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秘書
中國曆史上的宦官。一般同時具有君主帝王家奴與國家官員的雙重身份;早在戰國和秦漢時期。宦官的身份性質。
就大體完成了從單純的君主帝王家奴到兼有官員身份的轉化過程。是凡能在史書上、特别是在“正史”下留下一筆的宦官。
根本不是一般意義的“奴隸”、“家奴”。而是實實在在的“官”。
憨氏編著的一本不起眼的書—《幕僚—中國命運的實際操縱者》。就頗有見地的指出:“宦官:帝制大廈中的特殊幕僚”(教育科學出版社193年5月版。第8頁)。
而早在198年7月。《中國秘書史》的作者楊劍宇。就大膽而成功地創造了“宦官秘書”一說(同濟大學出版社)。
根據實際情況。我們可以認為。憨氏所說的“特殊幕僚”和楊劍宇所說的“宦官秘書”。
有共通之處。從秘書角度來說。稱“宦官秘書”。更具有直覺性和比照性(主要是與近世的稱謂相比照)。
“宦官學問題”專家、青年學者餘華青指出:唐代所出現的宦官專權的局面。持續時間之久、預政範圍之廣、危害程度之深。
都是前所未有的。與前代相比較。唐代的宦官專權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宦官的身份地位繼續發生變化。
宦官隊伍進一步官僚化;由于得到了有關制度的保證。宦官的身份地位趨于合法化;權宦大閹接踵而起。
宦官專權的局面長期延續化”(《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3年6月版。第279頁)。
這是餘華青經過比較研究而得出的結論。是合乎曆史實際的。作為唐代的延續的五代十國。
雖然在後唐、前蜀和南漢國。宦官秘書擅權。也有過“死灰複燃”現象。但從總體上來看。
尚未出現長時間的、整體性的、全局性的狀況。宦官秘書遭權專政的勢頭。基本上受到了控制。
危害性有所減弱。與唐相比。五代十國的宦官秘書沒能興狂風作惡浪。之是以有此局面。原因很多。
比如。唐末和後梁初期。安徽場山人朱溫聯合唐昭宗和崔撤宰相給唐中葉以後日益猖撅的權宦勢力。
以摧毀性打擊;後唐莊宗朝。以天下為已任的樞密使郭崇韬“素惡宦官”。
使“宦官、伶人用事。特為不便”;由于割據政權林立、政權更疊頻繁。宦官勢力尚未來得及擴張。
等等。歐陽修曾着重探讨了第3個原因。在重修五代史論及後唐宦官時。歐陽修就指出:當時君主“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續。世數短而年不永。
故宦者莫暇施為”(《新五代史·宦者傳後論》。卷三八)。第一。宦官制度艱難延續1.來源情況。五代十國前期的宦官。
多為唐代宦官的殘渣餘孽和“悉誅宦官”的幸存者。他們是五代十國宦官秘書隊伍的最初來源。
其中有兩個情況:一是朱溫與唐昭宗、宰相崔溉聲言“悉誅宦官”。實際并未斬盡殺絕。
他們雖“誅”了“第五可範等七百餘人”。但在唐朝内廷中。仍保留少量“供奉雜役”的宦官。
類似今天機關機關裡的勤雜人員。二是當時不在京城、充任“監軍使”的進階宦官。
多在節度鎮将的掩護下躲過一劫。《資治通鑒》注意了這種現象。指出:“時宦官盡死。惟河東監軍張承業、幽州監軍張居翰、清海監軍程匡柔、四川監軍魚全侄及緻仕嚴遵美。
為李克用、劉仁恭、楊行密、王建所匿得全。斬他囚以應诏”(《唐紀八十》)。除“監軍使”外。
還有少量幸存的宦官。李克用等節度鎮将之是以保護宦官。是同他們偕用帝制、企圖稱王稱帝的野心異志分不開的。
五代時。節度使任用宦官秘書。成為時尚。二者間構成了一種新的主公與輔佐者—類似今之上司者與秘書的關系。
例如。成德軍節度使王熔與宦官石希蒙、鎮海節度使錢謬與宦官周延浩之間的關系。
就是這樣。除次之外。宦官養子制度複活。成為五代後期補充宦官隊伍“兵員”的主要形式。
- 宦官機構及宦官任職情況。五代十國的宦官機構及宦官任職制度。基本沿襲唐代。
隻是有所變化。宦官機構:總的仍如唐代。叫内侍省。主要職官是:内侍監、内待、内常侍、内給事、内渴者、内府局令垂等。
此外。尚有内諸司使變化較大。後梁在唐末“惟留宣徽等九使”的基礎上。又恢複或新增了20個左右。
使包括崇政院(即唐代的“樞密院”)、宜徽院使、飛龍使、莊宅使、弓箭庫使在内的諸司使。
達30個左右((五代會要》卷二四)。但是。後梁的諸司使與唐代不同。基本上由士人充任。
後唐莊宗“複用宦者。浸幹政事”(《資治通鑒·後唐紀二)。也隻是讓諸司使中宦官與士人。
而且以士人擔任為主;後梁、後晉、後漢、後周諸國。均不用宦官為“樞密使”。
十國中。前蜀的“樞密使”。先襲先唐制。專用士人。此後亦讓宦官當過。宦官任職:後唐莊宗時。增設“内勾使”之職。
“以左監門衛将軍、判内侍省李紹宏(即馬紹宏)兼内勾。凡天下錢谷簿書。悉委裁遣”(《舊五代史·職官志》。卷一四九)。
南漢國後期。專為宦官設定“内三師”、“内三公”之職(梁延楠:《南漢書·後主紀》)。
大宦官龔澄樞、李托。曾官拜“内太師”。—它擴大了宦官的職權範圍。提高了宦官的級别。前蜀宦官王承休。
竟被後主王衍任命當“秦州節度使”。并被封為“魯國公”。《資治通鑒·後唐紀二》議論道:唐末。“宦官雖盛。未嘗有建節者”。
王承休的被任命。開創了五十代十國時期宦官直接出任節度使的特例。
- 幹預政權情況。在整個五代十國期間。不算嚴重。在後唐、前蜀、南漢3國。
宦官幹預政權情況卻相當嚴重。是唐末情況的再現。以前蜀為例。王建在位時。
宦官唐文雇與寵妃徐氏相勾結。幹預敗壞朝政。又慫恿王建立愛妃之幼子為太子;唐文雇“久典禁軍。參預機密”。
為了獨掌大權。極力排擠其他大臣。進而激化了朝臣與宦官之間沖突。他反被誅殺。王衍上台後。
一任宦官鼓搗。宦官宋光嗣、王廷紹、歐陽晃、李周格、宋承蘊等人都受到重用。
他們“皆幹預政事。驕縱貪暴。大為蜀患”。君臣上下專以“奢淫相尚”。
“蜀由是逐衰”(《資治通鑒·後梁紀五))。前蜀的敗亡。與宦官專權用事。
有直接關系。南漢國的情況。比前蜀有過之而無不及。餘華青認為:“在中國宦官制度發展史上。
南漢堪稱為一個獨特的宦官王國。南漢政權的宦官制度。不僅有别于同一時期的其他割據政權。
而且在前朝後世的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極為罕見的”(《中國宦官制度史》。第302頁)。
南漢國末期。在10萬的總人口中。“宦官近二萬人”(《資治通鑒》語)。
餘華青說:“就宦官的絕對數量而言。南漢大約隻遜于明代。就宦官在社會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而言。
南漢則開創了前朝後代所絕無僅有的特例。堪稱中國曆史之最”。
南漢國四主都寵信宦官。使國内竟然出現了“施宮閹割”的專門行業和“專業戶”—“閹工”。
據《宋史·南漢世家》記載。北宋将領潘美率軍攻國都番禺(今廣州)後。曾“斬閹工五百餘人”。
可見。當年南漢國的“閹業”是何等興旺。在宦官任職方面。南漢國也為宦官幹預政權大開友善之門。
一是讓宦官就任“太師。職。“太師”一職高于所有大臣。品級列“正一品”。除北魏時有過。
尚無先例。二是宦官所任之“使”名大量增加。“諸使名多至二百”(《南漢書·後主紀》)。
三是宦官直接擔任軍職現象普遍。宦官不僅可以依舊例出任“監軍”、“内中尉””、“觀軍容使”等類職務。
而且還有不少人竟然當上方面軍主帥。如權宦吳懷恩、邵廷、潘崇徹、郭崇嶽都當過方面“招讨使”類的重要軍職。
後主劉銀當朝。真正指揮一切、号令天下的是權閹龔澄樞、陳延壽等人。他被押到開封後。
對宋太祖直言:“臣十六歲膺僞位。(龔)澄樞等皆先臣舊人。每事臣不得專。
在國時臣是臣下。澄樞是國主”(《宋史·南漢世家》)。餘華青認為:“這番話雖有推誘罪責之嫌。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南漢末年君為臣下、宦官反為國主的政治現實”(《中國宦官制度史》。第3以頁)第二。
宦官秘書之大勢1.從不同朝代來看說五代十國時期宦官秘書之大勢或特點是“大落大起”。
是精當的。基本态勢是:後梁受扼制。後唐又崛起。唐代末年。造成政局混亂的一個原因是權閹大宦。
不守本份。興風作浪。宦官秘書專政。已堕落成為一股惡勢力。在朱溫的具體運作下。
唐昭宗和宰相崔撤“悉誅宦官”。确實給這股惡勢力以沉重打擊。待朱溫成為後梁開國皇帝後。
在對“一鍋端”的“悉誅”政策進行檢討的同時。仍保持必要的警惕:“此屬(指宦官)吾知其無罪。
但今革弊之初。不欲置之禁掖”(《資治通鑒·後梁紀二》)。後梁二代三主。繼續奉行唐末扼制宦官政策。
始終未曾出現宦官幹政專權局面。後唐莊宗卻反朱梁朝政策而行之。使已被扼制的宦官勢力。
又獲得了一次複活擡頭耀武揚威的機會。早在後唐政權正式建立之前。李克用父子即已開始使用宦官。
他們從重用監軍使張承業及大宦張居翰中“嘗”到了“甜頭”。同光二年(924年)二月。
莊宗诏告天下。招攬回收散落在民間的故唐宦官數百人。連同宮中現有的。達千人之衆。莊宗“供給優贍”。
委以事務。視作心腹。故唐弊病。一朝恢複。莊宗對權宦言聽計從。誅殺持有“丹書鐵券”的頭号功臣兼忠臣郭崇韬。
就是莊宗和劉皇後聽信心腹宦官向延嗣讒言。而作出的荒唐決定;再由另一奸宦馬彥矽設計殺郭崇韬及其二子。
終于引發兵變而讓莊宗死于亂箭之中。2.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因為皇帝對宦官秘書的态度不同。
其境遇有天壤之别。其起落沉浮。變化明顯如前所述。後唐莊宗在打天下時。
得到宦官張承業和張居翰等人的全力輔佐。他便推而廣之地認為宦官秘書均為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