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吉林長春息園的名人苑,一個希臘水晶白大理石材質的、真人大小的女性人體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雕像的主人就是著名獨幕喜劇演員高秀敏。
如此精良的做工,如此大手筆的選材,設計者本人想必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讓我們走近這尊雕像,來細細品味一下它及其背後的故事。
一、雕像設計及寓意
雕像的設計者何慶魁。他是高秀敏的老鄉,同樣來自吉林松原扶餘農村。他也是高秀敏的親密夫妻和事業夥伴,兩人惺惺相惜,彼此成就。
高秀敏的突然離世,曾讓何慶魁痛不欲生。很快地,他就主動請纓為高老師料理後事,包括設計雕像和碑文。
整個雕像,是按照真人尺寸來設計的。主人公穿着包腳的長裙,裙擺上嵌着大朵大朵的花束。
主人公的雙手,呈現出拱手向觀衆謝幕的姿勢。高老師曾說,她最享受的時刻,就是在表演完節目之後,在台上向觀衆謝幕的那一刻。
作為一個藝人,這既是演出結束後向觀衆謝幕,也是她在逝去時向人間謝幕。
整個雕像,都是選用希臘珍貴的水晶白大理石做成的,價格不菲。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雕像的泥塑,是由哈爾濱的著名雕塑大師—王松引親自制作的,曆時兩個多月。
可以說,這尊雕像,從設計到選材,再到制作,都是相當考究的,其中傾注了何慶魁的良苦用心,更傾注了老何對雕像主人深沉的愛。
因為雕像的主人生前愛花,雕像的旁邊常年鮮花圍繞。何慶魁還親自種上了一株主人最愛的丁香花,讓丁香常伴夫妻左右,丁香也是高秀敏的别名。
再也沒有機會為高老師創作劇本了,老何把滿腔的愛和不舍,以及無法掩飾的思念,都化作行動,傾注在跟她有關的物件上了,比如她的雕像。
夫妻的驟然離世,讓他措手不及,又無可奈何。他的情緒需要一個出口,他需要用一種方式來表達。為她處理後事,顯然就是最後也是最好的表達。
二、墓碑碑文的特殊意義
當然,除了雕像,墓碑上的字,也是老何親自設計的,而且,也同樣是有講究的。
在雕像的底座上,隻寫了兩行字:
“著名表演藝術家”
“1959……”
短短的幾個字,卻飽含深情。仔細推敲,發現其意義非同尋常。1959是主人公出生的年份,墓碑上隻刻有出生年份?
是的,墓碑上隻有出生年份。因為他的夫妻沒有真正消失,她永遠活着,活在愛她的親人心裡,活在喜歡她的觀衆的心裡,她的藝術生命永不凋零。
她不曾離去,她永遠活着——這又何嘗不是墓碑設計者何慶魁内心深處永遠的奢望?
高老師是他的精神支柱,事業上,他離不開高老師,高老師是他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他的衆多優秀作品,都是為高老師量身定制的。高老師懂他,信任他,依賴他,能把他的作品演繹得淋漓盡緻,甚至超出他的預期。
他們是靈魂伴侶,彼此依賴,守望相助,共同見證彼此的成長。
他們又是生活伴侶,步調一緻,彼此欣賞,相親相愛。
這樣的相遇,是一種難得的緣分,在有生之年能遇見,是莫大的幸運,也是前世修來的福分。連老天爺都嫉妒了,硬要讓他們陰陽相隔。
三、雕像和碑文背後的故事
高老師過世後,喜歡她作品的觀衆們不免有些擔心:何慶魁,一個如此優秀的編劇,會不會因搭檔高老師的離去,就此隕落?
大衆的擔心不無道理。可以說,高老師就是老何的精神支柱,不管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他們誰也離不開誰。在他們相守的14年間,兩人賺得的錢,都落入了高老師的腰包,對此,老何毫無怨言。
他願意這樣寵着她,慣着她,什麼事情都依着她,隻要她高興,他願意無條件地包容她,給她足夠多的愛和自由。
高秀敏過世之後,巨額遺産都給了她唯一的女兒李萱。
老何一分錢沒要,要知道,這些錢是他們倆一起賺的,老何有三個孩子(在高秀敏過世前幾天,老何的長子剛車禍身亡,剩兩個孩子),還有未離婚的發妻張豔茹,他也需要錢。
因為想到高秀敏未盡的責任:她年邁的母親需要照顧,她的女兒需要幫助和照顧。于是,老何強迫自己振作起來。是的,老何能夠振作起來,重新面對生活,源動力還是高老師,因為他意識到高老師需要他,需要他替她盡孝,需要他替她照顧女兒。
當年,老何選擇跟高老師在一起的時候,高老師剛跟前夫李雲啟離婚。老何曾經向李萱鄭重承諾:他一定會做得比她親爸爸好。老何是這麼說的,他也是這麼做的。
在處理高老師的後事期間,他沒有因為遺産配置設定跟李萱起糾紛,應該說是他主動放棄了自己應得的部分,因為高老師的遺産裡面,本來就有一部分錢是老何賺的,是他編寫劇本的報酬。老何的這一舉動,可以了解為愛屋及烏吧。
跟高老師在一起之後,他辜負了對他有情有義的發妻張豔茹,他對自己親生的三個孩子不管不顧,他不顧世俗,他衆叛親離,他不顧一切地把所有的愛都給了高老師。
在此無意去評價老何的所作所為,更不想去給他扣上“渣男”的帽子。沒有經曆過他所經曆的一切,大概就沒有資格,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評判他,或者說是指責他。
客觀上講,一個男人能做到這個份上,那的确是愛他心裡的那個女人,愛到骨子裡去了。
難怪熱心的觀衆,會擔心老何從此一蹶不振。
四、兩人彼此成就
高秀敏是何慶魁的伯樂。在高秀敏小有名氣的時候,何慶魁還在農村菜市場擺攤。他的作品沒有人欣賞,而他作為家裡的主勞動力,必須養家糊口。
因為之前演過何慶魁的獨幕喜劇《雙送禮》,這是兩人的第一次合作,一起改寫一起排練。高秀敏願意發掘他,給他機會,其實,高秀敏又何嘗不是想借何慶魁走上更廣闊的舞台呢?
事實證明,高秀敏的眼光獨到,她不顧他人的反對,一意孤行任用何慶魁,何慶魁也沒有辜負她的期待,一步步把她推向了金字塔的頂端——春晚。
最初的高秀敏,勤奮努力,雖多次走穴,卻一直反響平平,事業上四平八穩。後來,高秀敏接觸到了何慶魁的劇本,幾番周折下來,她終于可以演繹老何的劇本了,不出所料,《雙送禮》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自此之後,高秀敏作為喜劇演員,慢慢進入了大衆的視野,慢慢地打開了市場,成為當地的民間藝人。
再後來,憑借着這次演出産生的良好反響,高秀敏如願加入了扶餘市的民間藝術——扶餘市人民藝術團,做起了專職的喜劇演員,有機會進行系統的學習,接受專業的訓練。
而這個機會,是老何幫她創造的,這份恩情,也讓高老師一直銘記在心。同時,高老師也深切地體會到,老何大哥的劇本很好,很适合自己,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編劇。
加入扶餘市人民藝術團後,高老師一路順風順水,逐漸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喜劇演員。與此同時,她還開始了自己的多管道收入,抽空演起了電視劇。
而此時的何慶魁,卻是懷才不遇。沒有人願意用他寫的劇本。窮困潦倒的他,擺起了地攤兒,期間,他也沒有停止劇本創作。
兩人再次相遇,并展開長期深度合作,始于1989年。
何慶魁滿懷期待地向扶餘人民藝術團推薦自己的拉場戲《誰娶誰》,結果被敷衍性地掃了一眼就退回了。後來,他得知高秀敏時任該藝術團任副團長,于是又去向她推薦自己的作品。
因為之前的合作經驗,高老師對老何大哥的作品印象不錯,就認真地看了劇本,看過之後很喜歡,覺得劇本寫得很好。
接下來,高秀敏的舉動絕對改變了老何的命運,她說服藝術團的其他人員,力排衆議,親自演繹了這個劇本。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作品斬獲當年吉林省文藝彙演的一等獎。
憑借此成績,東遼縣文化局向何慶魁伸出了橄榄枝,聘請他擔任戲劇創編室的編劇。
解決了生計問題,幹起了自己喜歡的編劇,何慶魁的生活發生了質變,然而,何慶魁和高秀敏卻分隔兩地。
漸漸地,高秀敏遭遇事業瓶頸,再難突破,她一度非常迷茫。
1992年,經過慎重考慮,高老師大膽地辭去工作,當起了個人演員。于是,她帶着何慶魁的獨幕喜劇劇本《包袱》,奔赴深圳參加比賽。結果,獲得全國賽的金獎。
自此之後,老何向高老師表白了,他再也控制不了内心,壓抑許久的情感,他想娶她,跟她終身相守。高老師也是深愛着老何的,兩人一拍即合。
1993年,老何跟妻子張豔茹提出離婚,在沒有辦理離婚證的情況下,開始跟高秀敏同居,正式開啟了兩人開挂般的精彩人生。
他們的獨幕喜劇連續幾年跻身央視春晚舞台,且占據了春晚的黃金時間段,這是兩人事業上的高光時刻。老何成為業界的受人敬仰的金牌編劇,高老師成為一代獨幕喜劇王、獨幕喜劇行業的常青樹,地位無人能及。
1994年,老何為高老師編寫的獨幕喜劇劇本《密碼》,入圍央視春晚的節目清單,這是高老師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之後,高老師就成了春晚的常客,1994---2004年這10年期間,奉獻了《柳暗花明》《拜年》《将心比心》《賣拐》《賣貓》《有錢了》《賣車》《面子》《心病》《送水工》等精良作品。
這些作品中,除了《柳暗花明》之外,其他獨幕喜劇都是高老師跟趙本山和範偉合作的。
高老師的獨幕喜劇引起了獨幕喜劇專業戶——本山大叔的注意,他主動聯系高老師和範偉,促成了經典三人組合的誕生,給全國觀衆帶來了歡聲笑語。
這些獨幕喜劇,都是何慶魁編寫的劇本,其中《賣車》《心病》《送水工》《賣拐》,獲得央視春晚一等獎,裡面經典的台詞和人物形象,給觀衆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高秀敏趙本山範偉的“鐵三角”地位,也是無人可以撼動。老何戲稱,自己是趙本山背後的男人。究竟是老何的劇本成就了趙本山?還是趙本山的精彩演繹成就了老何?
2005年,由高秀敏、何慶魁共同擔任制片人的電視劇《聖水湖畔》,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
自1993年開始,高老師和老何大哥,一直馬不停蹄地進行創作,從獨幕喜劇到電視劇。兩人在實作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财富積累。
老何和高老師琴瑟和鳴,共同成長進步,過起了神仙眷侶的生活,這也是兩人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後來,在夫妻仙逝的日子裡,那些美好的回憶,一直伴随着老何,成為他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記得老何在高老師去世兩個月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把高老師的照片随身攜帶,每天都會跟她聊天。雖然彼此陰陽相隔,但是,在老何的心裡,高老師從未離開,她一直都在。
一個人真正死亡的标志,就是從大衆的視野裡消失。作為喜劇演員,高老師在春晚舞台上創造的輝煌,至今無人超越。
她在舞台上締造的一個個鮮活的熒幕形象,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作為東北女人,她豪爽,大大咧咧的性格,加上她親切的、貼近生活的演繹,締造了獨幕喜劇行業的傳奇,無人能及,她是名副其實的獨幕喜劇皇後。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高老師的獨幕喜劇,都是老何為她量身定制的,是以她為原型進行加工和打造的。彼此默契十足,心有靈犀,同頻共振,結果想不好都難。
如今,伊人已逝,希望老何收拾心情,重新出發,給喜歡他的觀衆,繼續送上歡聲笑語!
參考資料
1. 高秀敏紀念碑雕拱手“謝幕”---央視國際-新聞頻道-文娛新聞
2. 謝幕---BTV科教頻道-檔案-清明特别節目
3 愛妻秀敏碑文:中場休息---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END-
作者:延津
編輯:莫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