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相信大家都注意到,有時候三伏天時間是不一樣的,事實上三伏天沒有準确的日期,天數也是在30天和40天之間确立,這其實也是和三伏天的中伏是有關系的,那麼中伏為什麼有10天20天?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伏為什麼有10天20天
因為每年三伏天都是不一樣的。
事實上三伏天沒有準确的日期,天數也是在30天和40天之間确立,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庚日出現的早晚将影響中伏的長短,是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大陸古代流行“幹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幹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三伏天的建立是以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為準的,中伏的日期也是以此為根據的。夏至日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叫三伏,當夏至和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時,就有一個中伏;當夏至和立秋之間有五個庚日時,就有兩個中伏。
中伏為什麼最熱
在三伏天開始時,炎熱的天氣剛剛開始,地面吸收的熱量大于釋放的熱量。然而,随着時間的延長,地面吸收的熱量仍在積累。三伏天中期,地面累積的熱量達到最大值。是以,三伏天中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内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農村有一句俗話叫“中伏天,窪不幹”,意思就是說,到中伏以後,窪地就要保持長期有濕潤,一旦窪地都幹了,那其他地方的土壤就該幹旱了,是以到了中伏就應當三天兩頭下點雨,不僅可以避免出現土壤幹旱,同時也能起到降溫的作用。
中伏期間在高溫的作用下,農作物加快代謝,需要大量的水分,雨水充足才有利于農作物的良性生長,農村俗話說得好“中伏雨多,囤裡米多”,可見中伏期間雨水對農業生産很重要。
今年中伏20天,也就是相當于農村說的“雙中伏”,不僅意味着天氣炎熱的時間比往年大約延長了10天,還需要在此期間加強自然災害的防範,幹旱固然會影響莊稼的生長,但是雨澇也會導緻災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