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成年人代打遊戲調查:有國中生在電競室從事代打遊戲工作

作者:上觀新聞
未成年人代打遊戲調查:有國中生在電競室從事代打遊戲工作

暑假來臨,不少未成年人開始過起打遊戲的瘾。在他們當中,有些遊戲水準頗高的未成年人被稱為“大神”,在受到不少玩家“膜拜”的同時,也開啟了“賺錢”之路——他們會收到代打遊戲機構或個人抛出的“橄榄枝”,受邀代打遊戲并收取報酬。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未成年人深陷其中,甚至有些未成年人不惜是以荒廢學業,“專職”從事遊戲代打工作。

近年來,相關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政策不斷推出,比如對未成年人打遊戲時長進行了限制,但未成年人通過代打方式重新開機遊戲“播放鍵”。那麼,未成年人代打市場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會受到哪些影響?對此,《法治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代打遊戲還能賺錢,扭曲未成年人三觀

“接代打(遊戲)單子,不然明天吃不上飯了。”網友“雙雙”在某社交平台上多次發資訊稱。

記者聯系上“雙雙”得知,其是一名女生,今年9月份上初二。由于家庭原因,她早早被送到親戚家借宿。平時親戚和父母并不怎麼管教她,她每天都能接觸到電子裝置,但還是覺得孤獨和煩悶。為了排解煩悶,她下載下傳了許多遊戲,還結識了許多一起玩遊戲的網友,加入了一些遊戲交流群。

在遊戲交流群中,“雙雙”可以無所顧忌地發言,和網友聊遊戲技巧。由于能夠長時間打遊戲,她的遊戲水準和等級一直遙遙領先于群友,不少群友向她請教打遊戲經驗。

今年2月,一位群友找到“雙雙”說,自己因為學業壓力過大,沒辦法每天上線完成遊戲任務,想拜托“雙雙”幫其完成任務,并承諾支付報酬。

看到有錢可賺,雙雙欣然應允,馬上幫這名群友完成了遊戲任務。憑借效率高、收費低的優勢,“雙雙”很快接到了其他群友的代打遊戲請求,“專業代打”的名号逐漸在群中傳開。

可好景不長,“雙雙”因為打遊戲時間過長,學習成績一塌糊塗,經常被老師拉去單獨談話。但她對老師的批評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回家後仍是将書包一扔,熟練地啟動電腦開始打遊戲。

親戚和父母很快發現了她的異常情況,詢問後得知“雙雙”在幫别人打遊戲,勸她好好讀書,掙錢是以後的事。但“雙雙”認為,自己喜歡打遊戲,還能通過打遊戲掙點外快挺好。

無奈之下,親戚和父母斷掉家中WiFi。

沒WiFi上網打遊戲怎麼辦?“雙雙”決定使用手機流量上網打遊戲,為了購買流量包和用于日常花銷,她隻能尋求更多的代打遊戲單子,于是就出現了“雙雙”在群裡打廣告的一幕。

今年16歲的廣東東莞網友蔡華(化名)由于覺得父母每個月給的生活費較少,也經常在空閑時從事代打遊戲業務給自己掙點生活費,他的“客戶”包括同學和朋友,還有朋友介紹的網友。

蔡華告訴記者,他代打遊戲時,經常一個訂單需要耗費五六個小時,因為要在規定時間内滿足“客戶”的要求。他代打遊戲,一般勝一局收兩元至5元,随着遊戲等級的提高,勝一局可以收30元。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分析說,未成年人通過代打遊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自尊的需求,同時也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一定價值,從這種意義上說,代打遊戲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勵作用;但代打遊戲的弊端更加明顯,代打遊戲和金錢直接挂鈎,容易扭曲未成年人的三觀,導緻未成年人對事情的認知過分貨币化。“以金錢作為行動的内驅力,往往難以長久維持”。

代打遊戲成了工作,平台機構難辭其咎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的未成年人隻是在空閑時間接單代打遊戲,但有的未成年人卻是以代打遊戲為業。

廣東汕頭網友小宇(化名)今年9月份上初三,但他對于初二的會考一點也不在乎,而是幻想自己能在風頭正勁的電競行業有所作為,他甚至将自己社交賬号的個性簽名都改成了“網瘾少年”。

是以,今年會考前,小宇并沒有備戰考試,而是一頭紮進遊戲裡“大殺四方”。一個遊戲賽季剛開始,他就能輕松晉級。這般遊戲實力,為他帶來了“人生第一桶金”:在其加入的遊戲戰隊裡,開始有“戰友”詢問小宇能不能幫忙打“晉級賽”,并表示願意給付一定的“勞務費”,這讓他收獲頗豐。

之後,在朋友的介紹下,小宇加入一個線下電競工作室。“也不用填表,老闆隻是看了看我的身份證”。就這樣,小宇線上下電競工作室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份“正經”代打遊戲工作,有需求的玩家将他們的賬号交給工作室,老闆統籌後進行任務配置設定,每個人需要按照約定的時間盡快完成玩家的要求。

據小宇介紹說,工作時間一般是每天15時到次日3時。在這段時間裡,大家一般是躲在各自的床上,用工作室配置設定的手機開始“工作”。

小宇的“同僚”中,亦不乏剛國中畢業的男生。

記者調查發現,代打訂單的來源,通常包括由個人在網絡社交群裡釋出的“私單”、專門的代打平台App釋出的訂單,電競工作室批量釋出的訂單。記者随機加入了幾個代打接單群,通過浏覽賬号資料卡和網絡平台,很快能找到多個疑似未成年人的賬号,他們在群裡不時發着“接單”資訊。

小宇向記者表示,其在工作室的“同僚”,有一部分是通過社交平台跟老闆取得聯系。記者随即以“剛畢業的國中生”的身份,向某平台App上的多個電競工作室賬号發送私信,詢問對方是否還招人。當天即收到3個賬号的回複,其中,隻有一個明确回複“不收,兄弟”,另外兩個賬号的從業人員則開始詢問記者的遊戲水準并給出社交賬号,表現出進一步了解情況的意願。

未成年人代打違法,利用技術手段禁止

未成年人是否能從事遊戲代打并收取報酬?

對此,重慶市雲數協網絡空間安全産業中心秘書長、泰和泰(重慶)律師事務所進階合夥人朱傑認為,打遊戲本身存在一定的公平競争機制,一般會按照真實玩家的遊戲等級、技術等因素進行同水準玩家的比對,而代打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這種公平競争機制,影響了其他玩家的遊戲體驗。同時,未成年玩家代打必然存在賬号的轉借、繞開防沉迷機制、幫助玩家作弊等行為,違反了網絡安全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規範,擾亂了市場秩序和社會公共秩序。

在朱傑看來,根據勞動法的規定,代打遊戲行為難以作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的職業,是以,代打機構雇傭未成年人從事代打遊戲行為,均涉嫌違法。

北京法政安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林麗認為,未成年人從事遊戲代打并賺取報酬屬于違法行為。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得從事影響身心健康的勞動。是以,未成年人從事遊戲代打屬于違法行為,不應被鼓勵或支援。

在林麗看來,未成年人長時間的代打遊戲可能會導緻眼睛疲勞、頸椎疼痛、手腕疾病等身體健康問題,對其身心健康會造成不良影響。此外,代打遊戲還可能會涉及金錢交易和非法行為,會對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造成影響。

“是以,需要家長和監護人關注,避免未成年人過度沉迷于遊戲和從事代打遊戲。同時,家長需要引導未成年人正确看待遊戲和金錢,提高他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林麗說。

針對未成年人參與代打遊戲現象,有關部門、遊戲平台該如何出手治理?

朱傑建議,遊戲平台應當加強對異常賬号的檢測,對于查證屬實是代打遊戲的賬号,應當予以一定期限禁玩或永久封禁。網絡監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一方面應當指導和監督遊戲平台落實整治措施;另一方面也應當投入力量,對代打機構進行查處。

“教育、文化等部門、學校及未成年人父母應當加強教育宣傳,正确引導未成年人抵禦遊戲誘惑,防止沉迷。學校發現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應當及時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共同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和引導,幫助其恢複正常的學習生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應當在智能終端産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體、選擇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務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朱傑呼籲。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姚金菊建議,在技術層面,要在遊戲登入前端、遊戲過程後端進行有效的使用者實名驗證,在不影響遊戲體驗的前提下,遊戲營運商可憑借人臉識别技術等強制執行多時段驗證,通過對使用者身份資訊的自動驗證,判定玩家是不是未成年人,同時也要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資訊安全。在操作層面,在未嵌入人臉識别技術的遊戲注冊端口,網絡遊戲的實名注冊要盡量避免單一認證方式,更多使用組合認證的方式,以此保證遊戲使用者身份資訊的可靠性。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程沛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檔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法治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