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TD測試工程師的獨白

我叫葉少奎,是凱明的一位終端測試工程師,凱明剛成立的時候我就加盟了,主要負責凱明的TD網絡優化、系統測試、版本釋出等。這5年一路走來,真可謂是嘗遍酸甜苦辣,套用一句歌詞那真是“把悲傷留給自己,美麗讓你帶走!”現在社會上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整天瞎忽悠TD,一些所謂的專家也跟着摻合,搞的一些人對TD很有看法,作為TD的一個“老兵”,我今兒講講自己的故事,也算給大家一個交代,還TD一個清白。

  2002年的時候,我當時在新加坡搞計算機通信,聽說國内要搞3G就動了回國的念頭。這之前我在華為做過GSM系統開發,那是97年左右的事情,當時GSM技術完全壟斷在國外巨頭手中,我們做技術開發,簡直是一窮二白,關鍵是别人已經有成功的系統,這就給讓我們的壓力特别大,這樣做了2、3年,還是看不到希望。我就失去了信心,就離開了華為,現在看來,當時要在堅持一些時間就好了,看看華為現在做的多好啊!

  02年的時候,國内開始搞TD了,TI率先響應了資訊産業部的号召,成立了凱明專門做TD,而且是當時唯一做晶片的公司。我就給自己說:“上次做2G自己沒有堅持下來,這次做3G一定要堅持下來。”于是就回國加盟了凱明。

  其實TD剛開發的時候也走了一些彎路,我記得我們剛開始搞TD的時候TD産業想隻改空中接口,和GSM網絡實作快速融合,就搞了所謂的“TD-SCDMA over GSM”,不過這也為後來的開發積打下了基礎,因為它們的實體層類似。後來産業都轉到3G标準上來了。

  我們最早的測試是分塊測試,實體層和實體層測試,協定層和協定層測試,當時核心網和終端是分離的,做核心網的專做核心網,做基站控制器的專做基站控制器,其實對TD來說變化比較大的是基站和基站控制器,那時做基站控制器的在南京,開發協定棧軟體,做基站的在上海,開發實體層接口。開始的時候我們是點對點調試,就是實體層的和基站測試,協定棧的和基站控制器調試。那時我們經常在上海和南京之間穿梭進行測試,由于還沒有實作無線連接配接,我們都是用PC進行有線測試。

  測試工作非常辛苦,也很單調,我經常往來于上海和南京之間,給我們國家的鐵道運輸事業做出了貢獻。當時讓我最振奮的是協定棧調通,大約是04年中秋節吧,我最難忘的是當時我們的中秋禮物,就是一個協定棧信号流程圖。當時是第一次用TD協定實作了通話,所有在南京的工程師都很興奮,當時是晚上10點多吧,有人提議出去撮一頓慶祝一下,結果在南京城找了半天,竟然沒找到一家營業的飯館,最後害我們餓着肚子高興了一晚上。

  協定棧調通後是實體層測試,這個測試更艱苦,需要一步一步地調,從一個一個位元組的對消息到慢慢地實作實體層通話(是TD最關鍵的部分),後來中興、西門子系統廠商逐漸參與了,我們不但要和大唐的系統調,也要和這些系統廠商實作實體層調試,那時候,我們長期駐紮在這些系統廠商實驗室裡,他們下班,我們就接管開始上班,記得中興裡的一條線就變成了凱明線。實體層調試也是從有線到無線,先用線纜,再到無線發射。在北京通信展前的一周,我們終于實作了無線通信,很激動啊,當時用的是個小天線。在04年北京通信展上,我們臨時改進了射頻調制,展示了TD實體層通話,當時很轟動啊。

  其實當時系統很不穩定,我們真正能打通電話是2005年年初的時候,利用的是鼎橋(西門子和華為合資的公司)的系統,當時我們經理還利用這個通話彙報了工作總結(正好是年初總結的時候),那時打一次電話系統需要重新啟動一次,一次啟動要十來分鐘,很磨人的。3個月以後系統就比較穩定了,就可以和系統設計進行通話測試,這也是個非常繁瑣的活兒,當時有四家TD的系統廠商,我們每家都要去進行通話測試,有的系統廠商測試環境不好,就要反複測試。

  在實作了實體層通話測試後,接下來就是外場和切換測試了。這也是TD發展的重要裡程碑。記得測試切換的時候,是鼎橋的CEO親自抓的,在2005年初我們就實作了切換測試,這标志着TD可以實作移動了。再後來,我們結束了遊擊隊測試的曆史,不再在每個系統廠商之間測試了,開始參加資訊産業部組織的大型正規的資訊傳輸組網測試,這些測試專門針對TD的環境進行了設定,在專門的實驗室裡進行,所有系統廠商和終端商都參與,進行互通性測試,這個實驗室在資訊産業部電信研究院裡,到05年下半年的時候我們完成了第一輪測試,06年開始進行第二輪測試,在這樣正規的組織測試下,TD的程序也加快了。到了06年,我們就開始從試驗室走出來,到外場進行測試了。

  外場測試更辛苦,為了模拟各種使用環境,我們要在風、雨、陽光等各種環境下測試,要走走停停,要進行各種姿勢的通話測試,剛開始全靠兩條腿走,後來有了測試車。這種測試有時還比較危險,比如上次在廈門測試海面覆寫(要在海面一定範圍測試TD的覆寫),我的一哥們現在提起來還害怕呢,因為那個測試範圍據說有水雷!這個測試簡直有生命危險啊,要是金門的守軍以為他在搞什麼間諜活動,給開一槍怎麼辦?

在青島測試的時候,我們是基本是晝伏夜出,每天天黑的時候出發,由于經常在路上走走停停,而且我們的測試車裝了很多天線,結果有居民就來問我們,“你們是不是要檢測道路流量的?是不是要改造我們的道路了?”這種測試每天都持續到早上7點,最多的一天一晚上走了近300公裡!當時我們所住飯店的從業人員也很奇怪,怎麼一到晚上我們都不見了,早上就回來了。青島那地方也很奇怪,早上6、7點都沒早餐供應出來,是以我們經常餓着肚子就睡覺了。當時我們在青島實際上是進行資訊産業部的最後測試,也稱考試,如果通不過,以後會影響系統的正規采用,第一次考試時凱明沒有過,我們壓力非常大,第2次考試凱明過了,這個測試在保定、青島、廈門三個地方進行,持續了一年半。對這最後的沖刺,我們公司下了血本了,研發人員基本都參與了,那時三地方每天都通報解決的問題,很興奮啊,每天都有新問題被解決。讓我們感到TD每天都在進步。

  現在有很多人說TD有這問題有那問題,比如功耗問題,其實回想幾年前在華為做GSM的時候,問題更多,但後來部都解決了嗎?這一方面也說明目前社會對TD的關注很高,另一方面可以說明TD的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因為當時華為也解決非常多的GSM難題),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在解決了,剛開始的時候,TD終端的電池隻夠用十來分鐘,經常被人罵TD手機冬天可以暖手,現在已經可以待機 100多小時了。我覺得工程問題不比自然科學裡的那些問題,隻要有時間、有人有财力都是可以解決的。

  回顧幾年的測試生涯,我對TD的前景還是很看好的,從開始打通一個電話都很困難(甚至需要重新開機系統)到現在外場測試達到98%以上的通話率,我看到的是TD不斷進步的過程,整個産業成熟度也很快,雖然目前有幾家公司都在開發TD,但是我感覺到我們更多是合作,是一起把産業做大,這是很可貴的。雖然現在還有很多優化的工作要做,但是我感覺可以很快可以達到商用水準,使用者可以很快享受TD的好處,套用我們内部的名言“我們要像阿甘一直向前奔跑!” TD技術要比小靈通等技術要先進很多,小靈通都能普及,TD為什麼不能普及?還有,中國工程師都有狂熱的技術情節,看看中興、華為等等都有很多優秀的工程師,有了這些人,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要做好一個系統必須先耕耘,後收獲,我希望自己可以等到收獲TD的這一天,我非常樂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