的馬牙雪山綿延不絕,黑馬圈河緩緩流淌……

古城悠遠的曆史和缤紛的現實,都蕩漾在一片盛大的光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