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安,家庭安;家庭安,社會安。養老詐騙,是影響社會穩定、破壞公共秩序的涉衆型犯罪。一段時間來,在巨大的養老需求面前,有些不法分子打着 “服務老人”“關愛老人” 旗号,招搖撞騙 ;一些老年人則不明事理,感動于騙子的“熱情體貼”,沉浸于“養生保健”“以房養老”“投資養老”的美夢,結果辛辛苦苦積攢多年的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養老錢”無端被騙,成為紙上畫餅。
揭秘幾種養老騙術
騙術一:養生保健騙局
有的在廣場、小區等老人聚集地組織老年人“體驗”某類保健産品,同時給老年人灌輸所謂的“養生理念”,誘導老年人購買價格虛高、功能誇大的保健産品;有的通過推銷電話,或網絡吹噓,忽悠老年人購買價格虛高、功能誇大的保健産品;有的安排老年人“免費旅遊”,老年人則全程被冒牌“專家”忽悠,最後買回幾萬、十幾萬保健品……
大量案例顯示,受生理、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影響,老年人保健養生心理最容易成為騙子的行騙目标。落入陷阱的三個關鍵點:一是受“免費體驗”“免費旅遊”誘惑;二是被詐騙分子噓寒問暖的“感情牌”打動;三是被冒牌專家“洗腦”,輕信了保健品被誇大的功效。
騙術二:養老服務騙局
對于這種類型詐騙,首先,騙子會在廣場、小區等老人聚集地給老人灌輸投資概念;然後,通過組織旅遊、講座、贈送小禮品等方式拉近與老人之間的關系,以博取老人的信任;最後,就會告訴他們有個“養老服務”的項目,投資一定金額,不僅可以享受利息,還能享受醫療保健、照顧陪護等養老服務。
對于老年人而言,這種方式表面看起來解決了投資理财和養老服務需求的問題。但實際上所謂的“養老服務”實際上是虛無缥缈的,騙子完美利用老年人喜歡“占小便宜”的心理,在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後,卷款跑路,空手套白狼。
騙術三:以房養老騙局
這類詐騙通常騙子會以“房本無用”等類似話語為借口,誘導老年人将房産抵押給公司,每月可以獲得高額回報的同時,也不耽誤老人的居住。
事實上,騙子會将老年人的房産直接以高息抵押給職業放貸人,并将房屋處置權交出。最後當入局的老人變少時,騙子就會卷錢跑路,留下老人面對放貸人的債務催收,甚至被逼賣房還債。
騙術四:養老銀行騙局
這類騙局騙子在行騙時,會對租用的辦公場地精心包裝,一般會在公司門頭招牌上打出“**養老銀行有限公司”等等類似名稱,打着“養老銀行”的旗号吸引老年人前來存款。
實際上,根據大陸《商業銀行法》第十一條規定,設立商業銀行,應當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審查準許。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準許,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衆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任何機關不得在名稱中使用“銀行”字樣。
騙術五:非法集資陷阱
通常以投資“養老項目”名義吸收資金,打着投資、加盟、入股養生養老基地、老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等項目名義,承諾高額回報非法吸收公衆資金;或以返本銷售、售後返租、約定回購等方式銷售養老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養老山莊;或以入住老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後給予優惠打折、不入住給予高于銀行利息分紅的方式非法吸收公衆資金。
此類陷阱存在高額利息無法兌現,資金安全無法保障等巨大風險。機構或企業承諾的高額利息主要來源于老年人繳納的費用,屬于拆東牆補西牆。多數企業不存在與其承諾回報相比對的正當服務實體和收益,資金運轉難以持續維系,高額利息僅為欺詐噱頭,一旦資金鍊斷裂,高額利息無法兌付,本金也難以追回;機構或企業超出可持續盈利水準承諾還本付息,以高額利息為誘餌騙取老年人錢财。另外,大量來自社會公衆的資金難以得到有效監管,由發起機構控制,存在轉移資金、卷款跑路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