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車符号和換行符号産生背景

回車符号和換行符号産生背景:   關于“回車”(carriage return)和“換行”(line feed)這兩個概念的來曆 和差別。在計算機還沒有出現之前,有一種叫做電傳打字機(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鐘可以打10個字元。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打完一行換行的時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兩個字元。要是在這0.2秒裡面,又有新的字元傳過來,那麼這個字元将丢失。

     于是,研制人員想了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每行後面加兩個表示結束的字元。一個叫做“回車”,告訴打字機把列印頭定位在左邊界;另一個叫做“換行”,告訴打字機把紙向下移一行。

這就是“換行”和“回車”的來曆,從它們的英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後來,計算機發明了,這兩個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計算機上。那時,存儲器很貴,一些科學家認為在每行結尾加兩個字元太浪費了,加一個就可以。于是,就出現了分歧。

Unix系統裡,每行結尾隻有“<換行>”,即“/n”;Windows系統裡面,每行結尾是“ <回車><換行>”,即“/r/n”;Mac系統裡,每行結尾是“<回車>”。一個直接後果是,Unix/Mac系統下的檔案在Windows裡打開的話,所有文字會變成一行;而Windows裡的檔案在Unix/Mac下打開的話,在每行的結尾可能會多出一個^M符号。

具體差別:

先看個例子,網上找的:

先生成一個換行(/n, 0x0A)和回車(/r, 0x0D)組合的文本

   $ echo -en '12/n34/r56/n/r78/r/n' > tmp

   以十六進制方式檢視文本

   $ od -t x1 tmp

   0000000 31 32 0a 33 34 0d 35 36 0a 0d 37 38 0d 0a

   0000016

在Linux的vim中的顯示效果:

輸入符号和換行符号産生背景

在windows的記事本中的顯示效果:

輸入符号和換行符号産生背景

程式設計相關:

文本檔案的行結束符,傳統上
PC機 用 CRLF
蘋果機用CR
unix 用 LF
CR -- 回車符,c語言'/r'
LF -- 換行符, c語言'/n'
不同計算機上c語言統一規定為:
文本檔案的行結束符一律變成一個符号LF,也就是換行符,也就是new line符, 也就是'/n'.
“回車和換行符轉換成一個換行符”-- 對PC機而言,文本檔案行結束符,CRLF讀入後,丢掉CR,留   LF.
例如fgets() 讀入一行,行尾隻有LF,沒有CR.      
在解析文本或其他格式的檔案内容時,常常要碰到判定回車換行的地方,這個時候就要注意既要判定"/r/n"又要判定"/n"。寫程式時可能得到一行,将其進行trim掉'/r',這樣能得到你所需要的string了。


'/n' 10 換行(newline)
'/r' 13 回車(retur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