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作者:新華網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這裡被譽為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研發制造出第一輛汽車、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第一輛紅旗牌進階轎車,一汽開創了新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的新紀元,标注了走向汽車強國的堅實步伐。

這裡凝結了幾代中國汽車人的艱辛奮鬥:荒原建廠、奠基立業、自主創新,一汽發展曆史背後是勇于開拓、不畏艱難的拼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考察一汽時強調:“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要立這個志向,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

走過70載歲月,站上新起點的一汽和中國汽車工業同頻共進,錨定高品質發展穩步向前。

視訊加載中...

産業報國,70載艱苦奮鬥振興汽車工業

長春東風大街,中國一汽老廠區。百餘棟中式雕檐、西式陽台的紅色建築群靜靜矗立。這裡孕育出紅旗、解放兩個民族汽車品牌,見證了新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曆史程序。

汽車,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個國家制造實力的象征、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什麼時候能坐上我們自己造的小汽車?”樸素的話語承載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夢想。黨把建設一汽列為“一五”時期156個重點項目之一。1953年7月15日,來自全國的萬名建設者會聚長春西南郊,于茫茫荒野上夯下了第一根基樁。一汽創業之路由此鋪就,新中國汽車工業從此展開。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制造廠在吉林省長春市奠基。這是一汽奠基典禮大會會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中國人造汽車,是在一窮二白的艱苦條件下起步的!”回憶建廠初期,90歲的老員工王鳳閣感慨萬千。彼時,全國各地掀起了支援一汽的熱潮。“把道路修向一汽,把瓦斯通到一汽,把幹部調到一汽……”1954年,長春市市政建設費用的95%投向一汽的建設。

舉全國之力,三年建成投産;從零起步,打開新中國汽車工業的開端。

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國産解放牌卡車總裝下線,為中國不能造汽車的曆史畫上句号;1958年5月12日,第一輛國産轎車東風金龍駛出試制工廠中的房間,開啟自主造轎車的曆程……

一汽紅旗文化展館,一幅油畫再現如火如荼的歲月:數名工匠圍在一起,手工制作紅旗轎車油泥模型。

“為了迎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我們接下了制造進階轎車的任務。”退休老員工窦淑香清晰記得,當時時間緊迫,圖紙來不及畫,時任廠長饒斌和設計師們一讨論,做了個大膽的決定——直接用錘子敲!

召集全國最頂尖钣金師傅,日夜連班倒把車身敲出來;将2000多張零配件圖張挂起來,能工巧匠搶圖試制……1958年8月1日,第一輛紅旗牌進階轎車試制成功,用時僅一個多月。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1958年8月,第一輛紅旗牌進階轎車試制成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現代化生産已大規模普及的今天,人們很難想象,當時的汽車是在怎樣一個技術封閉、條件艱苦的情況下造出來的。然而創業艱辛,從造車到造好車,依舊征途漫漫——

上世紀80年代初,解放牌汽車各項名額明顯落後。3年更新工藝裝備2萬多套,建立生産線79條。曆時6年,中國第二代載貨汽車解放CA141投産。一汽扛住巨大壓力,在不停産、不減收的同時完成換型轉産,實作“第二次創業”。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1986年7月15日,中國第二代載貨汽車解放CA141陸續下線(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改革開放迅速打開汽車市場。當時,國内汽車産能不足百萬輛,産品“缺重少輕”,轉型更新迫在眉睫。跟緊産業步伐,一汽開始“第三次創業”:建設現代化生産基地,大力發展輕型車和轎車;與大衆、豐田等建立合資公司,快速提升制造能力……通過結構調整與合資合作,企業快速成長,2001年産量和收入比1988年增長3.2倍和13.4倍。

入世加速了汽車全球化的程序。面對外資品牌的突然湧入,技術、品牌等都不占優勢的本土企業一度陷入危機。市場競争的被動讓一汽認識到,唯有改革創新,才能跟上節奏。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2009年10月20日,一汽解放的勞工們在自己親手生産的2009年中國第1000萬輛車上簽名。新華社記者 蔣林 攝

主輔分離,邁出從“計劃”到“市場”的步伐;股份制改造,完成由單一國有獨資到多元投資主體的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汽按下改革快進鍵。

2017年9月18日,一場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機構能增能減的“四能改革”全面展開。

“那時我剛到北京參加教育訓練,第二天上午就接到通知,全體‘起立’重新競崗。哪有心思逗留,趕緊買票返程。”回憶當時場景,一汽改革辦主任劉俊曆曆在目。

明确目标,舉全集團之力發展紅旗品牌;突出創新,完善自主研發體制;優勝劣汰,打破“鐵交椅”以目标定崗用業績定酬……大刀闊斧的改革重組了體制機制,激發了創新活力。以改革創新為标志的“新的創業”,也讓一汽煥發新生——

成長為全球知名汽車制造商,位居世界500強企業前列;到2022年底累計産銷汽車超5400萬輛,實作營業收入79881億元;近5年紅旗品牌銷量增長65倍,品牌價值達到1155億元;連續12年解放品牌領跑行業,品牌價值達到1187億元。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2023年6月26日,解放卡車巡遊車隊行駛在長春市人民大街上。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因民族汽車工業而誕生,随時代大潮而發展。一汽揭開了中國汽車工業嶄新的一頁,見證了大國造車的艱辛與成就,為中國汽車工業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産業人才,推動了産業鍊的成長壯大,為建設汽車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七十年彈指一揮間,從“一五”到“十四五”,昔日如稚子般的一汽已走向壯年。中國汽車工業依靠艱苦奮鬥、自主創新,實作了跨越式發展:如今的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全球第一汽車産銷大國,新能源汽車産銷規模連續8年穩居全球首位。

“唯有堅定不移地踏着市場的節拍和改革的鼓點,才能擁有持久活力與動能。”一汽黨委副書記王國強感慨,這是一汽發展的啟示,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寫照。

勇攀高峰,努力将關鍵核心技術掌握手中

最大功率達到560千瓦,性能名額實作國際領先——今年初,由一汽自研自制的V型12缸直噴增壓發動機試制下線。

發動機是汽車的“心髒”,制造技術高超。結構複雜、開發難度大的V12發動機,更是代表了乘用車發動機的最高水準。外國老牌汽車生産企業積累形成了深厚的經驗,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在這個領域曾長期處于空白。

“這是幾代紅旗人的心血啊!”産品下線當日,一汽研發總院代理副院長趙慧超百感交集。經過持續科技攻關,這台發動機打破國際供應商長達數十年的技術壁壘,掌握動力制造的主動權。

關鍵核心技術是産業發展的“命門”。曾幾何時,國内整車生産依靠外部引進。高額的技術轉讓費、嚴苛的談判條件,讓無論生産制造還是産品開發都深受掣肘。

在一汽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大陸汽車制造業高品質發展,必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

基礎材料、關鍵元器件、先進工藝……伴随中國汽車工業的成長壯大,一代代一汽人開始了對核心技術的艱辛跋涉。

0.015毫米,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5,一汽研發總院首席技能大師楊永修和團隊“雕琢”了13年。

這是發動機缸體的“中國精度”。楊永修告訴記者,發動機缸體上有100多個孔,加工過程極易變形,為保證性能,必須将缸孔精度控制在極限。但數控銑床精細化加工的核心參數一直被國外企業視為機密。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一汽研發總院首席技能大師楊永修檢視發動機圖紙細節(2023年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别人難以達到的精細程度。”十餘年磨一劍,曆經周而複始的推翻重來、在無數代碼中反複試驗,楊永修和團隊最終破解了核心參數,掌握了精密制造的“鑰匙”。

深鑽“卡脖子”領域,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針對變速器組建專項工作組,成立動力總成工廠,展開長達十餘年的全面自主研發,實作全面自主掌控;

聚焦動力電池,創新低溫電芯、電池包保溫隔熱等一系列技術,實作Ah級全固态電芯試制;

從系統內建、智能網聯到前瞻造型、關鍵材料,瞄準41個重點方向持續攻堅……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一汽解放J7智能工廠内,從業人員對裝配好的車輛進行靜态檢查(2023年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2017年,一汽研發總院揭牌成立,将原來分散在各部門的技術力量整合,實行揭榜挂帥、項目承包、技術成果按盈利比例提成獎勵。

體制機制的優化釋放了創新活力,一汽向關鍵前沿技術領域加速沖鋒:突破高效混合動力系統關鍵技術、完成自主車載作業系統應用開發……

“我們的研發人員從原來2360人發展到超過4500人,新車研發周期由48個月縮減為24個月。”一汽研發總院常務副院長王德平說,三年來,突破高效高速電驅、智能線控底盤、L3級自動駕駛等494項關鍵核心技術。

今天,全球汽車産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生産方式的變革對産業鍊的安全可控和協同創新提出更迫切的要求。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J7智能工廠内,勞工在AGV(搬運機器人)上裝配車輛(2023年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顔麟蘊 攝

“這需要國内同行共同努力、彼此補齊短闆。”一汽研發總院代理副院長周時瑩告訴記者,作為鍊長企業,一汽必須開放生态,實作共研共創。“這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事情。”

與華潤微電子等合作,做深電子元器件産業鍊;集合領軍軟體企業,加強算法開發驗證……一汽與頭部機關建立38個協同創新實驗室和5個基礎研究實驗室,努力推動産業鍊更新與突破。“未來,我們要繼續把車端傳遞等能力開放出來,和産業鍊夥伴一起挺進汽車科技‘無人區’。”周時瑩說。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一汽的探索正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寫照。用70年走過了國外一二百年工業化的道路,中國跌宕起伏的造車曆程,寫滿了對核心技術的渴求與攀登。

今天,中國汽車工業基礎更牢了、實力也更強了,擁有新能源汽車全球領先的市場規模和産業鍊優勢,和全球汽車産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換道超車更要創新突破。“始終将自主創新作為根基,努力掌控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全鍊條競争力,應對風險的底氣将更足、産業發展的動力會更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說。

錨定航向,乘勢而上讓民族品牌勇立潮頭

7月3日,伴随着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中國汽車工業邁上新的裡程碑。在這場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中國汽車加速走進世界舞台中央,民族品牌迎來曆史機遇。

“這給了我們難得的時間視窗,現在要做的就是錨定高品質,加快品牌向上!”王國強說。

走進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廠區,智能制造的體驗撲面而來:內建機器人叢集有條不紊,超音波裝置精準質檢,每分鐘就有一台紅旗轎車“駛”向市場。“通過資料傳感,這裡的每個細節都會‘搬’到虛拟‘孿生工廠’,讓生産提質增效,為創新提供支撐。”紅旗制造中心副總經理修俊一告訴記者。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焊裝工廠中的房間内,機器人焊裝車輛零部件(2023年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是工廠,也是資料平台;是生産,也是供應鍊管理。以先進制造為牽引,持續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把準産業“方向盤”,堅定推進戰略布局。

“兩個全部”——建廠70周年之際,紅旗品牌宣布:技術創新投入将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車,新增産能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車。

成立新能源開發院、智能網聯開發院等,前瞻儲備未來十年技術方向,建構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未來三年密集推出15款紅旗新能源智能産品,覆寫全部細分市場;到2025年,一汽新能源汽車銷量将達到145萬輛,紅旗品牌超過50萬輛……

“這是産業發展的核心賽道。”中國一汽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邱現東表示,要通過打好新能源轉型攻堅戰,帶動企業從理念到營運全方位轉型。

做強自主品牌,加速融入全球産業格局。

近日,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鐵路口岸,一輛輛新款紅旗轎車有序裝箱,啟航歐洲。搭乘新能源汽車出海“浪潮”,紅旗品牌加速“走出去”——1至6月完成出口5003輛,同比增長172%。

“我們要打破中國品牌‘廉價’的陳舊觀念。”一汽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大勇告訴記者,紅旗從一開始就選擇國外發達地區作為目标市場,并在沙特阿拉伯、挪威等17個國家開辟銷售管道。“如果中東、歐洲市場能做起來,就意味着可以在全球市場樹立起高端形象。”

象征天圓地方的車燈組合、寓意高山飛瀑的格栅設計……蘊含着濃郁東方美學和中國文化的紅旗品牌,加快走入國際市場,也大踏步走進尋常百姓家——

在連續邁上30萬輛“關口”後,今年國内銷量預計超過40萬輛。

“紅旗曾被視為‘國車’,今天,我們要把它打造成‘國民車’。”邱現東說,紅旗要變年輕、更時尚、更科技,向價值鍊全方位攀升。“我們有品牌自信,更有文化自信!”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從中國一汽建立70年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晨光中的一汽紅旗創新大廈(2023年7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從黑土地上戰天鬥地的号角聲走來,一汽标注了新中國汽車工業近乎全部的發展曆程。

70載歲月峥嵘,有白手起家的一往無前,有困難面前的千錘百煉,一代代汽車人薪火相傳的奮鬥精神,凝結成中國汽車工業不懈前行的動力源泉。

如今,大陸早已從一個工業匮乏的國家成長為世界最大汽車生産國和消費國。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為全球汽車産業電動化轉型貢獻着中國力量。

不忘來時筚路藍縷,不畏風雨砥砺前行。在由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征程上,堅定不移推進高品質發展,中國汽車工業一路向前!

文字記者:翟偉、張辛欣、宗巍、段續、張建

視訊記者:司曉帥、姬楊、姜明明、魏蒙、周萬鵬

海報設計:孫瑤

編輯:張虹生、姜潇、戚文娟、侯幫興、郭潔宇

統籌:何雨欣、黃小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