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寫詩作詞可以評定女神,那李清照必定當選。
她一生中雖然隻給後人留下了七十多首作品,但是她在詩壇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後人将她與李白、杜甫、蘇轼等大家放在一起,由此可見她的才華。
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男權至上的社會下,她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一代詩人,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也是一個奇迹。
作為女子她同樣有着男子的豪氣壯志,心懷天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信條放到現在也讓很多女性甚至男士黯然失色。
她這一生經曆了國破、家亡、結婚、離婚又再婚最後離婚,縱然人生波折,但這對于她來說又算得什麼呢?她依舊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世間萬物皆有兩面性,李清照的反面人生又是如何:濫賭、酒鬼、坐牢,所謂夫妻恩愛隻是自欺欺人。
01 文學熏陶,才華顯露
一個人成功或是失敗都與家庭環境有着很大的關系,李清照之是以才華橫溢自然是離不開家庭的影響。
李清照出生在一個充滿文學氛圍的家庭,他的父親出身進士,是蘇轼的學生,被人稱之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
李清照的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同樣熱愛文學。
李清照從小對文學耳濡目染,她對文學也有着濃厚的興趣,沒事就喜歡讀些書,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異于常人的本領,受到了蘇轼大弟子晁補之的大力贊賞。
後來,在六歲的時候随着父親來到汴京生活,繁華的景象,優雅的生活環境這些都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她創作的熱情。
慢慢地對詞産生了好感。并且很快在詞壇上嶄露頭角。
我們非常熟悉的一首在她十六歲時創作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詞一經問世,就在汴京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02 嗜酒愛賭别樣人生
為何說她是一個酒鬼,在這首詞中有這樣一句“濃睡不消殘酒”。
除了這首詞外她的一些其他詞中也經常會出現“酒”字,人們也由此推斷李清照是一個酷愛飲酒之人。
其實酒經常會出現在一些文學創作者的作品中,與其說是真的酒不如說是創作者的一種情感寄托,是一種情緒,或許其實真的沒有酒。
李白的一句“會須一飲三百杯”,試問有誰能夠喝下三百杯,喝下三百杯早已不省人事,怎麼還能繼續創作。
李清照愛酒是真,是否真的是酒鬼這個還需要曆史查證。
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但是她卻有這樣一個習慣,賭博。當然,在古時候并不這樣稱呼,宋朝時期稱之為打馬。
打馬是在北宋時期非常火爆的一種棋藝,在很多方面與我們所說的飛行棋很接近。如果說打馬能夠流傳後世那還要得益于李清照所創作的《打馬圖序》。李清照喜歡到為此創作,還會廢寝忘食。
在書中她也有所記載,隻要是一些賭博之類的遊戲,她都要嘗試一下,她非常聰明是以對于這些的遊戲的也是一點就通,很快能夠找到其中的規律。
當然,她在賭博的時候也會下注,賺取一些财銀。這其實與她後來的經曆有關系,不寬裕的生活賭博成為她貼補家用的門路。
她不但自己賺錢還在這部創作中分享了一些技巧,和經驗,由此可見說她是北宋女賭神的稱号也不是浪得虛名。
雖然說她愛酒,愛賭博但她一直都是一個好女子。
03 情愛之路坎坷,敢愛敢恨讓人羨
婚姻自古都是人們無法逃脫的一個的命題,李清照轉眼也到了适婚的年齡。人們都好奇到底誰能夠與多才多藝的李清照相配呢?
最好的愛情不就是靈魂相通嗎?李清照和趙明誠在外人眼裡就是如此。
他們相遇在元宵燈節,雖說兩人沒有見過面,但都被對方的才學有所吸引,趙明誠很早就對李清照傾慕已久。
他們兩人不但門當戶對,連興趣也是非常相投。
夫妻巧撰賀壽聯的故事家喻戶曉,上聯: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歲,下聯:古稀雙慶,複添幼學青春,衆人拍手叫絕。
婚後前兩年兩人之間的生活也算是幸福,是人們羨慕的對象。但這樣的時光是有期限的,靖康之恥之後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家道中落,開始了分居的生活,在趙明誠安定之後她前去與其相會,可她在這一過程中卻看到了趙明誠的懦弱,她心中的那個英雄竟然撇下自己離開了。
李清照這樣一個心存傲骨之人怎麼可能不傷心,她雖心灰意冷但也沒有選擇逃走,誓要與城池共存亡。而趙明誠也在後來抑郁寡歡,染病去世。
趙明誠的離開對李清照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在外人眼裡他們真摯的感情,原來是那麼不堪一擊,最終真情被錯付。
後來,李清照開啟了颠沛流離的生活。雖然居所不定,但也灑脫自由。在不久之後她遇到了一個男人,這個人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迹。
此人就是張汝舟,雖然說這個人沒有什麼才氣,也沒有太高的官職,但是在李清照最需要關心的時候他給足了關懷。
李清照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對婚姻再次産生了憧憬。
不久之後,李清照與張汝舟成婚。她哪裡想到,這個人接近自己其實是觊觎自己的财務,在婚後開始暴露本性。從一開始的不耐煩,到動手毆打她。
李清照是何等剛烈要強的女子,她發現來張汝舟的惡行之後一紙狀紙交到了官府,決定與這個人離婚。
你可能不知道在當時那個社會,女子與男子打官司是需要坐牢的,即使如此李清照也沒有退縮,好在成功離了婚。
後來在好友的幫助下,李清照隻經曆了幾天的牢獄之苦。
這樣的敢愛敢恨又有才華的李清照叫人怎能不佩服。
這就是李清照,一生跌宕起伏。雖然生活在一個身不由己的年代,但她還是活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