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争之世,國家的掌舵人實在太重要了

大争之世,國家的掌舵人實在太重要了

一、

一個國家的崛起和衰亡,有時候和掌舵人有極大的關系。

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和前燕就是典型的案例。

燕國的慕容氏三代接力打下關東半壁江山,一旦掌舵人缺位,立即人亡政息。秦國的苻堅憑借王猛的輔佐,趁機滅掉燕國一統中原,但王猛去世後,苻堅便在肥水戰敗,江山社稷化為烏有。

這其中有時運巧合、也有不容更改的曆史軌迹,再讀往事,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

早在晉朝爆發“八王之亂”以後,遼東的慕容鮮卑便開始苦心經營。

那時中原動蕩戰亂不休,流民紛紛離開故鄉向邊疆遷徙,希望到沒有戰争的地方安居樂業。

于是西部的流民便進入涼州(甘肅)、益州(四川),給這兩個地方的割據政權,帶去充沛的人力和資本,東部流民則到幽州(冀北)依附王浚。

到涼州和益州的流民基本得到妥善安置,但幽州的王浚看到天下大亂,産生了起兵争天下的野心,不斷的征賦稅、抓丁壯、發展武裝力量,沒有妥善安置流民。

既然幽州不是邊疆樂土,那麼希望安定的流民,便隻能繼續向北遷徙,到塞外的鮮卑部族謀生。

“調發殷煩,下不堪命,多叛入鮮卑。”

這個時候,世代盤踞遼東的慕容廆,給了流民們一條生路。他接納了數十萬流民,并配置設定土地和耕牛,提供最基本的生産資料,讓流民們能安心工作,不再為戰亂奔波。

不論生活品質如何,流民們起碼能活下去了,在亂世,這就是最大的仁政。

而且慕容廆還根據流民的籍貫,給每個州的人都獨立設立郡縣,稍微緩解了流民們背井離鄉的心理負擔:

“是時中國流民歸廆者數萬家,廆以冀州人為冀陽郡、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并州人為唐國郡。”

這些流民裡必然是有人才的,于是慕容廆選拔漢人精英,補充到慕容鮮卑的統治班子裡:

“以河東裴嶷、北平陽耽、廬江黃泓、代郡魯昌為謀主,廣平遊邃、北海逢羨、北平西方虔、西河宋奭及封抽、裴開為股肱,平原宋該、安定皇甫岌、岌弟真、蘭陵繆愷、昌黎劉斌及封奕、封裕典機要。”

看看這些人的郡望和姓氏,幾乎都是晉朝的名門望族。他們抛棄司馬氏追随慕容氏,說明在他們看來,所謂的中國正統司馬氏,還不如邊塞蠻夷慕容氏。

而在外交方面,慕容廆向東晉稱臣,被東晉任命為都督遼左雜夷流民諸軍事、龍骧将軍、昌黎公,成為東晉名義上的遼東藩鎮。

後來石勒想結交慕容廆,慕容廆都把使者抓起來,經海路送到建康,交給東晉來處理。

這種外交戰略,意味着慕容鮮卑和東晉結成統一戰線,南北夾擊趙國,慕容廆也可以打着正統的旗号,在遼東各勢力之間縱橫捭阖。

公元333年,慕容廆去世,世子慕容皝繼位。

除了繼續執行其父的成功政策以外,慕容皝還收攏段部鮮卑的人馬,派其子慕容恪和慕容垂擊破宇文鮮卑,并親自統兵四萬讨伐高句麗、抵禦趙國石虎的讨伐,勢力進一步發展壯大。

公元341年,東晉派使者到遼東,封慕容皝為使持節、大将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幽州牧、大單于、燕王,正式承認了慕容鮮卑的遼東霸主地位。

至此,慕容鮮卑經過三十年的苦心經營,終于建立起慕容宗室統兵、漢人精英理政、胡漢融合的慕容燕國政權,雄霸遼東。

論人口、政治制度、軍事實力,慕容鮮卑不亞于千年後的滿洲後金,實力極其強悍。

大争之世,國家的掌舵人實在太重要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349年趙國爆發内亂之後,新任燕王慕容儁任命慕容恪為輔國将軍、慕容評為輔弼将軍、陽骛為輔義将軍,号稱“三輔”,慕容垂為前鋒都督、建鋒将軍,統兵二十萬,趁機出兵中原。

三年後,燕國擊敗冉闵,基本占據冀州。

在這個過程中,燕國繼續保持優良作風,積極吸納漢人進入統治班子。

例如進入薊城以後俘虜了數千人,慕容儁準備按照亂世的習慣,全部坑殺,但是慕容垂建議,我們是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如果坑殺俘虜,以後誰還追随我們?慕容儁覺得有道理,便放棄了坑殺俘虜的想法。

慕容恪進入中山郡,也是軍令嚴明秋毫無犯。

結果就是“趙将擁兵據州郡者,各遣使降燕”,沒多長時間,燕國便占據整個關東地區,複制了劉秀、袁紹、曹操、石勒的成功路徑。

公元352年,慕容儁登基稱帝,并通知東晉使者說——中原大亂,我已經被推舉為皇帝,以後我們不再是君臣了,實在是不好意思啊......

同時期的關中也是類似的場景。

氐人苻建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先在長安稱大秦天王、大單于,公元352年正月即皇帝位,廢除石虎頒布的苛刻弊政,減免賦稅選拔漢人精英,于是“秦人悅之”,紛紛歸附苻健。

正因為慕容燕國和氐人秦國有合格的掌舵人,能照顧廣大群衆的實際利益,他們才能在趙國崩潰後成為執牛耳者,在中原大地并駕齊驅。

大争之世,國家的掌舵人實在太重要了

三、

燕國占據關東的半壁江山之後,能持續繁盛,最重要的是太原王慕容恪延續了三代掌舵人的政策路線。

公元359年12月,燕國皇帝慕容儁病重,但太子慕容暐年僅十歲,根本不适合做亂世皇帝,于是慕容儁便準備把皇位傳給弟弟——太原王慕容恪。

面對唾手可得的皇位,慕容恪說了一番話:“陛下若以臣能荷天下之任者,豈不能輔少主乎”,如果陛下覺得我有能力做皇帝,那我也一定能輔佐太子治國。

聽了這番話,慕容儁非常感動:“汝能為周公,吾複何憂”,既然你能效仿周公輔佐成王,我就可以放心的去了。

次年正月,慕容儁駕崩,太子慕容暐繼位,并任命太原王慕容恪為太宰,總攬朝政,上庸王慕容評為太傅、司空陽骛為太保、領軍将軍慕輿根為太師,做為慕容恪的副手,參輔朝政。

這樣一來,太原王慕容恪便成為燕國實際上的第四代掌舵人。

關于慕容恪治理燕國,史書用幾句話就寫清楚了——

“恪雖綜大任,而朝廷之禮,兢兢嚴謹,每事必與太傅評議之,未嘗專決。虛心待士,咨詢善道,量才授任,人不踰位。官署、朝臣或有過失,不顯其狀,随宜他叙,不令失倫,唯以此為貶,時人以為大愧,莫敢犯者。”

慕容恪統領燕國朝政,但沒有像曹操、司馬懿一樣謀權篡位,而是以身作則,成為燕國朝野的道德楷模,處理軍政事務也堅持民主集中制,每件事都和其他輔政大臣商議。

選官用人,慕容恪能量才錄用,官員犯錯誤了,慕容恪隻是貶谪而已,絕不當衆羞辱。

總的來說,太原王慕容恪能最大範圍的團結群衆,燕國朝野出現一片祥和的氛圍,人人都津津樂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燕國政權平穩過渡,并在之前的雄厚基礎上蓬勃發展。

如果就這樣下去,将來定鼎中原的一定是燕國。

然而,曆史沒有如果。

在諸國争霸的五胡十六國時期,英雄人物能帶領國家崛起,一旦英雄人物去世,國家便可能衰落下去,直到被競争對手消滅。這個特點,和後世的大一統政權完全不同。

公元367年,慕容恪病重,向皇帝慕容暐推薦弟弟、吳王慕容垂繼任大司馬,統領燕國兵馬并任首席輔政大臣。

慕容恪輔政的七年時間,給皇帝慕容暐造成非常大的壓力,太傅慕容評也非常嫉妒,現在慕容恪要死了,再來個功高望重的慕容垂,他們是絕對不允許的。

于是在慕容恪死後,他們便沒有任命慕容垂為輔政的大司馬,反而任命年少輕狂的中山王慕容沖為大司馬,參與朝政。

因為慕容沖是皇帝慕容暐的弟弟,關系很親密,同時也是太傅慕容評的侄孫,輩分低,不會影響他的權力和地位。

吳王慕容垂隻能以侍中、車騎大将軍的身份接受指令,做他們的馬前卒。

就這樣,燕國不再是英雄人物掌舵,四代掌舵人的政策路線也沒有了繼承人,亂象很快浮現,國力日漸衰落。

首先是燕國的政治秩序沒人維護了,或者說皇帝和輔政大臣都沒有能力維護,于是王公貴族們紛紛兼并土地、隐藏人口,直接導緻國庫空虛,可動員兵力急劇減少。

“國之戶口,少於私家,倉庫空竭,用度不足。”

這種情況是盛世的隐憂,同樣是亂世的催命符。正确的處理辦法,應該是嚴厲懲治王公貴族,把兼并的土地還給自耕農,隐藏的人口重新登記造冊,一方面增強國家的力量,另一方面給農民富裕安定的生活。

但是燕國朝廷什麼都沒有做,任由王公貴族們肆意橫行。

尚書左仆射悅绾看不下去,提出一項建議:“宜一切罷斷諸蔭戶,盡還郡縣”,既然不能重新配置設定土地,那我們做個折中的選擇,把王公貴族們隐藏的人口都清理出來,保證國家的兵力。

皇帝慕容暐說,那你去辦吧。

悅绾接受皇命,一頓折騰之後,從王公貴族的家裡清理出二十萬戶、将近百萬人口。

人口就是生産力,人口就是财富,悅绾剝奪了王公貴族的人口,便是剝奪了他們的既得利益,于是“舉朝怨怒”,沒過多久,悅绾便重病而亡,死的非常蹊跷。

而悅绾的改革失敗,意味着燕國錯失了革新的機會,在亡國的路上一去不複返。

其次是燕國朝廷的政治鬥争越來越激烈。

吳王慕容垂十三歲就統兵出征,數十年來立下赫赫軍功,是太原王慕容恪之後名望最高的宗室諸王,即便沒有做輔政大臣,說話也是極有分量的。

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太傅慕容評便聯合太後可足渾氏,準備找機會誅殺慕容垂,清除權力道路上的隐患,而慕容垂為了自保,于公元369年直奔長安,投降了氐人秦國。

至此,失财又失人的燕國敗局已定,距離太原王慕容恪去世,不過短短兩年時間。

四、

相比燕國的衰落,秦國則出現蒸蒸日上的恢弘氣象,原因很簡單,政治天才王猛操持秦國軍政事務,事實上成為秦國的掌舵人。

公元355年,秦國皇帝苻健駕崩,傳位給太子苻生,臨終前給他留了一句話:“六夷酋帥及大臣執權者,若不從汝命,宜漸除之”,如果有不聽話的胡漢大臣,你自己除掉吧。

苻生原本就是能手格猛獸的狠人,天生的混不吝性格,聽了這句話,苻生直呼一聲——爸爸懂我。

剛做了秦國皇帝,苻生便因為丞相雷弱兒的性格剛強,說話橫沖直撞,有些不尊重自己,誅殺了雷弱兒及其九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滅了滿門。

這次殺戮,打開了秦國暴政的大門。

此後苻生不論到哪裡,都随身帶着弓箭、長刀、大錘、鑿子等工具,一旦看到不順眼的人就立即殺死,并用随身攜帶的工具肢解屍體——

“即位未畿,後妃、公卿以下至于仆隸,凡殺五百餘人,截胫、鋸項、刳胎者,比比有之。”

不到一年時間,就有将近五百人死于苻生之手,太殘暴了。

通過殺戮,苻生不僅清除了對自己有威脅的人,還在秦國朝堂營造出一種恐怖氣氛,公卿大臣們戰戰兢兢,度日如年。

然而政治恐怖是一柄雙刃劍,初期它能樹立皇帝的威權,但如果不把握尺度,極有可能造成所有人的不安全感,最終反噬皇帝。

很顯然,苻生就沒有把握政治恐怖的尺度,導緻宗室和公卿都不知道,能否見到明天的太陽。

既然苻生不給别人活路,那别人便會斷了苻生的活路。

公元357年,禦史中丞梁平老、特進光祿大夫強汪、尚書呂婆樓等人擁護年僅二十歲的東海王苻堅發動兵變,一舉廢除暴君苻生,随後苻堅即位,成為秦國的第三位皇帝。

燕國從治到亂是兩年,秦國撥亂反正也用了兩年,你說巧不巧?

而早在發動兵變之前,呂婆樓便向苻堅推薦王猛,說王猛有不世出的謀略。苻堅相信呂婆樓的眼光,立即召見王猛,一見傾心:“我見到王猛,猶如劉備見到諸葛亮啊。”

王猛見到苻堅,也決定誓死追随。

數年前桓溫北伐到關中,也曾邀請王猛南下,但王猛認為,桓溫大軍距離長安不過咫尺之遙卻不攻城,說明桓溫是借北伐博功名,根本不願意拼盡全力恢複中原,将來的經營範圍依然是在江南。

而在江南的九品中正制下,沒有顯赫門第的王猛,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是以王猛拒絕了桓溫。

現在秦國撥亂反正,正是用人之際,苻堅又對自己一見傾心,還有什麼理由不追随呢?

大丈夫建功立業,正在此時。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猛在秦國一飛沖天,苻堅即位的同年,便任命王猛為尚書左丞,公元359年又提拔為侍中、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吏部尚書、輔國将軍、司隸校尉,把秦國軍政事務全部交給王猛處理。

那王猛的治國成果如何呢?

答案是非常優秀。

在政治方面,苻堅和王猛“舉異才、修廢職、課農桑、恤窮困、禮百神、立學校、旌節義、繼絕世”,基本理順秦國的政治秩序,重新恢複了官心和民心。

在經濟方面,秦國解除山林、湖泊等公共領域的禁令,允許人民群衆利用山河湖泊盈利,這就在農業以外産生了經濟增量,釋放了生産力,達到“公私共之、息兵養民”的目的。

在吏治方面,嚴厲懲治目無法紀的姑臧侯樊世、搶劫百姓财物的光祿大夫強德等數十人,起到“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的效果,連苻堅都感歎,原來世間還是有王法的啊。

這些政令雖然是以苻堅的名義釋出,但那時苻堅不過二十歲左右,根本沒有治國理政的經驗,是以苻堅釋出政令隻是走流程,背後主導這一切的人是王猛。

而苻堅也非常信任王猛——“猛時年三十六,權傾内外,人有毀之者,堅辄罪之,於是群臣莫敢複言”,誰敢在背後诋毀王猛,苻堅都要嚴肅處理,堅決維護王猛的執政地位。

吏治清明、經濟活躍、君臣相知......治國如此,國必強。

五、

秦國氣象萬千,燕國朝野昏亂,根本原因就在于,慕容恪死後燕國沒有合格的掌舵人,王猛成為掌舵人并為秦國耗盡心血。

這樣的差别,也讓苻堅萌生了吞并燕國的野心,隻是早期忌憚慕容恪,後期忌憚慕容垂,不敢輕易出兵而已。

公元369年,慕容垂投奔秦國之後,苻堅親自到郊外迎接,高興的說了一句:

“天生賢傑,必相與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數也,要當與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後還卿本邦,世封幽州。”

苻堅知道,國力衰落的燕國失去慕容垂,再無翻盤的機會了。

公元370年4月,苻堅命王猛挂帥,統領十員大将、六萬步騎讨伐燕國。7月的時候,王猛便攻克壺關,俘虜燕國的上黨太守、南安王慕容越,“所過郡縣皆望風降附”,随後王猛提兵北上攻克晉陽,俘虜燕國的并州刺史、東海王慕容莊。10月,王猛調頭南下,在潞川和燕國太傅慕容評對峙。

短短半年時間,王猛便掃清外圍,決戰燕軍主力。

不過,秦燕決戰是毫無懸念的。

燕國太傅慕容評排擠慕容垂的事,就說明此人是隻圖個人私利,絲毫不為國家考慮的庸俗官僚。這次駐紮在潞川,慕容評的道德水準,也直接影響了戰局。

那時天氣已經入冬,燕國士兵們需要砍柴取暖,而且士兵們駐紮在一起,飲水量非常大。這兩件事,讓慕容評嗅到金錢的味道。于是他利用職務之便,派親信封住大山,士兵們想喝水和取暖,都必須給慕容評交錢,購買飲水和木材。

經過一段時間,慕容評倒是發了一筆戰争财,但燕國士兵卻怨聲載道——“我們拼死拼活,隻是為了保衛慕容評的利益,憑什麼”,基本沒有戰鬥意志了。

王猛聽說以後,仰天大笑:“慕容評真奴才,雖億兆之衆不足畏,況數十萬乎?吾今破之必矣。”

随後,王猛派遊擊将軍郭慶指揮五千騎兵,夜晚繞到燕軍大營的後方,放了一把大火,把軍械和糧草燒的幹幹淨淨。天亮之後,王猛指揮秦軍和燕軍正面對決,斬首五萬餘人,燕軍大敗而逃,秦軍一路追擊,又殺了十餘萬。

秦軍大勝。

至此,秦國定鼎中原再無任何阻礙,王猛随即指揮秦軍翻越太行山,直奔燕國首都邺城而去,并嚴禁秦軍搶劫擄掠,安撫燕國百姓。

燕國百姓看到王猛的政策,發出一句感歎:“不圖今日複見太原王。”

他們把滅亡燕國的秦軍,當成撥亂反正的王師了。

大争之世,國家的掌舵人實在太重要了

戰争結束後,燕國的157個郡、近千萬人口都納入秦國版圖,燕國皇帝慕容暐和後妃、公卿百官以及四萬戶鮮卑人,也被苻堅遷到長安,宮女和财寶則賞賜秦軍将士。

可以說,如果慕容恪的壽命能長一些,燕國絕對不是這樣的命運。王猛成為秦國的掌舵人,不是王猛的幸運,而是秦國的幸運。

六、

慕容恪早逝導緻燕國衰落直至滅亡,而王猛去世也催化了秦國的崩潰。

王猛和苻堅的關系,史書裡的一句評價很有意思:“猛為相,堅端拱於上,百官總己於下,軍國内外之事,無不由之”——苻堅不親自處理軍政事務,扮演着“虛君”的角色,文武百官都唯王猛之命是從,秦國的軍政事務也由王猛一手操持。

如果說苻健締造了秦國的實體,那麼秦國的靈魂便是王猛給的。

至于通過一場兵變即位的苻堅,之前從未經曆過基層鍛煉,之後也沒有跟着王猛學習如何治國理政,更像一個繼承家業的富家公子,選拔出天才的職業經理人,然後便坐享其成直至公司挂牌上市。

這就必然造成一系列問題——

首先,雖然秦國由弱變強是王猛締造的,但親身經曆了這個過程,苻堅便産生了一種“王猛行我也行”的錯覺。

其次,秦國消滅燕國定鼎中原,激起了苻堅的野心,他非常渴望在有生之年,消滅東晉徹底一統天下。

最後,苻生肆意屠戮引起大臣的不滿,苻堅撥亂反正以後,便要反其道而行之,以寬大仁義做為自己的政治路線。于是苻堅不僅對秦國的公卿大臣非常包容,對鮮卑、羌人的首領也非常厚道。

例如羌人首領姚襄戰死後,弟弟姚苌率領部衆投降秦國,苻堅給了豐厚的待遇。

燕國滅亡,苻堅也沒有清理慕容氏諸王,不是留在長安統領兵馬,就是派到邊郡出任太守,表現出用人不疑的态度。

王猛可能也看出這些問題了,試圖做最後的挽救。

公元375年7月,王猛即将去世,拉着苻堅的手叮囑道:“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不要征讨東晉,要處理内部隐患,堅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則,一步一步來做。

實事求是的說,王猛的遺言是秦國的正确方向。

但是很不幸,王猛看出了問題的關鍵,提出了正确的建議,卻無法扭轉秦國的命運。

因為以上三個問題,決定了苻堅不是合格的掌舵人,但必然要出兵讨伐東晉,同時又不願用誅殺的手段消除秦國的隐患。

而王猛去世後,又沒人能制約苻堅,做什麼不做什麼,全憑苻堅的個人意志。

一個能力不足又野心勃勃、曆史包袱沉重的掌舵人,隻能給國家帶來災難。

于是呢,秦國向毀滅的深淵狂奔而去。

公元376年2月,即王猛去世七個月後,苻堅就感覺處理軍政事務非常吃力:“往得丞相,常謂帝王易焉。自丞相違世,鬓發中白,每一念之,不覺酸恸。”一句“鬓發中白”,道盡了苻堅治國理政的艱辛。

公元377年,秦國的政治秩序開始崩壞,苻堅逐漸奢靡無度,連燕國宗室慕容農都看出來了:“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頹糜,今又重之以奢侈,殃将至矣”,勸其父慕容垂準備起兵,複興燕國。

公元382年9月,苻堅命骁騎将軍呂光為使持節、都督西域征讨諸軍事,統領十萬兵馬征讨西域,準備開啟萬國來朝的副本。10月,苻堅決定征兵97萬,親自征讨東晉,一統天下。

秦國太子苻宏、尚書左仆射權翼、陽平公苻融都不同意征讨東晉,他們和王猛的意見一樣,認為鮮卑、羌人部族是不安定因素,大軍出征他們必然要搞事情。

苻堅的反應是“皆不聽。”

秦國大臣們的清醒意見,在苻堅看來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唯獨冠軍将軍、京兆尹慕容垂鼓勵苻堅出兵,因為慕容垂知道,一旦秦國作戰不利,内部沖突就會爆發,自己可以混水摸魚。

他是準備利用苻堅的野心,來實作自己的野心。

看到慕容垂的表态,苻堅非常高興:“與吾共定天下者,獨卿而已”。

秦國走到這一步,基本沒有回轉的餘地了。

公元383年8月,苻堅征發六十萬步兵、二十七萬騎兵讨伐東晉,這些兵馬還不是集合以後統一出發,而是分頭并進。苻堅率領長安兵馬都走到河南項城了,涼州兵馬才走到鹹陽,幽州兵馬走到了彭城。

秦軍不能統一行動,意味着不能形成合力,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上局部優勢并不大。

于是謝石、謝玄、劉牢之等東晉将領指揮北府兵,擊破秦軍的先鋒以後,“戰敗”的恐怖情緒在秦軍蔓延,各路秦軍立即後撤,一路上互相踩踏,伴随着饑餓和疾病,死傷慘重。

“秦軍大敗,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着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

數十萬秦軍一敗塗地。

一個以戰争起家、以軍隊和軍功為支柱的國家戰敗以後,結果必然是各方勢力的壓力驟然消失,紛紛尋找混亂的階梯,擷取最大化的利益。

公元383年冬,慕容垂起兵複興燕國。

公元384年4月,羌人姚苌自稱大将軍、大單于、萬年秦王。

8月,東晉北伐收複下邳、彭城,随即進軍河南、河北。

公元385年8月,苻堅敗于姚苌,被缢死在佛寺。

9月,呂光從西域回歸敦煌,自稱涼州刺史,割據河西走廊。

苻堅從出兵征讨東晉到國破身死,也是兩年時間。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做了一個非常精準的評價:“堅之是以亡,由驟勝而驕故也”,苻堅成功太快導緻野心暴漲,卻沒有與之相比對的能力,最終折戟沉沙。

王猛的成功,讓苻堅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便賭上國家的命運。事實證明,王猛行,不代表你苻堅行,你以為你行,但結果不會說謊。

燕國和秦國的興衰,深刻的說明一個道理,大争之世,國家的掌舵人實在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