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作者:親子學樂

文|學樂君 親子學樂原創首發

都說“有本事的孩子仗劍天涯,沒本事的孩子承歡膝下。”

可你想過有一天父母要為承歡膝下的孩子付錢嗎?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最近,不少地方就出現了這樣一群人:

她/他們給父母買菜、做飯、遛狗、購物、拿快遞、做家務、陪逛街……主打就是一個“陪伴”,提供情緒價值,而父母則要拿自己的終身俸給他/們開工資,2000/3000不嫌少,7000/8000不嫌多。

就好比他/她們是在為父母打工,雙方既是親子關系,也是雇傭關系,其中,父母是老闆,孩子是下屬。

此種情形,甚至還造就了一個新詞——全職兒女。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在豆瓣、微網誌、知乎、小紅書等社交平台的推波助瀾下,更似有“漸成趨勢”之意。

豆瓣上,2022年12月建立的“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目前已有4259人加入;

小紅書上,一條“媽媽讓我做全職女兒,一個月給我4000”的筆記,也能輕松獲得2.7萬點贊;一條“畢業後不上班,在家當全職女兒,躺着也能月入過萬”的視訊,點贊數更是高達3.3萬。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對此,有人說“這就是變相的啃老”;有人說“人家你情我願的,礙着誰了”;也有人說“把請保姆的錢給自己的子女,讓自己的子女照顧,不比誰都更放心?”;還有人說這是“就業壓力大、經濟形勢不好等多重因素疊加下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而學樂君想說的是:

全職兒女的出現,再一次印證了中國幾千年流傳的那句俗話——父母心賤、賤如狗。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不管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管孩子能不能讓自己驕傲,不管孩子會不會成為自己的負擔,不管孩子有多偏離自己當初的設想,不管孩子有沒有傷過他們……

隻要孩子有個什麼“不如意”“不順心”“不情願”,中國的父母,多半都會是那個“為孩子兜底”的人。

他們願意傾盡自己的所有為孩子們“療傷”,職場上的、生意上的、感情上的;

他們願意拿出半生的積蓄給孩子們“體面”,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社交上的。

他們願意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保孩子一生無虞,不管孩子把家當成暫時的“休憩”,還是長久的“駐紮”。

他們,不論什麼時候,都願意成為孩子的最後一張底牌,不讓孩子覺得 “退無可退”。

身為社會人,“我養你”這句話,我們可能聽夫妻說過,聽戀人說過,甚至聽追求者說過,但到頭來,我們終會發現,“我養你”這件事,隻有父母是認真的。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前段時間,沖上熱搜的是辭去月薪2萬的工作回家當全職兒子的李昊。

80後的李昊,今年40歲,原本在上海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月薪2萬。

六年前,他的母親張女士不幸重病,為照顧媽媽,就斷斷續續向公司請了将近2個月的假期。

後來,張女士痊愈,而經此一事的李昊則在回機關不久就辭了職。

回家之後,對于新工作,一開始,李昊也是積極尋找,可由于兩年的競業限制,很多與其專業比對的工作都無法做,兩年之後,李昊找工作的熱情也就淡了下來,轉而成了“職場忠誠度”百分百的全職兒子:

一日三餐,從買菜、摘菜、洗菜、烹制都用心去做;

家裡的衛生,有一點潔癖的他甚至能把家裡的每一道縫隙都打理得幹幹淨淨;

每天晚上,還會陪爸媽散散步、遛遛狗;

日常生活中,也會積極主動給爸媽介紹新事物,教爸媽網購,拿快遞……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他的爸媽呢?也從當初的不認同,變成了既定事實基礎上的被動接受,每個月還會給他5500元的“補貼”。

“當年我們是反對他辭職的,他的工作曾是我們的驕傲。但是他的工作壓力太大,上海生活成本也高,不忍心看他那麼痛苦,就随他了。”

“除了有點愁兒子找不到老婆,我們家的情況其實還挺讓人羨慕的。單身有單身的幸福,隻要内心接受了,我比大部分空巢老人可幸福太多了。”

确實,老兩口的退休工資加起來,每個月都有11000元左右,負擔兒子的生活不成問題,但兩位老人的話,怎麼聽,都能聽出些“無奈”和“自我安慰”的意味:

他們真心想讓兒子在家嗎?不想,他們想讓孩子有個好工作繼續成為他們的驕傲。

但是他們又絕對不可能去逼兒子,因為相比于讓别人羨慕,他們更看重兒子是不是在外邊受了氣,是不是壓力太大很痛苦。

他們真心支援兒子單身嗎?也不是,他們發愁的正是兒子天天在家連個媳婦都找不到可咋辦,難道真要等他們百年之後,孩子身邊連個能依靠、能說些體己話的人都沒有?

但是他們又能怎樣?孩子不能逼,媳婦也不能強行拉一個過來,可不隻能自己安慰自己,換個角度想,單身也有單身的好嘛。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不得不說,這就是中國父母,處處為子女着想。

甚至,不少人,為了保全子女的面子,還會借“全職子女”的名頭讓孩子心安理得的“啃老”。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比如言語的爸媽。

25歲的山西姑娘言語,一直以來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聰明伶俐,努力上進,大學畢業後直接留在上海,在一家外企做工業設計,工作體面又高薪。

可突然就有那麼一天,招呼都沒打一聲的她拖着行李箱就回了家,到家了才通知父母“辭職了”,且再也不打算回上海工作。

突如其來的變故,直接就把家中二老砸懵了,他們怎麼會想到自家閨女隻不過是“卷不動了”,“再也不想卷了”,他們還以為是閨女在外面遇到什麼事兒了,問都不敢問,生怕刺激到了她。

直到兩個多月後,看到在老家找工作不順,不是嫌工資低,就是對工作不滿意的言語,才經常小心翼翼地問她“今天怎麼樣?”

後來,實在苦惱,在老家一所中學當老師的言語爸爸就商量似的跟言語提要不要做“全職女兒”。

對于這個提議,一開始,言語是難為情的,因為她知道“爸媽可能是想保全我的面子,讓我啃老都有個正當理由”。

可後來,雖不好意思,雙方還是達成了約定:

言語這邊,需要做好一天三頓飯,包括買菜,洗碗,晚飯後陪爸媽散個步,聊聊天;中午爸爸在學校吃,但她得給開服裝店的媽媽送飯;每天打掃衛生,家務全包;爸媽如果有跑腿等額外需求要盡量滿足。

相應的,爸媽需要支付言語每月4000元的工資。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當然,事後看,即便是爸媽有意讓言語“啃老”,言語的做法也算無可挑剔。

在做全職兒女的過程中,她秉持了一貫的認真負責态度,兢兢業業地把父母伺候得妥妥帖帖:

爸爸上班早,言語就每天六點起床做早餐,然後出門買菜;

為了對得起父母給的錢,也是在網上教程的熏陶下,從一個不會做飯的廚房小白,精進到了在某幾款飯菜上的廚藝了得,再也不用在自己都覺得飯菜難以下咽的時候,爸媽還在一個勁誇她做得不錯。

而不像接下來要說的“小紅書”上的紅人——“我是想念。”

她的“全職兒女”,才真真像一個虛名。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23歲的想念,是在狀态特别不好的時候,回家做的全職女兒。

師範大學畢業的她,在學校待過一段時間,在教育訓練機構也待過一段時間。

隻是,對她而言,所有的工作經曆都不怎麼美好:

學校的規章制度讓她身心疲憊,教師辦公室裡的政治鬥争讓剛畢業的她手足無措,就連和她打成一片、日常玩玩鬧鬧很開心的學生,也不覺得她有什麼威嚴,使得學生家長質疑她“這麼年輕的老師,能有什麼教學經驗?”

後來,身心俱疲的她離開了教育行業,更“屋漏偏逢連夜雨”:

想考研,考研失敗了;

想好好經營一段感情,戀人濾鏡又摔了個稀巴爛。

一時間,她頓感人生無望。

好在,她也算家境優越,媽媽是事業編退休,爸爸經商,有車有房有存款,得知女兒的情況後,二老直接把她召回,提議讓她做全職女兒。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隻是,這個“全職女兒”到底都要做什麼呢?

在家什麼都不用做,晚上想什麼時候睡就什麼時候睡,早上想什麼時候起就什麼時候起。每天想吃什麼,媽媽就做什麼,每天還都有各種水果投喂。沒事了可以逗逗小老闆(二胎弟弟),去菜市場買點菜順便拿點回扣……

“媽媽說了,不需要我做什麼,隻要安靜地陪在她身邊就好,不管我多大了,在媽媽心裡我永遠是個孩子。”

如今,翻看她的小紅書,那真是全程“吃吃吃”……

宣稱存款六位數,僅靠着房租、理财收入、零花錢等,就能輕松月入2W。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工資方面,家裡給的也是非常的大方:

”爸爸每個月給2000,媽媽每個月給2000,奶奶一個月終身俸5000,也是她2000,我3000。現在家裡的門面房子轉給我了,當個包租婆,挺好……“

偶爾陪媽媽逛街,得加錢;每個月安排兩次短途旅遊,陪媽媽遊山玩水,充當攝影師,得加錢……

據此,啃老已經啃到了理直氣壯:

“雖然啃老很令人唾棄,但是我願意啃老,無所謂,強大的内心誰也不用遷就……現在這個就業環境僧多粥少,打家裡這份工可比外面受氣強多了,在家待着隻是多一雙碗筷,出門闖蕩掏空六個錢包。”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我們家5個老人(三代人),4個拿養老金,合一起超過3萬,家裡四套房,兩套收租,自己存款也有6位數……”

”以前我覺得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現在我覺得各人有各命,過好自己就完了。“

天天快樂得似乎已經忘了,原本她的爸媽可能也就是想負擔起她落寞時的日子,“我媽總說,以後嫁人了,工作了,就玩不了了;爸爸也說當大人的日子還有一輩子呢,不急這一會兒。”現在,已經漸漸大放厥詞:

“這樣的日子再過一百年也不嫌多,爸爸媽媽一定要活一百歲,讓我啃老久一點。”

“靠爸媽養到50歲就可以領終身俸了,這樣的人生羨慕不?”

甚至,連賬号簡介都變成了“畢業後不上班在家做全職女兒,我花我爸媽錢,我不生孩子就沒人花我錢了。”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是以,你看,很多時候,“全職兒女”的出現,都一定跟爸媽的态度脫不了幹系。

不可否認,之是以有“全職兒女”的叫法,确實有很大的社會現實因素。

比如年輕人的就業問題。今年,大陸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高達1158萬,智聯招聘釋出的《2023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截至4月底,2023屆畢業生中,選擇就業機關的僅為57.6%。國家統計局資料也顯示,今年5月,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已高達20.8%。

年輕一代的價值觀也在輿論中被重新塑造。

比起80後堅信“努力就能有回報”的樸實價值觀,90後、00後對資本家的信任也正在急速坍塌。輿論場裡,不上班也已經變成了最好的醫美、最好的安眠藥、最好的減肥藥、最好的抗抑郁藥。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照顧。2021年,中國正式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64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首次超過14%,2022年,這個數字已變成14.9%。

但,這其中,另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一定是:

要想做全職兒女,必須要求父母能夠提供穩健的經濟支援。

假若父母不願意,一切都不可能實作。

是以,文章最後,學樂君忍不住感慨的是:

可憐天下父母心!任何時候,都在為孩子着想;任何情況下,也都時刻準備着給孩子兜底,無論讓他們付出什麼,也不管她們需要承受什麼。

這點,本無可厚非。誰讓當爹媽的都是賤骨頭,一分鐘前,被兒女氣得流眼淚,發誓再也不管他了,擦幹眼淚挂念的還是人家。人家還都不想理我們呢,我們也都會沒臉沒皮、自己給自己哄好了,然後屁颠屁颠又去給他們做這做那了……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未來的某個時刻,假若我的孩子要做“全職兒女”,即便我心裡再怎麼不贊同不支援,甚至有些些難過,現實中我也會張開雙臂去擁抱,無條件的接納,心平氣和地讓他們留在自己身邊。

但我隻希望“全職兒女”的這段日子是他們人生的調整期,家不過是他們在社會曆險後,得以喘息的地方。

“全職兒女”的頭銜或許可以讓他們在家安心療傷,躲避那時那日的心智無法承受的焦慮,但每個人,終究都不是一座孤島,作為一個社會人,總不能喪失與具體世界連接配接的能力,更不能仗着父母對自身的寵愛,一步步放低對自己的要求,耽于享樂、最終失去了謀生的根本,成為一個喪失工作能力的“廢宅”。

正如日劇《我的事說來話長》裡的那句:

“如果因為沒有想做的事就什麼都不做,是以而停滞不前的話,就會減少與喜歡的事相遇的機會,反而是個惡循環。”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而為人父母者,窮其一生,也都不太可能負擔起子女的整個人生,除非他們自己有自我生存的能力。

中國父母,主打一個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