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價差1.6萬倍 問診“三伏貼”亂象

作者:數字綠洲

7月11日,大陸正式“入伏”。在大陸傳統民俗中,人們會在“入伏”這天開始貼敷“三伏貼”,以此來治療、預防冬天發作的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疾病。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一大早便擠滿了前來貼“三伏貼”的人,醫院大廳的柱子上也貼着不同科室貼敷的指引。與此同時,各個電商平台上也有各種“三伏貼”在售賣,單品價差高達1.6萬倍。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國家相關部門對食藥産品等有嚴格的分類,以規範生産使用,但市場上銷售的“三伏貼”究竟屬于哪類,卻顯得有些混亂——有的标注為醫械産品,有的則标注為日用品、保健品。這些都讓消費者十分困惑:“我買的‘三伏貼’安全嗎?”

散裝“三無”貼上電商

在電商平台上,“三伏貼”被一些商家包裝成包治百病的“萬能貼”,宣稱可以治療消化、呼吸、免疫系統疾病,對婦科産後、祛風濕、降“三高”等有功效。不少商家标示“祖傳配方”“醫院同款”“廠家直銷”,出售的産品款式琳琅滿目,品牌多樣,顯示的月銷量動辄數萬件甚至數十萬件。

産品的成分也五花八門。如“廣藥白雲山三伏貼”原料為艾草、細辛、白芥子、幹姜和花椒,“荊王禦艾三伏貼”原料則為元胡、生姜、甘遂、麝香、細辛和肉桂,還有個别産品成分達20餘種。另外,部分散裝“三伏貼”則直接是無任何辨別的“三無産品”。

值得關注的是,電商平台銷售的“三伏貼”價格也是天差地别。北京商報記者在某電商平台上檢索“三伏貼”後按照價格進行排序,價格最高的是簡賀大藥房旗艦店裡的“北京正品三伏貼三九穴位貼膏(紫色)”,該産品16996.6元21貼,包裝盒上寫着“北京同仁堂”。價格最低的是“三伏貼30貼兒童成人通用”裸裝三伏貼,1元10貼。兩者單品價差1.6萬倍。

在治療功效、成分背後,則是身份多樣的“主體”。北京商報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檢索發現,如北京同仁堂和采芝林廣藥白雲等老牌藥店售賣的“三伏貼”,大多都有醫療器械産品備案憑證編号或産品備案号等,但仍有許多生産主體“無證”生産“三伏貼”。

以在電商平台檢索“三伏貼”後排名靠前的“荊王禦艾三伏貼”為例,該産品針對兒童體弱、亞健康調理、關節問題、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婦科問題等給出了貼敷方法。商品詳情頁上有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憑證,但所屬主體是合肥禾花亭商貿有限公司,而該品牌所屬的湖北蕲春荊王禦艾科技有限公司,則是一家制造業企業。

分類的灰色地帶

就電商平台和醫院裡出售的“三伏貼”的差別,北京商報記者聯系了北京一家中醫院的主治醫師王醫生,她表示,醫院和電商平台上售賣的“三伏貼”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在監管上,“目前從三甲醫院售出的‘三伏貼’是監管最嚴的,受到中醫藥管理局和市場監管局的嚴格核查”。

北京商報記者查詢發現,目前國家層面對“三伏貼”的監管主要集中在對提供貼敷服務主體的限制。

2013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便釋出通知指出,開展“三伏貼”服務的機構應為具有衛生行政部門、中醫藥管理部門核準登記的中醫科、中西醫結合科或民族醫學科診療科目的醫療機構,并已開展相應的中醫藥或民族醫藥服務工作。

此外,還有一些地區對“三伏貼”的功效宣傳進行了明确限制。如6月26日,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印發《2023年北京中醫藥“冬病夏治三伏貼”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僅用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鼻炎以及小兒、老年人體虛易感冒、反複咳喘人群,嚴禁為追求經濟效益不合理擴大應用範圍及應用人群。

但對于生産、銷售“三伏貼”的主體标準,以及“三伏貼”産品本身的生産标準,都缺乏明确、統一的規定。北京商報記者撥打衛生計生熱線12320詢問時,從業人員稱,在系統内沒有查詢到“三伏貼”的生産标準記錄。

“‘三伏貼’的分類目前存在一定的混亂,有的被歸類為日用品、保健品,有的歸類為醫療器械。針對這種情況,國家相關部門尚未進行明确的分類和管理。”一位業内人士趙先生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說。

隐藏的風險

之是以如此強調“三伏貼”的标準,是因為“三伏貼”如果貼敷不好,将産生較大的風險。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19年7月19日釋出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專家組趕赴江西指導“三伏貼”不良反應診治和善後工作》一文中提到,江西省兒童醫院在提供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服務時,使部分兒童出現皮膚瘙癢、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應。經專家組調查,2019年7月12日,該院醫務人員為提高療效,在“三伏貼”輔料配制過程中将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調整為老姜,酒精濃度從56°提高到62°,最終認定當時的“三伏貼”不良反應系輔料配制欠合理導緻。

正規醫院在進行“三伏貼”貼敷服務時尚且出現過問題,電商平台上成分五花八門、生産企業各種各樣的“三伏貼”不得不讓人引起關注。

同時,在産品本身外,相關規定一直強調的提供“三伏貼”貼敷服務的主體需有行政許可,也明示了在電商平台購買“三伏貼”回家自行貼敷的風險。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主任陳雲飛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些陰虛火旺的病人,本就不适宜敷貼“三伏貼”,但這些人還是會買來嘗試。使用一段時間後,不知不覺,晚上開始睡不着覺了。“這是他體内的虛火被引發出來了。很多病人都會有類似的不良反應,隻是不明顯,大家都不放在心上。”

此外,他指出,很多網購産品随單附送的穴位圖也不準确。若消費者在一些大血管或皮下脂肪少的部位貼錯,如八髎穴,一旦潰爛,很難愈合,還可能會引起發炎等一系列問題。又如,針對提高免疫力的穴位,關節部位的穴位不宜用于敷貼,“解溪”穴就位于踝關節處,如果起泡潰爛,容易影響關節活動。

“‘三伏貼’畢竟含有藥品成分,家裡老人有的不太懂,自己在網上購買後回家貼敷很危險,還是希望有關部門能統一生産标準,尤其是電商平台銷售的産品。”消費者吳港向北京商報記者說道。

趙先生也建議,目前僅有三甲醫院售出的“三伏貼”受到嚴格監管,其他醫院或市場上銷售的“三伏貼”受到監管的程度有所不同,是以,購買“三伏貼”時需要選擇有信譽和口碑的管道,同時注意産品的成分及辨別,選擇符合個人需求的産品。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陸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