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生線下地推風波,水滴籌冤嗎?

接近年底科技圈不算太平,各種黑天鵝、灰犀牛浮出水面。

大病衆籌平台水滴籌在最近被一則視訊報道推向風口浪尖,視訊顯示,水滴籌線下地推人員即“籌款顧問”在全國超過40個城市醫院地毯式掃樓,挨個病床問病人困不困難、需不需要籌款幫助,如果患者需要,他們就會引導和幫助患者發起籌款。其間,部分籌款顧問甚至随意填寫籌款金額,不稽核甚至隐瞞求助者财産狀況……

籌集“救命錢”的水滴籌被吊打

視訊一經曝出,水滴籌就遭緻媒體口誅筆伐,成為衆矢之的。網友們對這則視訊如此敏感,是因為水滴籌的連結曾經一次次出現在他們的朋友圈,幫助家庭困難的大病患者求助,很多網友都曾在水滴籌上捐款,表達愛心,

公開資料顯示,水滴籌一共募集了超過3.6億人的捐款,一共募資200多億元,拯救了很多家庭。

不可否認,水滴籌以及同類平台對健全我國民間救治救助體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據權威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還有1660萬貧困農村人口,在各項緻貧原因中,因病緻貧、因病返貧成為主要影響因素,占比高達40%以上,一個家庭一旦有一人遭遇大病,很容易全家都倒下。而水滴籌這樣的平台,依托網際網路的連接配接能力和數字化智能技術,一定程度解決了許多大病患者的看病負擔,讓更少家庭因病緻貧、因病返貧,讓大病患者有了一個全新的求助管道。

發生線下地推風波,水滴籌冤嗎?

我朋友圈和微信群會經常看到水滴籌的連結,朋友在分享時,往往會确認資訊真實性,社交連接配接增強了信任感,是以我有時候會捐助一下,雖然金額不多,卻是一個愛的表達。偶爾聽到家裡人說,老家誰誰誰得了什麼病,在網上籌了幾千幾萬元——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家裡有過大病患者的朋友應該都能了解,有時候一分錢都是救命錢。

不誇張地說,水滴籌是一個彙聚“救命錢”的平台。

問題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數億使用者的愛心成就了水滴平台,但大衆神經一直都是很敏感的,不論是郭美美事件還是羅爾事件等類似事件,都表明大衆愛心容不下沙子,信任是公益的生命線。是以,網友們看到水滴籌地推的視訊自然是義憤填膺,很多網友表示:太心寒。對此,我是了解的。

水滴籌對于媒體的報道相當重視。第一時間回應稱,視訊報道中提到的部分地區個别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嚴重違反了水滴公司價值觀、準則及相關規定,調查清楚後将給以嚴懲。目前,公司已成立緊急工作小組,在全國範圍内尤其是甯波、鄭州、成都等地,開展相關情況排查。水滴籌表示,自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

水滴籌對網友關切的回應還是十分及時的。不過,依然有一些媒體對水滴籌窮追不舍。那麼,水滴籌是不是真的像一些媒體所說的,将大病求助作為牟利工具呢?或者說,是不是直接在販賣使用者的愛心呢?

我覺得,水滴固然有做得不周全的地方,但大體上,還是有些冤。

為什麼說水滴籌有些冤?

水滴籌不是水滴公司的第一個業務。水滴公司最先做的是水滴互助,教育使用者“花小錢,防大病”,通過注冊會員間的互幫互助,共同抵禦癌症和意外等風險。加入水滴互助社群,會員經過90天保障觀察期後,如果遭遇大病或意外,可按照“一人患病,衆人均攤”的既定規則獲得醫療資金,最高可獲得30萬元。

水滴互助業務上線一個月之後的某天,水滴公司客服接到一名使用者的求助電話,他剛被診斷出癌症,盡管他加入了互助社群,但還沒通過觀察期,按照互助社群的規則,不能獲得互助金,而他家庭困難,急需一筆錢治病,團隊當即開始讨論,還有什麼是我們能為這個使用者做的?一周後,水滴籌(前身水滴愛心籌)就誕生了,聚焦的就是困難大病家庭急缺治病錢的痛點。

後來水滴又延伸出水滴保險商城業務。水滴籌是水滴保險的一個場景入口,是純公益的平台,是對沒有保險意識或者沒有保險能力的病患進行一時“救急”,水滴籌幾年下來沒有從使用者兩三百億捐款拿一分錢,平台不會從病人籌款中拿走任何分成,視訊中地推人員的工資同樣跟使用者捐款沒任何關系。水滴保險商城是水滴商業化的平台,

一方面保險是更健全更長效更普世的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水滴保險商城的商業化收入,可以反哺水滴籌等公益業務,讓公益可持續。
發生線下地推風波,水滴籌冤嗎?

不論是水滴互助、水滴籌還是水滴保險,都是在用網際網路來解決同一個問題:大病救助,隻不過形式不同。成立初期,水滴籌瞄準三四線城市和農村這樣的“下沉市場”,這個市場使用者切實需求“無人問津”:經濟水準較低,商業保險不發達,籌款途徑匮乏,最需要幫助的人在這裡。

清楚了水滴籌的業務邏輯和發展曆程,我們再來判斷水滴籌這一次的輿論風波,就可以得出結論:水滴籌地推管理确實存在漏洞,但是還是有些冤,部分媒體有些矯枉過正了。冤在哪裡呢?

1、地推沒毛病。

2016年12月18日,水滴籌上線不足半年,平台單日籌款金額突破了100萬;到2018年底,水滴籌的累計籌款金額突破了120億,這樣的數字看上去很龐大,然而實際上才幫助到幾十萬人——在中國數千萬貧困人口和14億人口中,覆寫面太小了。到現在為止,依然有很多病患群體不知道水滴籌,或者不知道怎麼用,又或者文化水準不高導緻資訊匮乏簡單最終籌款效果不如預期。

正是因為此,水滴籌才有了在全國發展“志願者”的想法,官方回應說,組建線下服務團隊的起因,是發現一些年紀偏大、網際網路使用水準較低的患者,在陷入沒錢治病的困境時,還不知道可以通過水滴籌自救。

這一點我特别能了解,“資訊鴻溝”一直都存在,對很多人來說網際網路是生活日常,但依然有一些人距離網際網路很遠,比如12306一直保留傳統購票視窗就是要照顧這樣的群體。每次老家有人在水滴籌上大病求助,要麼是子女幫忙,要麼是親戚建議——很少是靠自己。

線下團隊不隻是可以推廣水滴籌到更多群體,還可以進行患者關懷、平台協定講解、醫療服務支援和線下走訪核實等,成為一個體系化的籌款支援服務。而站在企業經營角度來看,地推是網際網路推廣不可或缺的手段,從攜程去哪兒的會員卡,到美團餓了麼的外賣推廣,再到支付寶微信的掃碼大戰,都是線下推廣的展現,特别是在網際網路基礎薄弱的下沉市場,線下推廣就更加重要。是以,不隻是水滴籌,類似的大病求助團隊都有線下團隊,承擔起推廣、服務和稽核的多重角色,讓更多人接觸、了解和用好網際網路求助平台。

2、保險沒毛病。

水滴籌與水滴保險間協同沒什麼毛病,一些媒體質疑水滴籌平台出現保險推薦入口,水滴籌這一點上很冤。保險的重要性無需贅言,從各個國家的實踐來看,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結合的綜合保障才是最科學的保險配置手段。在中國商業保險滲透率比較低,群眾缺乏保險教育,水滴基于大病求助場景向捐助者推薦保險,是推動保險普及的很好的手段,依然是在解決大病這一場景的問題。

3、管理沒做好。

線下團隊管理對擅長線上經營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是一個難題。管理雖然隻有兩個字,實際上會涉及到考核、教育訓練、價值觀建設和監控諸多細節,做好很難,容易出現漏洞或者執行不到位的情況,特别是這個團隊遍布在40個以上城市的時候,這一次視訊就呈現出水滴籌的一些管理漏洞,确實是一些線下團隊成員違背了公司價值觀,水滴籌回應稱,“對那些協助發起了不符合籌款條件的項目的線下服務人員,平台有嚴格的懲戒措施”,希望水滴籌在執行上要落實,建立健全完整的教育訓練、考核、舉報和巡查機制,不要辜負了人們的愛心。

惟願水滴籌不忘初心

不論是水滴籌還是輕松籌,在做的都是一件有情懷的事情。其實,做好公益比做好商業更難一些。一方面,大衆是允許商業品牌犯錯的,但公益平台信任就是生命線,一絲一毫的差池可能都會摧毀多年來建立的信任,比如2016年,“羅一笑”事件就造成了公衆信任的裂痕,網際網路求助行業發展都遭遇瓶頸;另一方面,很多人有一種觀點認為做公益的不應該賺錢,不應該跟商業扯到一起,這也是一些人不了解水滴這類平台的原因。

實際上,很多人都忽視了一點:隻有與商業結合的公益慈善才是真正可持續的。

阿裡巴巴在網際網路巨頭中公益做得比較好,馬雲曾說:“公益的心态、商業的手法”是做公益最好的辦法,希望工程發起人徐永光則認為,有了商業邏輯推動,才能最大化助力公益。“公益向右是講效率,商業向左則講責任。中間地帶就是用公益手段做商業,或者用商業手段做公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的就是解決社會問題。”

個中原因很容易了解:隻有商業化,公益才可持續,才能做得更好、更大,才能讓更多人受益。商業化不等于賺錢,而是要建立公司化運作體系、市場化經營手段甚至資本化發展路徑,舉幾個例子:諾貝爾獎金以及各種慈善基金,往往會去做各種投資,如果存在銀行很快就發完了;奧運會這樣的具有社會公益價值的體育活動,則是通過商業化的賽事營運實作了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多企業家不再将公益慈善等同于“捐款捐物”,而是用商業化的手段去做公益,讓世界更美好。

水滴籌一直探索的就是“公益+商業”的合理結合。水滴一直将“信任”當生命線,将“經營信任”作為核心宗旨,既然是“經營”,就離不開商業化的手段。幾年下來,水滴籌沒有從使用者幾百億湊款中動用一分錢,而是分文不取給到了患者。但如果我們一直苛求水滴不做任何商業化,連團隊都養活不了,餘下都是白扯。正是因為此,不論是水滴做商業化的保險商城,還是采取網際網路市場化的手段做線下推廣抑或别的商業化經營手段,都無可厚非。

三年多前,沈鵬從美團離職,創辦了水滴公司,旨在打造一個全民健康保障平台。公司命名水滴,寓意“水滴石穿、聚少成多”,2018年,在水滴創立2年之際,水滴創始人沈鵬釋出了一篇文章《水滴是誰?水滴為什麼而奮鬥?》,他在文中寫道:

“我們希望有一天,全中國的人都能因為水滴公司的努力而變得有保可醫;我們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有家庭因為醫療資金短缺而發生悲劇;我們希望有一天,很多人會因為水滴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溫暖。”
發生線下地推風波,水滴籌冤嗎?
“讓廣大中國家庭病有所醫”是水滴籌的願景,這個初心值得肯定。

隻不過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很不容易,一定會有各種溝溝坎坎,任何科技産品走向成熟都是會經曆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外賣、支付、社交、遊戲、電商等等……最後無不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讓世界更美好。

水滴在探索的模式,不論是水滴籌的網際網路求助,還是公益+商業結合的實踐,在全世界範圍内都沒有先例。水滴籌隻能和對手們一起探索,遇到一些問題在所難免,但我認為,水滴的業務模型是很穩固的,如果水滴籌知錯能改、不斷優化,就可以繼續成為網際網路大病救助以及保險普及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公益+商業”結合的模式也一定會被時間證明。

很多大公司都在提科技向善,水滴就是一家“因善而生”的公司,水滴籌則是一個“科技聚善”的平台,對于這樣的善,希望水滴細心呵護,也希望大衆給予它多一點包容。

歡迎添加 luochaozhuli (備注:進群)分享交流。

關注羅超頻道(luochaotmt),閱讀更多精彩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