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加強環境司法保護 持續護航綠色發展

  加強環境司法保護 持續護航綠色發展

  固原法院當好六盤衛士守護旱塬濕島

  □ 本報記者 申東

  □ 本報通訊員 何小豔

  位于甯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六盤山是黃河中遊主要支流泾河、渭河及清水河的發源地,被稱為黃土高原的“濕島”,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來,固原市人民法院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三山五河”治理保護、建設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需要,不斷加強環境司法保護,持續護航綠色發展,切實扛起了守好藍天、碧水、淨土的司法擔當。

  守護生态紅線

  “推土機和碎石機整天轟隆隆響,破石爆炸聲把圈裡牲口都驚得亂跑,石料場掙到了錢,我們卻睡不上一天安穩覺。”泾源縣香水鎮園子村村民對辦案法官丁世琴講述。

  2010年開始,吳某在未取得環境資源管理部門許可的情況下,在園子村的野鴨溝,以租賃、購買等方式占用土地60畝,并在土地上采砂牟取暴利,毀壞防護林、水源涵養林、耕地共計58畝,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态環境,群衆反映強烈。2018年,泾源縣人民檢察院以吳某涉嫌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

  “懲治環境資源犯罪、保護淨水藍天是人民法院應盡的責任。”泾源縣人民法院院長尹鵬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對于吳某非法占用農用地一案,我們原則上應當予以嚴判,尤其是要用好經濟刑。”

  最終,泾源縣法院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判處吳某有期徒刑二年,宣告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币十萬元,這是固原法院審理的首起環境資源公益訴訟案件。

  “在固原法院,罰金在環境資源犯罪中的運用幅度普遍高于其他犯罪。”固原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法官韓飛鵬表示,“環境資源犯罪案件的大部分被告人,犯罪動機都是謀取經濟利益。罰金的廣泛運用能夠引導企業在生産時,充分考慮到生态成本,尤其是破壞生态後有可能要付出的經濟代價。”

  3年來,固原兩級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嚴厲打擊非法占用農用地、非法獵殺野生動物、非法采礦、非法采伐、污染環境等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共受理各類環境資源類案件45件,判處有期徒刑13人,罰金共計70.5萬元。濫伐濫砍、非法捕獵等犯罪得到了有效遏制。吳某上繳的罰金,全部用于修複其破壞的林地。

  堅持懲治并重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固原的生态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但限于氣候、地質等各種原因,這裡生态環境脆弱的現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為綠色發展注入司法動能,單靠懲罰是不行的,要做到懲罰和治理并重,就要在司法審判中充分運用恢複性司法理念。”固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穆存忠表示。

  原州區人民法院審理的“3·13”特大失火案,就是這樣一起典型案例。

  2021年3月13日,高某等5人按照本地傳統,前往張易鎮紅莊馬場村二林溝祭祀燒香。焚香之後,他們在香火未燃盡的情況下離開祭祀現場,引發山火,造成4307.24畝林地被燃燒殆盡,對當地生态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這是近年來固原市發生的最嚴重的火災事故。

  案件審理過程中,主審法官劉志聰向高某等人闡明生态修複的意義,引導其主動認罪并積極修複林地。“如果不修複林木,你們還要額外承擔315萬元的生态修複賠償款。”

  聽聞這些話,高某坐不住了,“我們燒的樹,我們一棵一棵自己種回來!”案件審理結束後,高某等人湊補了7.5萬元的“生态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款”,并着手種樹,修複林木。如今,張易鎮的人們在經過那片林地時,總能想起那一夜燃至天明的熊熊大火,也總能看到高家兄弟種樹、護林的影子。

  “由注重打擊懲罰到樹立修複性司法、系統治理、保護與懲罰并重的理念,兩級法院始終将修複性司法理念貫穿于立案、審理、執行始終。”固原中院環境資源案件審理法官闫儒紅說道。近年來,固原法院在各類環境資源案件判決中判處被告人承擔修複賠償金536.4萬元。

  保護生命之源

  六盤山是固原市境内5條河流的發源地,尤其清水河是甯夏境内流入黃河的流域面積最大、最長的支流。有了清水河的滋潤,固原市大力發展冷涼蔬菜、特色瓜果、肉牛養殖産業,讓村民快速緻富脫貧。曾幾何時,如今清澈的清水河被大家稱之為“黑水河”,河道兩岸開設了造紙廠、澱粉廠,工廠裡的污水排到河道裡,臭氣熏天,成為河水兩岸老百姓的心頭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