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容不下自私的社會,誕生不了繁榮。

作者:商業往來

你覺得一個不存在私利,人人都講奉獻和犧牲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嗎?是不是和諧安定,蒸蒸日上的天堂?

恰恰相反,一個隻有公利,容不下私利的世界,最終隻會留下瓦礫和廢墟。

這正是三百多年前的荷蘭哲學家伯納德·曼德維爾在《蜜蜂的寓言》一書中揭示的社會真相。

《蜜蜂的寓言》該書以一首詩歌《抱怨的蜂巢或騙子變做老實人》為核心,用寓言的形式講述了一個蜂群從繁榮到衰落的過程,以此來闡述他的思想。

“故事中,曼德維爾講述了一個蜂巢的興衰,當每隻蜜蜂都在為了自己的私欲而奮力工作,表現出各種惡德,如虛榮、僞善、欺詐、享樂、嫉妒、好色等。 然而,正是這些惡德促進了整個蜂巢的繁榮和發展,使得蜜蜂們享受到了豐富的物質和文化生活。

後來,有些蜜蜂覺得自己的行為太邪惡了,于是向天神祈禱,希望能變得善良、正直、誠實。天神聽到了他們的祈禱,就把他們的惡德都消除了。結果,蜂巢變得一片清靜和諧,但也失去了活力和創造力,經濟和文化都衰落了。

曼德維爾通過這個寓言故事提出了一個悖論:私欲的“惡之花”結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而美德的“善之花”結出的是貧困和僞善的惡果。他認為,人類社會是以自利為驅動力的,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懷來建立一種充滿美德的繁榮社會,那隻是一種“浪漫的奇想”。”

在《抱怨的蜂巢》中曼德維爾描述了一個茁壯成長的蜜蜂社群,直到蜜蜂決定以誠實和美德生活。當他們放棄對個人利益的渴望時,蜂巢的經濟崩潰了,他們繼續在一棵空心樹上過着簡單、“有道德”的生活。

曼德維爾認為,在一個商業社會中,人們出于自私和貪婪的動機去追求個人利益,但這種行為卻能夠通過市場機制和法律制度而轉化為社會整體的繁榮和進步。(他的思想對亞當·斯密“無形的手”理論的誕生影響巨大。)

他認為美德和道德并不能帶來社會的繁榮安定,反而會削弱社會的動力和活力。他用寓言中的蜂群來比喻人類社會,說明了私欲和惡德對人類自由和文明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容不下自私的社會,誕生不了繁榮。

01 隐喻

蜜蜂王國的故事,是對人類社會的一個隐喻。利益,有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分。

曼德維爾在書中揭示出,利己是人的天性,人有私欲與惡行不見得是壞事,相反會導向善的結果,産生公共利益。他說:

無數的人們都在努力

滿足彼此之間的虛榮與欲望,

到處都充滿邪惡,

但整個社會卻變成了天堂。

亞當·斯密在對市場“無形的手”的論述雖然在修辭上和曼德維爾有所不同,但是核心思想幾乎一模一樣。

"我們期望的晚餐并非來自屠夫、釀酒師或是面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特别關注"。

他說:“每一個人隻顧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他常常被一種看不見的手引導着去促進一種并非他有意要促進的目标。”他認為,在自由放任的條件下,市場機制能夠實作社會福利最大化。

他說:“每一個人都追求自己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有資本……這樣做不僅符合他個人最大利益,也符合社會最大利益。”

當然,這裡的「惡和自利」并不是指殺人放火、巧取豪奪,曼德維爾也并不認為一切惡都是公共利益的源頭,他同樣支援「法律必須遵守,罪惡必須懲處」。從他使用的道德标準來看,他口中的「邪惡和自私」是指個人的激情、欲望和沖動,他們追求私利與享樂,愛慕虛榮、揮金如土等等。

人就像蜜蜂那樣,如果無欲無求則極容易懶惰,人的創造的才能和優點也将得不到釋放。

曼德維爾認為,“當代社會是自私自利的個人的集合體,這些個體之間必然既不受共同的公民承諾,也不受道德正直的限制,而是沖突的是,受到嫉妒、競争和剝削的脆弱紐帶的束縛”。

曼德維爾暗示,人們是僞君子,因為他們信奉關于美德和惡行的嚴格觀念,而他們在私生活中卻沒有按照這些信仰行事。

在1723年的版本中,曼德維爾增加了一篇關于慈善和慈善學校的論文。他批評慈善學校,這些學校旨在教育窮人,并在此過程中向他們灌輸美德。曼德維爾不同意教育鼓勵美德的觀點,因為他不相信邪惡的欲望隻存在于窮人身上;相反,他認為受過教育的富人更加狡猾。

《蜜蜂的寓言》發表至今受到了頗多贊譽與诘難,那些譴責主要集中在他人性本惡以及道德虛無主義的觀點上,他笃定,以完全的善與美德建構一個國富民強的社會,完全是不現實的,人性的自私自利的那一面才是社會繁榮的保障。

《蜜蜂的寓言》影響了關于勞動分工和自由市場(自由放任)的思想,功利主義哲學得到了推進。他的作品影響了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如弗朗西斯·哈奇森、大衛·休谟和亞當·斯密。

容不下自私的社會,誕生不了繁榮。

02 揭示

作為諷刺,這首詩和評論指出了那些宣揚美德觀念的人的虛僞,而他們的私人行為卻是惡習。

基督教教導說,有德的行為是無私的,自然神論的哲學認為,理性的使用是有道德的,因為它會自然地揭示神學真理。

曼德維爾尋找公共美德的行為,但找不到它們,但觀察到一些行為(惡習)在社會中帶來了有益的結果,例如繁榮的國家。

曼德維爾對人性很感興趣,他對人性的結論對18世紀的歐洲人來說是極端和可恥的。

他認為人類和動物本質上是相同的:在自然狀态下,兩者都按照自己的激情或基本欲望行事。然而,人是不同的,因為他可以學會通過别人的眼睛看自己,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從這個角度來看,曼德維爾寫下了“野蠻人”的自私本能被社會的政治組織所制服的方法。

在批評者看來,曼德維爾似乎在提倡惡習,但這不是他的本意。他說,他想“揭開狡猾的人的僞裝”,揭露指導人類行為的“隐藏的弦”。盡管如此,他被視為“放蕩的現代捍衛者”。

曼德維爾今天被普遍認為是一位嚴肅的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他關于分工的思想借鑒了威廉·佩蒂的觀點,與亞當·斯密相似。

曼德維爾說:“一旦人類受到成文律法的支配,其餘的一切都會跟上節奏。現在,财産和生命和肢體的安全可能會得到保障:這自然會傳遞和平之愛,并使其傳播開來。沒有多少人,一旦他們享受了安靜,沒有人需要害怕他的鄰居,那麼他們就不會學會分割和細分他們的勞動......

正如我之前所暗示的,人天生喜歡模仿他看到别人做的事情,這就是野蠻人都做同樣事情的原因:這阻礙了他們改善他們的狀況,盡管他們總是希望這樣做:但是,如果一個人完全緻力于弓箭的制作,而另一個人則提供食物, 三分之一建造小屋,第四個人制造服裝,第五個器皿,它們不僅對彼此有用,而且召喚和就業本身在相同的年數内将得到更大的改進,而不是如果所有人都被五個人中的每一個人混雜地遵循......”

你所說的真理并不比制表業更顯眼,它達到了更高的完美程度,如果整體始終保持一個人的工作;我深信,即使是我們擁有的鐘表,以及它們可能構成的精确和美麗,也主要是由于将這種藝術劃分為許多分支。

這首詩提出了經濟思想的許多關鍵原則,包括分工和“看不見的手”,比亞當·斯密更徹底地闡明這些概念早了七十年。

兩個世紀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引用曼德維爾的話來表明,“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将失業的罪惡歸咎于...消費傾向的不足“,這種情況也被稱為節儉悖論,這是他自己的有效需求理論的核心。

容不下自私的社會,誕生不了繁榮。

蜜蜂的争論至今還在持續,但是,300多年的人類曆史已經揭示了《蜜蜂寓言》也是人類社會的真實篇章。

對于每個人來說,追求美德固然很棒,但追求私利也沒有任何錯。與其因為追求美德而成為天神的“玩偶”,不如追求“私利”當個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