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作者:1雯遊戲解說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1雯遊戲解說

編輯|1雯遊戲解說

在外人看來一張普普通通的紙,卻是趙家十三代人,代代相傳的傳家寶。

1982年,文物專家魏振聖慕名前來尋寶,想要趙家把寶物捐出來,卻遭到了拒絕。

在此後的多年間,魏振聖24次登門拜訪,苦苦相勸。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這張紙到底有什麼特殊的,竟然值得專家親自登門二十多次?

一、狀元試卷

青州市博物館從無到有的醞釀過程,飽含着無數人的心血和辛勞。

1981年,山東省青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魏振聖接手了一個重要任務——協助籌建青州市博物館。

如何找到足夠豐富的文物來充實新博物館,成為他面臨的一大難題。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為此,魏振聖花了一年多時間,數次深入青州各地尋找有價值的文物。

這一尋,便是一年多。

魏振聖帶領團隊,走過大江南北,隻為了給未出生的博物館添磚加瓦。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最後幾件鎮館之寶無處覓蹤。

正當魏振聖陷入困頓之時,一則傳聞為這場尋寶之旅描繪了新的希望——明朝一甲第一名狀元的試卷,畢竟能留存至今的狀元試卷少之又少,此乃無價之寶。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這個傳聞的出現,猶如乍現曙光。魏振聖立刻帶着隊伍趕往鄭母村,要将那最後的鎮館之寶攬入囊中。

鄭母村,不似其他縣城鄉鎮,這裡郁郁蔥蔥,讓人心生怡然。

最重要的是,這裡走出過不少功名邁仕的才俊,其中便有北宋宰相,元朝尚書,明朝侍郎,檀香猶在。

消息來源是一個老鄉的口述,這試卷原是明朝禮部侍郎趙秉忠的。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趙秉忠這個名字,在科舉史上也是一等一的人物,狀元出身,官居侍郎,可謂一生順風順水。

然而,他功成名就之後,卻在仕途上屢屢碰壁,受不了朝中排擠,最終還是決定退隐田園,帶着滿載的家當回到老家鄭母村。

當年趙秉忠回鄉,不亞于今日巨星的“凱旋巡遊”。

一時間,族人親友前來迎接者數以百計,沿途圍觀的鄉民更是填滿了十裡長街。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然而好景不長,祖宗得意門第後繼乏人,加之戰亂頻仍,昔日榮光早已凋敝殆盡,隻餘下村中一隅的舊宅與祠堂保留至今,一張明朝狀元試卷孤獨地屹立在風雨中。

多少次,魏振聖幻想自己親手展開那張古舊的試卷,注視着上面的墨迹,猜想着那些遙遠的往事。

一名狀元是怎樣筚路藍縷,在科場上刻苦攻讀;一位正人君子又是如何看破紅塵,高風亮節;最後,他們又是怎樣在滄桑巨變中守着那一份初心......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二、上門尋寶被拒絕

于是魏振聖立即動身前往趙煥斌家。

然而見到趙煥斌的那一刻,魏振聖的心中卻産生了強烈的猶豫——這個老人雖然門庭簡陋,但舉止端莊文雅,一看就是書香門第的傳人。

魏振聖意識到,要從一個世代相傳的古家族手中把祖輩的傳家寶“弄”到自己手上,絕非易事。

為了讓趙煥斌卸下戒心,魏振聖沒有直接表明來意,隻說是文物調查。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第二天他又去田間地頭找到趙煥斌,兩人一邊勞動一邊聊天,關系拉近了些。

到了晚上,魏振聖才小心翼翼地提出要看一看那張傳說中的狀元試卷,但趙煥斌立刻否認自己有這件文物,魏振聖也不好再勉強,隻得告辭。

回到博物館,魏振聖對趙煥斌的謹慎表示了解。

他想了想,決定再去趙煥斌家一次,這次一定要用誠意打動對方。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果然,在魏振聖誠懇的态度面前,趙煥斌終于拿出了藏在老屋裡的狀元試卷。

那一刻,魏振聖激動到手微微發抖——這确實是他夢寐以求的國寶級文物!

但是,趙煥斌拒絕把試卷捐給博物館。

原來,這張試卷見證了趙家的興旺發達,對趙家後人有着無比的情感價值。

魏振聖了解趙煥斌的立場,但是作為博物館館長,他絕不能就此放棄。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回到博物館,魏振聖召開緊急會議,商讨擷取試卷的辦法。

會上各種激進的意見被否決了——不能用強制征用或金錢收購的方式擷取文物,這會有損博物館的社會形象。

最後,會議決定暫緩擷取,通過不斷深入了解趙家,争取趙煥斌主動捐贈。

之後,魏振聖時常去看望趙煥斌,了解趙家的曆史,并把青州博物館建設的意義耐心解釋給趙煥斌聽。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兩人成了親密的朋友。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三、二十四次登門終得寶物

魏振聖沒有氣餒,反而搜集了大量關于趙煥斌祖上的曆史,講給趙煥斌聽。

他詳細描繪了趙煥斌祖上趙秉忠求學、科舉、殿試的過程,讓趙煥斌對自己家族曆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之後,魏振聖又向趙煥斌介紹了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

他描述了國内外許多文物流失的痛苦曆史,表達了文物保護對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趙煥斌也逐漸了解了這項工作的價值。

在長達兩個星期的反複交流中,魏振聖向趙煥斌灌輸了大量文物保護的知識,表達了自己對這項工作的熱情。

他幾乎天天去趙煥斌家,隻要有空就立刻趕回繼續說服趙煥斌。

就在魏振聖以為自己的努力可能沒有結果時,第十五次拜訪中,他情緒高昂地描述了文物保護的意義,甚至忘記了最初的目的,隻想說服趙煥斌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他的真誠感染了趙煥斌。

最後,趙煥斌終于了解了這張家傳試卷的重要性。

他認定魏振聖一定能妥善保護這份寶貴的文物,并讓更多人了解趙家的曆史。

終于,在第24次登門後,趙煥斌點頭同意,曆史見證交到了魏振聖手中。

魏振聖小心将國寶送往北京鑒定,結果令人振奮,這确是明代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原卷,書法精湛,具有巨大的曆史價值,它已成為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魏振聖欣喜若狂,立刻開始籌備建館之事。

可就在博物館開工後的兩年,趙煥斌因病去世,未能親眼見證夢想成真。

魏振聖得知噩耗後,痛心疾首,獨自守文物一整天一整夜。

他發誓,一定會讓趙老哥看到在天之靈,自己沒有辜負他的囑托。

終于,在1989年,青州市博物館建成開放。

魏振聖将那張載譽歸來的狀元試卷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心中升起豪邁的喜悅。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時光荏苒,轉眼間三十多年過去,魏振聖早已白發蒼蒼,但每每看到清流不息的參觀人員,他還是會想起多年前那位可敬的趙老哥。

四、鎮館之寶

青州市博物館裡,珍藏着一份來自清代的試卷,這張泛黃的紙,試卷也默默地見證着時間的流逝,每一代傳人,都将它視為祖先遺物,不惜代價保護傳承。

而趙某的這個決定,充分展現了他們全家對曆史文物的責任與擔當。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與其讓這份曆史珍品繼續在家族私藏,不如讓它在博物館得以很好保護和展示。這不僅是為國家曆史做貢獻,也是對老祖宗遺志的最好傳承。

如今,這份300多年曆史的試卷終于重見天日。

它不僅是一家人的心血,也是這個民族寶貴的曆史見證。

一張試卷,一段故事,承載了多少人的感恩與期盼,正是有無數個魏振聖、趙煥斌這樣的守護者,中華文明的瑰寶才得以完好傳承,感謝他們為文物事業傾注的心血與汗水,今日的我們才能一睹這曆史罕見的國之重器。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或許有人會說,一張舊紙,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但它承載的,是那個年代、那些普通人的夢想與輝煌,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無數凝固的眼淚與熱血。正因為如此,文物保護才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每一個民族的守護。

感恩那些為文物奉獻一生的平凡而偉大的人們,因為有他們,曆史的種子才得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作為趙煥斌的兒子,趙繼光也為父親的選擇感到驕傲,趙煥斌和魏振聖代表了捍衛和傳播文化的兩種力量,有了他們,中華文明的瑰寶才得以完好傳世、綻放光彩。

文物保護需要每個人的覺醒和行動,如若每個人都能發自内心地保護文物,中華傳統文化就更能源遠流長,當我們贊歎前人的奉獻時,也應思考自己肩負的文化責任。隻有當今人繼承和發揚光大,古人的心血和文物的價值才不會被時光湮沒。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中華民族,經曆了五千年的滄桑和積澱,蘊含着無窮的智慧。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屢遭磨難,卻從未屈服。

無數先人以堅韌不拔的意志,披荊斬棘,開拓進取。

他們默默無聞,卻矢志不渝地守護着這片土地。正是他們,用雙手寫下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基因。

然而,中華民族的偉大,不僅在于堅持和執着,更在于包容和開放。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曆了多次融合。各族群衆多次遷徙交融,使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五、筆者認為

如今,中華民族正處在一個新的曆史機遇期。

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催生第四次工業革命。

在這個變革時代,中華民族要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态,發揚“舍我其誰”的大襟精神,與世界各國攜手并進,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登門24次:捐了吧

展望未來,中華民族擁有無限可能,五千年文明積澱,蘊含着無法估量的智慧,中國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潛力。隻要我們繼續創新,敢于改革,就一定能在新時代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我們秉承光榮傳統,時刻銘記曆史,以開放包容的心态,繼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程序。

無論道路多艱險,中華兒女定能攜手前行,共創民族複興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