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在閱讀文章前,麻煩您點下“關注”,友善您後續讨論和分享,感謝您的支援,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前言·】——»

公元1402年,因不滿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舉措,朱棣率兵攻入了南京,在一場大火後,朱棣發現侄子朱允炆不知所蹤,忙派人去找尋建文帝的蹤迹,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可是朱允炆卻像是在大火中溶解了一般,即使多方找尋,也未能找到蹤迹。

這讓剛剛稱帝的朱棣感到很是不安,不隻是因為侄子的下落,更是因為朱允炆一日找不到便一日為正統,這讓他如何能定下心來,直到他在皇宮之中翻到一份聖旨。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這位打了半輩子仗的鐵血男兒突然嗚咽着流下淚來,還将自己關在大殿内整整三天。

據當時侍候的近衛所言,朱棣曾在大殿内崩潰大喊:

“父親,你害得我好苦哇!”

衆臣都十分不解這是發生了什麼,直到朱棣将那份聖旨的内容公之于衆。

那麼那份聖旨上到底寫了什麼才讓這位剛剛坐上帝王之位,正是風光之時的朱棣如此崩潰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侄子上位,内心不忿·】——»

相信很多看過這段曆史的人都有一個疑問:

朱元璋明明有那麼多兒子,為什麼最終卻讓明顯還年幼控不住場的孫子朱允炆上位?為此還在朝堂之上殺了一大批大臣為孫子鋪路,卻獨獨沒有削藩,任由兒子們尤其是朱棣的藩王權力越發勢大,他難道不知道這樣會爆發争端嗎?

其實對此老朱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首先就不得不提到朱元璋“家天下”的思想了。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對于朝堂之上的事殺伐果斷,更是多疑心狠,大殺功臣,酷吏嚴法,鐵血治國的手段在後世備受争議。

但不得不提到的是,他對自己的親人,尤其是馬皇後和太子朱标可以說是極度偏愛了,不僅将當世奇人一股腦塞給他當老師,早早接觸朝政,甚至兩人連治國用的都是一套班子,屬于是把能繼承的東西都一股腦塞進朱标了。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曾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曆史上太子私穿龍袍被皇帝發現,皇帝會怎麼做?”

底下評論一提到朱标就格外清奇,表示:

“那老朱不得樂死”

“趕緊讓人再趕制幾套穿上去給馬皇後看看啊”

“這不得拉着馬皇後感慨兒子總算有上進心了”

.....

雖然隻是一個段子,但在曆史上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對于朱标幾乎是不設防的,兩人可以說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如果朱标活着,真到老朱噶了的那天都不用交接,朱标換身衣服就能直接上任,因為兩人連手裡的人手都是互通的。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而提到這種信任的來源,是因為朱标不僅是長子,更是與馬皇後一樣是朱元璋從打仗的那段日子裡一起過來的,是他一手培養的,與馬皇後一樣是他最親近的人。

曾有一次,因為朱元璋大開殺戒,太子朱标不贊同這一做法,就去找朱元璋求情,朱元璋一看就知道他的來意,直接氣樂了,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

“嘿,你這小子不幫我搞掉那些明面上質疑我的大臣就算了,還幫他們求情,到底還是不是我兒子。”

這要到其他太子身上怎麼也得來個跪下請罪吧,朱标非但沒有,還對着老爹張口就是:

“爹我這不正在幫你嘛,咋能啥事兒都怪兒子頭上,你也好歹得反思下自己吧。”

還有一次朱元璋非常寵愛的一位妃子病死了,朱元璋傷心之下要求所有大臣包括太子都要服喪,朱标也卻是沒慣着自家老父親,在朝堂上就質疑老爹:

“再受寵也隻是庶母的身份,哪有讓所有皇子服喪的,更不用說大臣,禮法上可從來沒寫過這一茬。”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朱元璋被噎的啞口無言,在加上寵愛的妃子去世,一氣之下顧不得這是朝堂抽出寶劍就開始砍兒子,朱标見狀也是撒腿就跑,隻留下大臣們面面相觑。

朱元璋終究年老,追不上年輕氣壯的朱标,氣的對兒子大喊:

“有本事頂撞老子有本事别跑啊!”

朱标說:“您換棍子我肯定不跑。”

最離譜的是,在這件事之後,朱元璋不但沒有生朱标的氣,還對馬皇後感歎:

“小杖受大杖走,沒白教這混小子,還算有點孝心。”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朱标與朱元璋相處幾乎不是皇帝與太子,甚至有時候幻視在院子裡追着兒子打的農家老爺子,這樣的相處模式也是獨一份了,足見朱元璋對于朱标的信任。

另一方面,朱元璋無疑是個多疑的人,但這種多疑他不會放在自己的親人身上。

對于作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而言,比起防範兒子,朱元璋認為保住他們老朱家的天下是最重要的,是以他大力打擊功臣,教化群眾,但卻分封兒子為藩王,給他們極大的權力為他守天下。

他是将這個天下作為自己的“朱家”去守的,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明白他對大臣和其他人如此不留情面的原因了。

因為對他而言,那些是“外人”需要大力防範,而自己人無論怎麼争權奪利,到最後也還是他朱家的,是以不必過多防範。

其次,因為朱标身死,自己最為信任也最為期待的繼承人沒了,而朱元璋之前并沒有過多培養其他人的意思。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是以在朱标死亡後,其實他隻有兩個選擇,掌握兵權的優秀兒子朱棣,與被誇天生聰慧的孫子朱允炆。

選朱允炆則是正統繼承,就是在告訴其他藩王,你們别争了,幹脆讓後輩來吧,主要目的是為了穩定藩王,不讓他們内亂。

作為正統的侄子繼位,其他藩王即使内心不滿,但在明面上不會有太大的動作。

這樣隻要把可能威脅到皇位功勞太高的大臣宰了,朱允炆就能實作皇位平穩過渡,但朱允炆手上沒有什麼太大的權力,無法做到限制那群大權在握的叔叔,一個處理不好就容易爆發内亂。

但若是選朱棣的話,朱棣的确是最像他的,也是朱标死後朱元璋考慮過能繼承他大業的人選,但名不正言不順,容易遭到反對,不僅是大臣,藩王那邊也很容易就會爆發内亂。

選他繼位初期可能會出不少亂子,更容易發生内亂。

也是以,朱元璋最後還是選了較為平穩的朱允炆繼位,先保證皇權交接時不讓别人鑽了空子。

——【·執意削藩,朱棣造反·】——»

而在朱允炆繼位後,誰也沒想到,他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削藩。

在推行了一系列朝堂的變革,朱允炆提高文官的地位,也改掉了一些太過嚴苛的律法。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他性格溫和沒什麼朝堂經驗做事也比較猶豫,在文官的建議,本就對虎視眈眈的叔叔們感到不滿的朱允炆便選擇了削藩,而這一舉動自然觸及到了藩王們的利益,首當其沖的就是當時實力最強的朱棣。

朱棣本就對這個沒有他有才能卻憑借正統上位的侄子非常不滿,聽到削藩的風聲哪裡還忍得下去,但他在積蓄實力時做的很隐蔽,與心腹商量對策,同時暗暗招兵買馬為之後的大業做準備。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在發現建文帝的手開始伸向他的地盤後,朱棣知道時機已到,就舉起了反抗的大旗。

此後幾年兩人一直拉鋸,直到四年後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也在一場大火中失蹤,史稱“靖難之役”,朱棣也成功登基,成為明朝第三任皇帝,史稱“永樂大帝”

其實一開始大臣們商讨的年号是“永清”,但朱棣覺得這一年号太過素淡,寡而無味,就将其改成了“永樂”,對于一位從血與火之間厮殺出來的帝王而言,倒也算貼切去。

明成祖朱棣繼位後,明朝迅速回到了正軌,但他唯一的心病就是一直沒找到失蹤的侄子朱允炆,這讓他極為不安,直到他發現一份朱元璋留下的一道聖旨。

——【·發現聖旨,内心悲寒·】——»

而在看完這份聖旨後,朱棣哭的不能自已,甚至崩潰的喊出“父親,你害得我好苦!”

因為聖旨上赫然寫着:

“若是允炆繼位後一切安穩可當這份遺囑不存在,但若是朝政失常,四子朱棣想要繼位,不得阻攔,一律聽從燕王的安排,以他為首肅清朝堂,允他即位。”

在做出造反的安排後,朱棣本已經做好了名不正言不順以強權繼位的心理準備,對此他甚至将侄兒逼到失蹤一直沒找回,這份聖旨卻告訴他,他原本是有資格名正言順繼位的,但事情已經走到了這一步,這份聖旨隻讓他覺得一切都無比荒謬。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他丢掉了自己的溫和仁慈,不再顧惜侄子的處境,用盡一切手段為自己拼出一個未來,現在卻告訴他不必如此,你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這如何讓朱棣不痛心。

原來他本不用背負亂臣賊子的名号,原本他不用打那一場四年的仗,但當年明明能直接傳位給他的父親卻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讓他處在了一個十分尴尬的境地。

這也是朱棣為什麼會說朱元璋害的他好苦的原因。

當然有人覺得,這份聖旨可能是朱棣假造的,用來維護自己的正統性,從他之後多年一直到處找尋侄子朱允炆的行為就能看出他的心虛。

但如果這份聖旨是真的,真的是朱元璋寫的,我甚至懷疑這一切都是朱元璋的一個局,作為老子哪兒能不知道朱棣的野心勃勃,但依然沒有削藩,甚至沒有收回朱棣的兵權,這不就是逼着朱允炆與他對立嗎?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即使朱允炆再溫和也終究是皇帝,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若你是皇帝,你旁邊有這麼一位手握大權還掌兵權的叔叔,你睡得着嗎?是以削藩幾乎是必然的。

甚至我覺得連朱允炆削藩都是老朱叮囑的,畢竟朱允炆心軟仁慈,和一貫鐵血的老朱很是不一樣,這麼利落的準備削藩的确讓人措手不及。

朱元璋死前一定擔心朱允炆能不能坐穩皇位,但最合他心意的朱棣繼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而朱棣在奪取皇位後藩王的問題可是解決了,因為朱允炆替他做了這件事,而削藩在引發朱棣不滿同時,也為王朝掃清藩王的障礙。

朱棣造反成功後,意外發現一道聖旨,崩潰大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然後再等朱棣發現這份聖旨,這樣皇權就徹底穩固了,繼位的也同樣是他的血脈,在朱元璋看來沒什麼差别。

還有傳言說朱元璋也同樣留了一份聖旨給朱允炆保命,靠着聖旨朱允炆隐姓埋名去民間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但就像朱棣這份聖旨一樣,無人能證明真假,曆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至今我們仍無從得知,

但無可置疑的是,朱元璋在死前一定料到了這一結果,畢竟老子哪兒能不了解兒子。

或許他在臨死前就已經想到了兩個結局:或是朱允炆繼承皇位穩定後沉住氣一點點除去了朱棣,或是朱棣踢下朱允炆自己繼位。

但無論哪種結果都是皇權加強,自己的子嗣後代繼位的結局,是以不用多管,隻要除去外部威脅就好,隻能說朱元璋不愧是一代帝王,真的是将一切算的明明白白,接下來就交給子孫後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