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7月8日,曆時三天的世界人工智能WAIC大會在上海閉幕。此次大會展覽面積超過5萬平米,共計舉辦133論壇,大會共對接210家上下遊企業,達成110億意向采購金額,推動32了個重大産業項目簽約,項目投資總額288億。
值得關注的是,AI大模型成為了此次大會的絕對焦點。據不完全統計,共有超過30餘個大模型平台對外釋出和亮相,六成線下展台展示了生成式AI技術的相關介紹和應用,八成參會人員讨論的内容圍繞大模型展開。
從生成式AI技術研發、大模型平台亮相到場景應用布局,許多關注者的疑問也由此而生:大模型應用是否已經進入成熟落地期?
30餘個大模型對外亮相
在此次展會上,阿裡雲、商湯、騰訊、京東等企業均借助此次WAIC的平台,對外釋出了各自大模型的進展。
其中,阿裡雲宣布AI繪畫創作大模型通義萬相開啟定向邀測。據了解,通義萬相基于阿裡研發的組合式生成模型Composer,其可通過對配色、布局、風格等圖像設計元素進行拆解群組合,提供高度可控性和極大自由度的圖像生成效果,僅需一個模型即可支援多類圖像生成類任務能力,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AI頂會ICML 2023上發表。
同時,阿裡雲對外推出大模型助手魔搭GPT,可一鍵調用所有大模型。目前,魔搭GPT現已能夠調用魔搭社群十多個核心AI模型的API,未來随着更多模型API的加入,魔搭GPT的能力也将不斷增強。
騰訊雲則對外公布了技術底座、創新場景、AI for Science三大領域更新,也是繼6月行業大模型技術解決方案後的再次更新。其中,最新更新的騰訊雲自研星脈高性能計算網絡,能提升40%的GPU使用率,節省30%~60%的模型訓練成本,為AI大模型帶來10倍通信性能提升。
商湯對外科技推出“商湯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的多方位全面更新。作為千億級參數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商湯商量SenseChat 2.0版本突破了大語言模型輸入長度的限制,并推出不同參數量級的模型版本。商湯的自研生成式大模型商湯秒畫SenseMirage 3.0的模型參數從今年4月首次釋出以來的10億提升至70億量級,能夠實作專業攝影級的圖檔細節刻畫。
除網際網路科技領域的頭部企業外,第四範式、雲知聲等AI創業企業也競相對外展示了在大模型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同時,學術界也已經開始展開大模型的研究。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知識工程實驗室的千億參數中英文對話模型ChatGLM-130B、複旦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的MOSS都吸引了參會者的目光。
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DragGAN第一作者、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潘新鋼在論壇上提到,AI正在成為更廣闊創造性應用的基礎。
大模型落地應用進入加速期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在大會期間表示:“大模型的突破掀起了人工智能的新一輪技術革命,随之而來的是産業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全新的應用場景和應用模式正迅速湧現。”
這一觀點在論壇和展台上也得到了驗證。
螞蟻集團聯合清華大學釋出AI安全檢測平台“蟻鑒2.0”。蟻鑒2.0可實作用生成式AI能力檢測生成式AI模型,可識别資料安全、内容安全、科技倫理三大類的數百種風險,覆寫表格、文本、圖像等多種資料和任務類型。
衆安保險在大會論壇上釋出了保險行業首份AIGC應用圖譜,并帶來衆安AIGC中台靈犀及首批保險垂直場景AIGC應用工具——易創内容營運平台和集智經營分析平台。相比于傳統的“AI+保險”應用,圖譜從産品設計與創新、營銷與展業、核保理賠、客戶服務、智慧辦公和研發管理6大次元出發,對AIGC在19個大類、78個小類業務場景中的賦能價值和未來應用潛力進行可行性研究,覆寫财險、壽險等業務,涉及代理人、自營等營銷管道,為保險業數智化轉型帶來借鑒和參考。
在網易展台,網易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産品首次亮相,集中展示了在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層、引擎層、平台層、模型層、應用層的技術成果,包括由網易伏羲和中建八局聯合研發的無人裝載機器人,網易伏羲自研的中文模型丹青。其中,網易有道自研的國内首個教育大模型“子曰”最新應用成果——虛拟人口語教練也首次亮相。網易從業人員對外透露,包括虛拟人口語教練在内的“子曰”大模型系列應用成果将于7月底詳細對外進行披露。
在行業應用上,不同企業有着相似的觀點:大模型的推出必然要走入行業應用。阿裡雲智能集團CTO周靖人表示,此次通義萬相的釋出是阿裡雲大模型全面掌握多模态能力的關鍵一步,該能力将逐漸向行業客戶開放。他認為:“多模态是大模型演進的必然路徑,我們希望用不同模态的能力服務千行百業,幫助企業全面擁抱智能化時代。”
商湯科技則希望通過‘大模型+大裝置’持續推動AI基礎設施能力的躍進提升,不僅打造通用能力更加強大的基礎模型,也進一步高效融合不同垂直領域的專業知識,建構更懂行業、更具專長的專業大模型。
在大模型的基礎上,如何服務垂直行業發展,騰訊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騰訊集團進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EO湯道生在大會上表示,基于行業大模型,建構自己的專屬模型,也許是企業更優的選項。目前,騰訊自身的企業級應用已接入行業大模型能力。
真正的應用還有多遠?
來自畢馬威的最新資料顯示,随着中國大力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化建設,中國算力關聯産業規模可達24萬億元。
大模型在行業的應用有望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而難題還是在于如何讓大模型真正的實作應用落地。AI初創大模型企業Moonshot AI創始人、清華大學助理教授楊植麟談到了他的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理念。他說,現在還有很多大模型方面的問題沒得到解決,思考它們的時候,更重要的不是基于單點思考,而需要更系統的抽象這些問題的底層共性,回到更本質的層面去解決。
對此,衆安保險首席技術官蔣紀勻表示,随着更多垂直行業大模型和自研大模型的落地,AIGC會展現出融合遷移的潛力,通過場景和資料的結合,實作個性化定制、風險控制等優勢,帶來更高效、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服務。
螞蟻集團方面認為,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不僅對資料、算法、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安全、隐私、倫理提出更多挑戰。在確定資料安全和隐私保護、健全人工智能倫理與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讓AI技術真正地釋放應用價值。
騰訊雲副總裁、騰訊雲智能負責人、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認為,AI大模型技術發展和産業探索,離不開産業鍊協同和生态共建。
騰訊雲副總裁、騰訊雲智能負責人、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
而根據畢馬威方面展開的研究,中國制造業領域的發展值得期待。畢馬威中國數字化賦能主管合夥人張慶傑表示:“中國制造業具有産業體系完善、産業鍊條長、産業叢集多等特點,使得制造業數字化場景十分豐富,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有望充分實作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伴随着系統性的産業變革發生,‘5G+工業網際網路’‘百萬企業上雲’‘兩化融合’等将帶動智能制造場景全面拓展,制造業正在成為‘普慧’算力最大的潛在市場。”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