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古老印刷術如何守正創新

作者:光明網

編者按

看古老印刷術如何守正創新

閃耀着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印刷術,被譽為“人類文明之母”。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時,走進保藏古籍版本的蘭台洞庫,實地察看版本儲存收藏情況并強調指出,“這些雕版、典籍,蘊含着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中華民族的一些典籍在歲月侵蝕中已經失去了不少,留下來的這些瑰寶一定要千方百計呵護好、珍惜好,把我們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

從雕版到活字,從單色到多色,印刷術的傳承,離不開一代代手工匠人的精心研磨和苦心堅持。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010年,“中國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今的印刷傳承之路如何?讓我們探古尋今,從幾位非遺傳承人的講述中領略中華文化的悠久厚重,感受代代傳承的不變初心。

看古老印刷術如何守正創新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内,古籍保護中心的古籍修複師黃玉杏(左)給小讀者講解古籍印刷的有關知識。新華社發

【一線講述】

于雕版之上刻悠悠時光

講述人: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雕版印刷傳習所所長陳美琦

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始于唐代,發展于宋元時期,興盛于清代,到今天已曆經千年歲月。我們陳家是雕版印刷世家,我是陳家雕版印刷的第四代傳人。四代人的薪火相傳,就是為了守護這曆經千年積澱的文化瑰寶。

我父親陳義時13歲就開始跟随我曾祖父和祖父學習雕版印刷,作為雕版印刷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他到今天已經守護了這項古老技藝七十餘年。早年間,為了讓雕版印刷後繼有人,父親把我們自家的樓房改建成雕版技藝傳習所,讓十幾位徒弟吃住在這裡,專心研習。後來,他的不少徒弟紛紛轉行,他就反複動員我回家跟他學習雕版印刷。

耐不住父親的軟磨硬泡,我放棄了原本從事的玉雕工作,成為陳家雕版印刷第四代傳人。雕版印刷是一門精細活、耐性活,難學更難精。光是刻版,沒有十年八年的功夫都幹不好。一件雕版印刷作品,通常需要經過打樣、雕版和上色印刷三位工匠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雕版環節,即使是技藝最熟練的工匠一天也最多隻能雕刻出55個字。就拿代表饾版印刷最高成就的《綠楊箋譜》來說,父親一直刻了16年才完工。

這種苦和累,讓很多本想學習雕版印刷的人望而卻步。今天,雖然國家給予了極大重視和扶持,但雕版印刷仍然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要想讓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必須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尤其要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讓我欣喜的是,如今的線裝古籍、周邊文創已經收獲了不少年輕粉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領略到雕版印刷的風采。

推動“雕版印刷進校園”也是我正在努力的事情。在一所所學校開展的雕版印刷活動中,孩子們親身體驗雕版印刷的每一道工序。通過“玩學結合”的方式,很多青少年愛上了中華印刷文化,為雕版印刷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父親和我用畢生的時光雕刻雕版,雖然現在像我們這樣專心從事雕版印刷的人還是很少,但我相信,随着更多文創周邊的創新,随着更多進校園活動的開展,雕版印刷會越來越具有生命力,煥發出新的光彩。

看古老印刷術如何守正創新

南京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第八代傳承人王康在工作台上進行镌刻練習。新華社發

木版水印,延續藝術生命

講述人:北京榮寶齋木版水印進階技師、北京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趙慧萍

我從小在琉璃廠長大,祖父是北京玉器廠裡做玉雕的老手藝人趙德一。小時候,我就很羨慕在這條街的書畫用品店裡工作的人,尤其愛去榮寶齋裡轉悠。

20世紀80年代,我有幸得到進榮寶齋工作的機會,喜悅之餘,也格外珍惜。榮寶齋自古以來就是“前店後廠”的模式。我不喜歡抛頭露面,不願意站櫃台、賣東西。到榮寶齋各部門參觀時,木版水印深深吸引了我,我拿起一幅小畫,學着師傅們的樣子,在白紙上一塊版接着一塊版地印制完成了一幅作品。老師傅們給這件作品評出高分,我特别高興。後來我也如願以償,配置設定到了相關部門,師承榮寶齋老一代印刷藝人宋兆英學習木版水印。

有300多年曆史的榮寶齋能夠傳承下來,離不開木版水印這門傳統手藝。木版水印是一種特殊的印刷形式,分為勾描、刻版、印刷三道工序。畫家在紙上作畫,木版印刷在版上作畫,以刀為筆,最大限度地再現原作的風貌、延續作品的藝術生命。

還記得2012年,我接到了一個緊急任務,配合範曾畫展印制《青山依舊》。這幅作品複雜煩冗,給勾描、刻版、印刷環節帶來了很多挑戰。我印刷時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題就是分版過于複雜,導緻各版之間銜接困難。此外,為了印出原作清新明亮的顔色,我跑了很多地方去挑選和購買國畫顔料,憑借幾十年的印刷經驗,反複皴染、多次罩染。因為時間緊任務重,為了保持印刷的節奏,我連續七天七夜沒有回家,終于在三個徒弟的輔助下按時完成了印制。讓人欣慰的是,這件作品得到了專家、觀衆、書畫作者的一緻好評。

多年學藝,師傅對我的影響不僅在技藝上,還在為人處世之道、工匠精神的傳承上。我的師傅待人和藹,但工作上卻是非常嚴格甚至嚴厲的。我繼承了師傅的嚴格風格、“傳幫帶”的作風,用“靜、細、耐、恒”4個字來要求徒弟。“靜”是靜如深山平湖水;“細”是細心氣盛,像春蠶吐絲一樣;“耐”是耐心,是耐得住寂寞,也是如田地裡頭耕牛的耐力;而“恒”似日月高懸星空,用恒心去照亮一切。

木版水印用古老印刷術延續藝術生命,傳承了古代印刷術的許多優點,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曆史價值。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赢得了世界各地書畫愛好者的喜愛,曾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過展覽。2014年,我印刷完成的徐悲鴻代表作《群馬圖》作為國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非遺傳承的隊伍之中,希望他們潛心學藝、精益求精,在傳承創新中融彙古今中西文藝。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大形勢下,除了技藝的傳承,我們還需要更專業的人才從事更細緻的管理工作,以加大非遺技藝的傳承力度、宣傳普及程度。

看古老印刷術如何守正創新

杭州市民在宋代浙江造紙與印刷傳承主題展上體驗雕版印刷。連國慶攝/光明圖檔

綿延千年,木活字印刷魅力無限

講述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甯化木活字印刷術代表性傳承人 邱恒勇

在我十歲的時候,父親下鄉修族譜,順便把我帶到鄉下去玩。耳濡目染中,我對木活字印刷這門手藝産生了興趣,逐漸演變成一種愛好。

起初,父親不同意我學手藝。作為家中學習最好的孩子,父母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想讓我安心學習,長大後換個“更有出息”的行當。但我強烈要求要學這門手藝,還答應父親:既然要學,就會一直堅持下去,而且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對父親的這個承諾,也是這些年來我再困難也仍舊堅持下來的原因。

剛幹這行的時候,吃過很多苦。20世紀90年代,修族譜一般要去比較偏遠的山村。我們小縣城交通不便,經常要走好幾公裡路,等兩三個小時的中巴車。甯化木活字印刷術是我祖傳的技藝,我在做學徒的時候,不是抱着學手藝去賺錢的心态,而是帶着傳承技藝的責任。我常常逼着自己“加班”,花費了很多心思,兩年時間就學會了所有技藝。

甯化作為當年的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有着光榮的革命曆史。這些年,我用畢生所學的技藝創作了許多紅色題材的作品。比如,《如夢令·元旦》是根據長征時毛主席經過甯化寫下的文章刻下的一幅作品,還有《沁園春·雪》《長征》等作品都是在表達對革命先輩們的懷念,讓更多人了解革命先輩的精神風貌。

機器刻字、電腦排版印刷的發展,給傳統印刷技藝帶來了嚴峻考驗。我們改變思路,把現有的字庫利用起來,印制一些古籍、詩集、個人自傳等,讓木活字有新的生機。

以前,木活字印刷術多用于修族譜、印刷書籍和經書等等,這些行業業務量不大,而且還有一定的周期,是以常常會有所謂的“淡季”。2012年,我們在網際網路購物平台上開辦了網店,專門做木活字印刷的個性化定制。有人定制婚宴、壽宴祝詞,還有人定制自己喜歡的詩集、古籍、名著。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客人定制了《蘭亭集序》這篇文章,我們用十天左右的時間純手工反寫,然後再雕刻出來。客人收到這幅作品後,覺得印制精美,“簡直不像是手寫的”,我們現場拍攝了反寫手刻的視訊發給他,他看到後不停地稱贊、道謝。

我們還在創新制作一些木活字印刷文創産品,涵蓋國學、紅色題材、福文化等主題,不僅有印刷品,還有木活字的實物。我們也經常參加全國各地的文化展覽,比如廈門文博會、深圳文博會等,并在本地開展進社群、進校園宣傳體驗活動。希望這些活動,能讓更多人了解木活字印刷術。

看古老印刷術如何守正創新

江西省南昌孺子書房金橋慧景分館内,孩子們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學習塗墨、鋪紙、刷印等知識,感受傳統非遺的魅力。萬紹波攝/光明圖檔

融合創新,傳承建本技藝

講述人:福州大學非遺中心建本建盞研究員、進階雕刻師 夏仔勇

我學習建本雕版印刷技藝已經20多年了。20多年來,我跟随師傅日複一日地練習雕刻、彩繪技藝,學習玻璃、根雕制作技藝,還經常到鄉村、大山裡篆刻碑文、制作石雕等。随着學習的不斷深入,我慢慢體會到師傅所說的那句話:隻要兢兢業業把自己手頭上的功夫練好,不斷融入自己的體會與思想,總有一天會找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和價值。

“一座建陽城,半部宋朝史”,曆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優秀文化遺産。以建本雕刻為代表的中華傳統印刷技藝,讓我看到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根系所在。同時,也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作智慧和審美力。在當代,通過從事或欣賞建本這種技藝,可以讓人靜下來、慢下來,品味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可以讓我們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增強文化自信。

如何讓今天的人們更好地享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圍繞建本、建盞和我們當地小白茶這三個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精心創作。在精益求精地做好單一優秀文化傳承的同時,我們還嘗試着将其與相關文化融為一體,既展現不同文化内在統一的曆史文化邏輯,又在互相融合中迸發具有時代性的嶄新價值。這種新價值,不單是産品,更是作品;不單是多個單品的集合,更是一個新品類;不單具備實體性,更是城市精神和曆史文化的代表。

目前,我們不但擁有完備的建本雕刻、制作基地,建窯建盞研發、制作、燒制基地,建本建盞文化融合展示中心以及小白茶生産、制作基地等産品及文化體驗、展示空間,還形成了産學研一體的交流中心和實踐基地,現已被授予“南平市福文化示範基地”稱号。大家幹勁十足,這不,又開始下力氣培育南平市建盞、建本、建茶三大非遺文化融合與創新發展研學基地。

以三大非遺文化傳承及融合發展為核心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活動也在逐漸開展。我們與考亭書院、石庵書院合作成立建本研學基地,還在建陽書坊、武夷山、福州朱子坊等地建立了福文化、建盞建本建茶文化融合的研學、交流和産品體驗基地,并逐漸形成了以建陽為中心,輻射全省的文化傳播交流網絡。

為增強三大非遺文化傳承及融合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我們聚集了一大批省市區級非遺傳承人,形成了“省級帶頭、市級主導、帶動各方”的非遺文化傳承發展人才聚合模式,還依托建本協會、建茶協會、建盞協會等行業組織,參與并主導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以期促進制作技藝的内部交流和學習。

建本建盞文化傳承與融合,是我最熱切的心願。我會在這條路上不停地走下去。

看古老印刷術如何守正創新

河北南宮華寶古籍印刷有限公司勞工在制作線裝書。新華社發

【專家點評】

在新的起點上赓續傳承中國印刷文化

中國印刷博物館副館長 龍文彬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發揮了巨大促進作用。印刷術是人民群衆在社會改革發展和創新進步實踐過程中精神物質财富的記錄載體、傳承方式、傳播手段,是人民群衆偉大創新創造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和外在表現,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赓續紅色文化血脈、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赓續傳統、立足當下、面向未來,要做好中國古老印刷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根植于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這個深厚基礎,深入研究印刷文化。組織開展印刷曆史文化學術研究,厘清印刷術發展脈絡,全面闡述印刷術在赓續中華民族千年文脈、保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起到的獨特作用,挖掘其深厚源泉和文化底蘊,更清晰地界定印刷術所表征的中華民族偉大創新創造精神,更明确地闡釋以印刷術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進步所作的突出貢獻。

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服務人民群衆需求,生動展示印刷文化。用最鮮明、最生動、最接地氣的語言講好印刷故事,以此為窗,展示中華民族最豐厚、最優秀的文化成果,并及時轉化成為宣傳教育的具體内容。發揮好印刷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一線主陣地的積極作用,用主題鮮明、内容豐富的展覽,深入展示印刷術的曆史價值和文明貢獻,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彰顯印刷術推動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興盛的強大力量。

因時而進,貫通古今,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對外傳播印刷文化。堅守本源,銜接傳統和現代,赓續曆史文脈,注重大陸傳統印刷術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保護和利用轉化。凝聚印刷文化國際化傳播的共識,進一步厘清印刷術全球傳播的關鍵性問題,以印刷術為典型案例,面向世界講清楚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貢獻的東方智慧。

樹立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着眼于人民群衆的美好生活,持續發展印刷文化。注重印刷行業發展及科技進步對推進國家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建設的服務作用,以寬廣的胸懷、現實的意義、發展的眼光,積極應用現代科技,特别是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資訊化手段,推進印刷行業的現代化高品質發展,推進綠色印刷、智能印制。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白雪蕾、王美瑩、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豐瑤、聶一丹)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4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