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矽智能赴港IPO背後:兩年累虧超3.5億美元,研發支出超過營收的3.35倍

作者:華夏時報
英矽智能赴港IPO背後:兩年累虧超3.5億美元,研發支出超過營收的3.35倍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報道

英矽智能會成為AIDD賽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嗎?

近日,AI制藥(AIDD)賽道企業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英矽智能”)向港交所送出招股書,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為其保薦人。業内人士稱,若此次IPO程序順利,英矽智能将成為國内AI制藥第一股。

記者了解到,2014年,英矽智能誕生于美國的一間實驗室,直到2019年才在國内分别成立香港公司和上海公司。根據招股書披露,2021年至2022年,公司雖然營收增長539.6%,但虧損擴大超71%,兩年累積虧損達3.53億美元。而報告期内,英矽智能的累積研發支出是其累積營收的3.35倍。為此,記者聯系英矽智能方面,試圖了解未來公司的商業化進展及扭虧相關部署。英矽智能方面回複稱,“目前階段不便讨論相關話題”。

事實上,英矽智能目前暫無商業化藥品營收,其收入主要來自醫藥研發的服務。而縱觀整個AI制藥賽道,也并沒有一款AI研發的藥物上市。AI制藥賽道,究竟是未來制藥産業的新風口,還是技術僞裝下的泡沫?對此,一位不具名的同業公司創始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藥物研發通常需要10年以上時間。是以,對于AI技術研發新藥大衆需要給予更多耐心。”

而在漫長的等待中,上市或成為AI制藥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此前2021年底,坊間傳聞英矽智能申請赴美國上市。對此,中締資本合夥人劉瑤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于高科技醫療企業,業内有早期靠融資、發展靠上市的說法。這源于其依賴研發的特性,注定對資金需求極高。但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企業盈利不好,二級市場難以升溫。”

兩年累虧超3.5億美元

招股書顯示,英矽智能是一家AI生物科技公司,主要為醫藥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人工智能軟體。在管線開發程序中提供端到端的高效解決方案,利用專有Pharma.AI平台,橫跨生物、化學及臨床開發領域,加速新藥的發現與開發過程。

2014年,Dr.Alex Zhavoronkov在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新興技術中心創立英矽智能。直到2019年,其在香港設立總部,同時于上海注冊公司。Alex Zhavoronkov為法定代表人,任峰作為執行董事及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據悉,任峰曾任美迪西(688202.SH)進階副總裁,葛蘭克素史克董事、神經退化DPU化學負責人。

業績方面,招股書披露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财務資料。報告期内,英矽智能收入分别為471.3萬美元、3014.7萬美元,增幅達539.6%,兩年累積營收3486萬美元;同期毛利率分別為100%及63.4%。

然而在業績增長背後,其虧損額度也在持續擴大。年内虧損分别為1.31億美元、2.22億美元,兩年累積虧損達3.53億美元,虧損擴大超71%。對此,英矽智能表示,“虧損主要是由于研發活動産生的開支及與營運相關的開支所緻。預計随着繼續投資内部藥物研發計劃及綜合技術平台,營運開支在可預見的未來将大幅增加,預期未來幾年将繼續出現淨虧損以及負經營現金流量。”

但事實上,英矽智能不僅累積研發支出是其累積營收的3.35倍。據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内,英矽智能研發開支分别為3848.9萬美元、7817.5萬美元,累積達11666.4萬美元;同期行政開支分别為1368萬美元、1544.2萬美元,累積達2912.2萬美元。

行政開支占比超營收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其行政總開支也超過了營收的一半。據悉,同類AI制藥公司尚無公開資料,對比新經濟思維研究所研報資料,近20年時間,18家大型美國制藥公司銷售、一般和行政支出(占收入的份額)從35%下降到27%。

記者了解到,英矽智能計入的行政開支包括勞工成本、股份薪酬開支、專業及咨詢費用及其他。具體來看,上述科目分别占比為2021年度的35.4%、27%、26.1%、11.5%;2022年度的36.5%、18.1%、33.9%、11.5%。

對上述行政支出,英矽智能表示,報告期内共有318名雇員及顧問,包括合共261名雇員及顧問。雇員及顧問遍布全球各地,且進階管理曾大多在中國境外。其中8名位于香港總部、138名位于上海、20名位于台北、18名位于蘇州。

而知名财稅審計專家、江蘇四維咨詢集團首席咨詢師劉志耕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如果企業行政支出占比較高,意味着企業發生的費用金額比營業收入金額大。這種情況通常有兩種解釋,一是屬于前期資金費用投入大,為以後收入大幅增加打下基礎;二是費用支出大于收入,企業效益不佳出現虧損。”

單靠藥物研發服務盈利

記者注意到,報告期内,英矽智能來自藥物研發服務的收入占比分别為78.2%、95%,來自軟體解決方案服務的收入占比分别為21.8%、5%。其中,藥物研發服務來自研發合作,包括來自預付款項及其他基于成功開發裡程碑的款項;軟體解決方案服務的收入來自與其專有的生成式AI平台(即Biology42、Chemisty42及Medicine42)的授權部分相關的訂閱費。

這意味着英矽智能的主營業務是圍繞在賣平台賣服務上,藥物研發的業務卻“隻聞其聲,不見其人”。與此同時,業内不斷有質疑聲音湧出。AI至今仍未成為制藥領域的颠覆者,隻能是作為“輔助”選手登場。

“生命健康領域的技術大都需要較長周期的開發和驗證。尤其制藥更是個漫長的過程,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從長期來看,我們非常期待第一、二批AI參與研發的藥物獲批上市。對于AI技術在藥物研發應用中取得階段性成果,以及終點驗證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上述同業創始人稱。

而就英矽智能産品管線分析,招股書披露其核心産品是小分子候選藥物ISM001-055(也稱INS018_055)。據悉,該藥主要通過抑制劑TNIK治療纖維化相關适應症,TNIK是通過其Pharma.AI平台識别的新型抗纖維化靶點。其中,ISM001-055用于特發性肺纖維化(IPF)進展最快。

6月27日,ISM001-055獲FDA準許開展II期臨床試驗,并完成首批患者給藥。這也是目前在公開資料中AI制藥領域研發進度最快的産品之一。ISM001-055從最初立項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的提名,包括早期靶點确認、臨床前苗頭化合物篩選、先導化合物進一步優化等過程,僅用了不到18個月的時間。

但對英矽智能而言,ISM001-055成功上市後面臨的挑戰也并不少。如勃林格殷格翰的BI 101555已處于臨床III期,還有Norfolk and Norwich University Hospitals的Lansoprazole也處于臨床III期。在國内,東陽光的HEC585與衆生睿創的ZSP1603也均處于臨床I/II期。

據悉,英矽智能此次IPO募資的資金将部分用于除ISM001-055外的其他候選管線藥物的臨床研發。招股書披露,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共建立31個内部管線,涵蓋29個藥物靶點。雖然英矽智能不可能有能力自己将這31條内部管線全部推進,但其在招股書中表示,未來在研産品一般在12個月進入IND,明顯快于傳統方法研發藥物的行業平均水準4.5年。

此外,招股書中風險提示稱,公司未來增長将取決于候選藥品的商業化的成功與否,這也會對公司業務産生重大影響。但新藥研發、臨床實驗及商業化過程中的多重不确定性都是公司經營面臨的潛在風險。

編輯:顔源 主編:陳岩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