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網易系擅長做産品?

轉載于: https://news.cnblogs.com/n/563538/  

為什麼網易系擅長做産品?

  文 / 純銀

  微信公衆号 / 産品犬舍(thepmdog)

  看到過很多文章講網易系的創業者,說來慚愧,身為網易系,我隻是個好的産品經理,并不是好的創業者。不過我倒是可以試着總結一下,為什麼網易系的産品大都做得不錯。

  2006-2012 年,我在網易任職 5 年多,從門戶調動到杭研,從内容總監到産品總監。本文所述,多是這 5 年在門戶與杭研的見聞。

  和大多數人的想象不同,網易系擅長做産品,和丁磊的關系很小。或者說,丁老闆對于網易産品最大的貢獻,就是高度分散的權力結構。

  網易的大部門分為“遊戲、郵件、北京門戶、北京有道、杭州研究院”。雖然丁磊到處插手,但這幾個部門的大 BOSS 才是真正的實權派。在具體的業務管理上,他們又比較放權給中層。

  為什麼網易系擅長做産品?

  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層話事”。

  由谙熟業務,比高層更年輕,更懂使用者市場的中層來掌握做産品的實權。隻要高層同意立項,目标和方法都由中層來制定,高層插手不多,甚至許多立項也由中層來推動。而丁磊好奇心旺盛,到處插手,以至于精力分散,實際上搗不了多少亂。當然他插手那陣子也會雞飛狗跳。

  内部有句至理名言:多拖一下,丁老闆的要求多拖一下,他隔天就忘了。

  在大公司做好的産品,一定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60 後 70 後年紀大了,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絕大多數并不了解使用者,不了解 2010 年後的産品市場,既不懂産品,又有宏大的追求。讓他們來管産品,尤其是管創新産品,一抓一個死,早死早超生。

  第二個原因,是網易内部幾乎沒有 KPI 文化。

  我在門戶,在杭研的 5 年多,都沒經曆過 KPI 文化。立項是要報目标的,最後沒完成,也不會把你怎麼樣。産品做得好與壞,主要靠産品經理的内心熱情來驅動,不靠金錢驅動,更不會為了完成數字而打亂節奏,頻出茅招。

  KPI 這種東西,隻能刺激執行力,對産品的創新與品質都是一劑毒藥。成熟的業務體系用 KPI 管理是可以的,善變的新業務也上 KPI,那就是自挂東南枝。

  第三個原因,是網易沒有産品大戰略。

  曾經在郵箱和相冊上作大投入,也嘗到了甜頭,但泡泡與易信負于騰訊,部落格與微網誌負于新浪,2010 年後,舉公司之力的産品大戰略多嘗敗績。

  丁磊更像是一個商人,而不是網際網路冒險家,賭性不重。新業務一旦進入資本層面的燒錢競争,他就會斷然放棄。2008 年不參與團購大戰,2009 年不參與視訊大戰,2011 年不參與雲盤大戰,都是因為丁磊認為燒錢太狠,而盈利無期。事後盤點戰場狼藉,歎一聲老闆英明。

  既然不參與剛正面的燒錢競争,網易的産品政策隻能以中小投入為主,不去赤裸裸地拼資源,便格外注重創新與體驗。再加上目标模糊,分散投資,多種幾個項目看看誰能開花,也就給了産品經理發揮才能的機會。

  第四個原因,丁磊本人是有情懷的。此處非貶義。

  我在文中說丁老闆是個商人,他看見肯定很生氣,内心深處他可能認為自己是一個文人,至少是文藝中年。(就算是,也是個神叨叨的文藝中年)同時,他可能是網際網路富豪中道德感最強,孩子氣最重的一位。再加上遊戲部門高營收的支撐,他可以用“玩具”的心态來對待産品,從他的個人愛好與好奇心出發,去支援輕部落格、音樂、閱讀、新聞等産品。

  這樣做好的一面是營收壓力小,自由度高,壞的一面是資源投入不足,2014 年還聽到老同僚對此多有抱怨。畢竟既不賺錢,又沒有清晰的市場生态戰略,指望公司猛投錢不大現實。但也正是這種相對放松的管理環境,不着急賺錢的平和心态,更容易激發創造力,做出好的産品。

  我 2006 年加入網易,發現這家公司風格奇特。外人罵自家公司的時候,新浪搜狐騰訊阿裡百度的員工多有不忿,而網易員工怡然自得,甚至自黑成瘾。所謂對網易的歸屬感,往往是對獨立思考,獨立人格的歸屬,并非依附于一家公司一個老闆。網易門戶重文人氣質(品位好),杭研和有道則有濃厚的工程師氣質(研發強),這些企業文化來自丁磊標明的公司高層,再由高層選拔中層,中層選拔基層,一層層傳遞下去,構成做好一款産品的團隊基因。

  是以網易在職和離職員工擅長做産品,也是有迹可循的。團隊本身就擅長這個,在不強調 KPI,不急着賺錢的大環境裡,有許多興趣驅動的産品項目練手,由谙熟業務的中層來話事,做不好産品那才是怪事。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tureno/articles/643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