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通人”想用AI賺錢,還有機會嗎?

作者:燃次元
“普通人”想用AI賺錢,還有機會嗎?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呂敬之

編輯 | 曹 楊

在過去的200多天中,科技領域什麼最火?如果ChatGPT排第二,估計沒誰敢排第一。

今年2月,央視财經報道,ChatGPT僅推出兩個月,月活使用者就達到了1億。而ChatGPT的出圈也讓大模型、AIGC等與AI相關的技術和産品再次火爆。

似乎隻是“一夜之間”,人人都患上了“AI焦慮”。

一位網際網路大廠的程式員告訴燃次元,“GPT4火爆後,很多沒有計算機語言背景的人也可以寫程式,甚至開發軟體,瞬間讓我對自己的‘飯碗’非常擔憂。”而另一位在某網際網路大廠做設計師的小夥伴更是直言,“危機感讓我直接花了幾千元學習AIGC的各種插件。”

擔任配音演員的張先生透露,“據我所知,‘AI孫燕姿‘火了之後,圈子裡已經有人被邀請去采集聲音,随後生成AI聲音了。這種AI變聲的趨勢也讓我不得不思考,自己作為配音演員的不可替代性還是否存在?”

一邊是擔心被替代的“打勞工”,另一邊則是嗅到了商機的創業者。

“GPT火了之後,一時之間所有人都在做與AI相關的創業項目。”一位科技行業連續創業者調侃道。

如上述創業者所說,燃次元在小紅書、抖音等多個平台發現,“AI教學”視訊花樣百出。有的賬号在分享訓練AIGC的“咒語”;有的在講解GPT的指令如何輸入得更準确;還有的搜羅各種“AI搞錢”的技巧……

更有趣的是,原本沒有涉足AI領域的創業者,也在努力和AI扯上關系。比如,燃次元所關注的一個原本号稱“Web3.0線下入口”的社交咖啡館,如今卻舉辦起了AI繪畫的活動。同時,一、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也開始更加關注AI方向的軟硬體企業和創業項目。

“普通人”想用AI賺錢,還有機會嗎?

圖/Meta Space “AI繪畫”相關活動照片

來源/Meta Space微信群 燃次元截圖

當然,不少原本和AI毫不相幹的“普通人”,也開始在這波熱潮中探索,并試圖成為踩中風口的“豬”。隻是從目前來看,似乎效果甚微。

一位趁着ChatGPT熱潮投入“創業”的程式員告訴燃次元,今年2月,自己開源入口接入了一個小程式,本想要嘗試用付費會員變現,“結果剛接入不到一個星期,同質化的産品就‘滿天飛’,最終放棄了變現的想法,隻做了個分享平台。”

小紅書上,尋找“AI創業搭子”的文章更是層出不窮。一位醫學博士對燃次元表示,自己很想和AI搭上關系,但不了解技術,也沒有資源,隻能迷茫發帖來詢問,“但看似熱鬧的AI話題,我發帖後其實也沒有什麼人來回帖。”

網際網路從業者阿霞感慨道,“AI模型需要‘燒’錢研發、‘燒’技術創新、再‘燒’資料訓練,這些都是‘普通人’很難擁有的資源。想在這個風口‘起飛’,真的很難。”

某一級市場投資人同樣表示,别看AI很火,但投資人卻很冷靜,“大多數投資人要看團隊的學術背景,以及過往的成功經驗,尤其會着重團隊創始人是否有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等方向的背景,對于跟風的‘企劃書式’創業者,投資人并不感興趣。”

不難看出,要在不論是技術還是資金門檻都很高的AI領域“搞錢”,對“普通人”來說并非易事。但“普通人”真的沒機會了嗎?“普通人”又應該如何迎接這場剛剛開始的AI變革?

01

全民“碰瓷”AI

從GPT3出圈至今的100餘天裡,人人都想和AI扯上關系。

首先就是多金的網際網路大廠,紛紛高調入局大模型。其中,京東在2月10日宣布推出産業版ChatGPT “ChatJD”,并預計,“未來ChatJD智能人機對話平台參數量達千億級。

一個月後,百度旗下大模型産品“文心一言”于3月16日開啟内測;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在2023數字安全發展與高峰論壇上現場展示了360GPT;阿裡雲在4月7日宣布大模型開啟企業邀請測試。此外,科大訊飛、華為等企業也紛紛下場“研究”大模型。

與此同時,一、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也開始琢磨怎麼能和AI沾邊。

二級市場資深投資人林宇對燃次元表示,“我身邊隻要是研究科技硬體的人,幾乎都買入了英偉達,另外一部分則是在觀望AI應用端的企業。隻要是稍微和科技領域沾點邊的二級投資人都在學習、研究大模型帶來的新的機會。當然,我自己每天也在讀報告、看大V分享、找科普視訊。”

林宇表示,由于晶片産業不是自己原本關注的行業,而整個行業又過于知識密集,是以不敢輕易下手,更多在學習、關注應用程式端的企業,“比如一些做AI的插件、APP等。而周圍像我這樣嘗試跨界涉獵AI投資的基金經理非常多。”

一級市場對AI創業項目的熱情同樣很高。一位一級市場投資人對燃次元分享道,“我在行業内的一位朋友,剛剛追去成都投了一個GPT修改學生作文的項目。項目訓練GPT對學生的作文進行逐字修改,随後回報評估,且可以告知學生以後如何提高成績。據我所知,目前該項目的收費标準是99元/位,上線不到一個月的付費使用者就破了5000人。”

與投資人的熱情相呼應的,是創業者的熱情。

“現在沒有個‘GPT+’的商業企劃書都不敢拿出手。”Web3.0的連續創業者元宇宙公主打趣地說道。

“Web3.0在經曆了去年的一波熱潮後,整個圈子的熱情已經在逐漸消解。原因主要是Web3.0實作的是一種更新的生産關系,但由于缺少基礎設施和生産力,隻建構關系是非常難的,而AIGC、GPT等産品的出現,更是生産力産品的出現。是以,整個Web3.0圈子也都開始想要和AI相結合。”

元宇宙公主也進行了IP的更新,訓練了自己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機器人,以微信群互動的方式進行私域流量的裂變,“以前我的粉絲群需要人工維護,現在隻需要交給GPT4。對AI感興趣的人會進來進行對話,降低營運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效率。而且粉絲增速很快,一個月可以漲20萬的粉絲。”

“普通人”想用AI賺錢,還有機會嗎?

圖/元宇宙公主的AI粉絲社群對話截圖

來源/微信社群 燃次元截圖

企業服務賽道創業者、低代碼平台HYPERPaaS設計合夥人洪會也嘗試讓企業主業務和AIGC能力結合。

“此前購買公司PaaS系統的企業客戶有大多是制造類的企業,其中不乏服裝行業客戶,他們會需要大量的模特、産品設計的圖檔,是以我今年在原本的業務基礎上,額外開辟出了AI換臉、AI制圖的附加服務。這與HYPERPaaS幫助企業客戶完成數字化更新的初衷是完全一緻的”洪會介紹。

已經走在創業路上的人在想辦法與AIGC、GPT更緊密地結合,尚未嘗試創業的打勞工也看到了機會。

小紅書ID為“Midjourney社群”的AI繪畫平台“Midjourney教程分享社群”就是幾位網際網路設計師在閑暇時間搭建的分享賬号。

其中一位平台主理人林允告訴燃次元,GPT火爆後,AIGC相關的各個插件、軟體都開始跟着爆火,Midjourney隻是其中一個,“我因為是設計師出身,是以更早的接觸到了這個平台,做了一個賬号來分享如何使用Midjourney。後來,随着粉絲數的增多,大家不喜歡碎片化的學習,我就又整理了一份教程,挂在小紅書商鋪裡賣。”

02

賺錢?很難

探索的人很多,但賺錢的人卻很少。

林允告訴燃次元,“很多人都以為賣課是這波AI熱度中最容易賺錢的事情,但其實,非常難。”

她表示,自己平台的AI繪畫課程都是在下班時間整理的,而且由于創立賬号的初衷就是分享一些學習經驗,是以課程包的售價并不高,“目前的價格是99元一份。”

為了對AI繪畫有更進一步地了解,燃次元支付99元購買了上述課程。随後,燃次元發現,課程内容包含對MidJounery平台的介紹、基本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種指令的教學,且課程可以實時更新。截止發稿,該課程在小紅書展示的銷量為250份左右。

“普通人”想用AI賺錢,還有機會嗎?

圖/Midjourney社群小紅書商鋪的課程

來源/Midjourney社群小紅書 燃次元截圖

元宇宙公主也曾經考慮過賣課變現,“但經過考察我發現,賣課這份資訊差的錢,能賺到的時間視窗非常短。而且,我讓GPT出了一份自己的使用教程,結果發現,GPT做得比人工做得好多了。”元宇宙公主表示,考慮到變現周期短、可代替性又高,自己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

那究竟如何才可以在這波AI熱潮中賺到錢?通過觀察燃次元發現,融到資、賺到錢的創業團隊,他們幾乎都有着“豪華” 的背景。

以OpenAI為例,根據《ChatGPT團隊背景研究報告》,團隊成員絕大多數擁有名校學曆,且具有全球知名企業工作經曆。其中,畢業最多的高校包括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世界頂尖學府。

此外,團隊整體“含博量”非常高。上述報告顯示,團隊中大學學曆有27人,碩士研究所學生學曆25人,博士研究所學生學曆28 人,占比分别為33%、30%、37%。

不僅OpenAI,燃次元接觸到的、在AI領域較有成績的幾位創業者,也多數擁有比較“華麗”的學術和工作背景。

在新加坡就讀NLP(自然語言處理)方向的博士在讀生傅曉陽表示,GPT大火後,很多人想要嘗試在AI領域進行創業,自己也考察過一些如“雨後春筍”般的創業項目,但很快發現,不少項目都隻是停留在表層,做一些模型的訓練和內建,“這些項目技術壁壘不高,容易被複制,也不容易融到資。”

傅曉陽分析,項目想要成功融資的要素至少應該包括,團隊有較高的學曆背景,且不是單純跟風創業的。“至少早期就嘗試過計算機方向的創業,而且有過成功的項目經驗。”

同樣實作穩定商業化的洪會也是網際網路大廠設計師出身,團隊核心成員均來自網際網路大廠。洪會表示,自己目前接觸到的AI行業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其實對技術都是有了解的。

“一些把國外的開源技術拿來做成套殼應用的創業者,本質并沒有太多創新。投資人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來,也自然不會去投這些項目。投資人真正看的是技術和項目是不是能結合,有沒有技術壁壘,有沒有底層創新。”

一位AI行業一級市場投資人對此表示贊同,“AI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行業,隻是随着GPT的推出有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是以,投資人不會像對待全新的行業一樣‘滿懷熱情’,反而更會像對待成熟行業一樣謹慎考察。這個行業已經有對技術非常了解,且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并不是随便套殼的項目都能‘糊弄’到融資的。”

而對于目前一級市場火熱的賽道,上述投資人表示,“我身邊60%的人在投大模型,40%的人在投創新場景。目前比較火熱的賽道在于教育和醫療,比如24小時AI陪診、AI批改作業等項目,都備受追捧。”

03

“普通人”機會在哪?

門檻高、耗資大,AI創業這件事,是不是壓根就不帶“普通人”玩?

對此,傅曉陽表示,“就個人經驗來看,我不太建議沒有相關技術背景的人盲目進來投資或者創業,這個風口賺錢的門檻很高。”

傅曉陽補充道,一些人沒有足夠深入地了解行業背景,單純認為花時間去學習GPT就能利用資訊差賺錢,但其實随着GPT的大火這種資訊差馬上會越來越小,且同質化産品越來越多,賺錢就會很難。“而涉獵投資的話,AI相關的硬體和技術開發的費用都非常‘燒錢’,盲目投資的失敗率也很高。”

洪會則表示,不懂技術的外行介入這個行業,不僅要面臨時間差也要面臨技術差。

“AI圈子的資訊非常密集,外行人想要在這個行業變現,先要接觸行業資訊,學習行業知識,但AI的學習門檻并不低。等到這些人學完了,可能同質化的産品已經‘滿天飛’了。以我自己為例,年初AI繪畫才剛剛興起,但僅三個月後,做AI換臉服務的産品就明顯充斥着各類平台。AGI産品日新月異,從業者必須不斷跟上業界的資訊疊代,才能繼續在這條賽道上接力。

“當然外行人通過學習,如果能掌握核心技術和核心人脈資源,利用這些資源說不定也能彎道超車。”洪會補充道。

元宇宙公主則表示,GPT的出現讓沒有計算機語言背景的人也能和機器互動,“普通人”也許很難利用AI的新技術變現,但是可以利用閑餘時間來接觸、訓練AI,幫助自己提升工作效率,或者探索新的可能性。

“普通人”想用AI賺錢,還有機會嗎?

來源/視覺中國

“我建議想要入行的人,多接觸開放平台下的類GPT産品。因為一個人訓練AI的時候思維和資源都是有限的,但在一個社交的空間可以看到更多人的想法,說不定會有啟發。”元宇宙公主補充道。

林宇也表示,“GPT的出現,對‘普通人’而言,與其說是變現的機會,不如說是必然的趨勢。多接觸、多學習,才能趕上這個變革。”

即便很難,但在這波熱潮下自我學習的“普通人”并不少。

原網際網路大廠設計師小木就在學習各種AIGC的産品,“一方面是好奇,一方面也是焦慮,AIGC剛出現的時候,我認為我的崗位如果不與最新技術接軌,很可能會被淘汰,是以我第一時間花錢買了很多課程。現在看來,有一些課程确實是被‘割韭菜’了,不過對于AIGC最前沿技術的學習,我認為是我必做的功課。”

自媒體人菲菲則熱衷于探索GPT衍生的各種插件,諸如拆解PDF檔案的、作圖的、視訊剪輯的等。“我買了一些課程,閑下來就會搜‘AI插件’看看有沒有新的産品出現,并且也會在視訊、圖文平台上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訓練AI的。”

菲菲表示,解讀PDF的插件已經在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了,“因為制圖、剪輯軟體等學習成本太高,我便一直沒有系統學過,但現在有了各種AI插件,可以低成本更高效地豐富我的技能。”

而不論有沒有技術背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他們都同時在關心另一個問題:AI會不會像元宇宙一樣“稍縱即逝”。

對此,燃次元接觸到的多位投資人和創業者幾乎給出了統一的答案,“AI行業的熱潮不會輕易褪卻。”

林宇分析道,從供給端來看,目前晶片帶來算力的大幅提升,極大解決了AI領域耗時費力的機器學習過程;而從需求端來看,各種各樣的科技公司都在加速部署TO B、TO C端的應用,科技大佬和産業從業人員都在持續的發聲和論證,使用AI産品的使用者在生産力方面也确實得到了提升。“既有需求,又有能力供給,會讓這個行業持續發展。”

傅曉陽則表示,目前AI技術最表象地展現在了遊戲、動畫、繪圖等領域,而AI在很多場景,比如醫療、辦公等方面還有更深層次的延展性和可探索的空間。

正如上述業内人士所說,AI的變革才剛剛開始,更多的機會也在等待被發現。

*題圖及部分内文配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文中林宇、菲菲、小木、傅曉陽、阿霞、林允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