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新探索社群康複服務模式,普陀這裡為抑郁症患者撥開“陰霾”

創新探索社群康複服務模式,普陀這裡為抑郁症患者撥開“陰霾”

抑郁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任何人,不管什麼性格,都有可能患抑郁症。而且抑郁症并不像傷筋動骨一樣可以自愈,需要我們正确認識,做好預防,及時幹預,遵循科學專業的治療方式。

民政部等相關部門曾明确提出,到2025年在社群康複的縣(市、區),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群康複服務,基本建立家庭為基礎、機構為支撐、“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社群康複服務體系。

普陀區民政局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效滿足社群康複服務需求,創新探索社群康複服務模式,聯合服務機構樂鄰青年挖掘更新、聚合賦能,建立“‘泉’心啟航”社群康複服務品牌,打造普陀區首個社群康複服務工作試點區,為患者提供社群康複訓練、心理疏導、事前預防等服務,為康複者家屬提供壓力疏導,創造出更加寬容和接納的社會氛圍,建立健全社群康複服務網絡,多措并舉幫助促進患者康複。

排摸調查

貼近患者及家庭需求

石泉路街道以患者及其家屬在康複方面的需求為導向,通過深入開展摸底調研并對症,為後續服務的精準對接奠定基礎。

從業人員先後走訪調研了轄區内的28個居委會、覆寫50多個小區,細緻地對轄區内患者的病情及需求進行記錄跟蹤,收集了患者家庭情況、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的資料資訊,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分級,并建立“一人一檔”,力求為每位服務對象“量體裁衣”。

創新探索社群康複服務模式,普陀這裡為抑郁症患者撥開“陰霾”
創新探索社群康複服務模式,普陀這裡為抑郁症患者撥開“陰霾”

多方介入

建構“3+N”服務模式

患有抑郁症,服用藥物是開始治療的第一站,後續持續幹預輔導更重要。為建構更好的社群康複管理模式,石泉路街道采用“化整為零”的方式,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認知行為治療模式”介入患者個案。

探索建立起“家庭、社群、社會組織”三位一體的服務架構體系,并組建了一支由專業社工、心理咨詢師、健康管理師、派出所民警、社群從業人員、老書記、志願者、服務對象家屬等多人組成的多功能康複團隊。通過社會倡導和家屬支援,緩解家屬的照顧壓力,幫助患者直面疾病,了解自己,善待自己,積極接受治療,逐漸培養或重建健康的人格。

分級診療

情緒疏導持續跟進

在介入治療階段,專業團隊分批、分階、分段的為服務對象開展每人每月1次的幹預輔導。包括服藥訓練、疾病複發先兆識别、軀體管理訓練、生活技能訓練、社交技能訓練、職業康複訓練“六項康複”,并為每位服務對象建立起完善的長期輔導項目和輔導監管記錄。

在幹預輔導之餘,從業人員做到定期回訪、動态跟進服務。通過電話尋訪了解了服務對象近期身體狀況,通過上門走訪,與家庭、與患者面談,精準梳理患者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和需求,及時精準施策,促進患者勇敢地敞開心扉,重塑信心。

活動賦能

浸潤心靈釋放“負能”

依托社群,不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内容豐富的主題活動和愛心義賣、垃圾分類、節日美食等個性化活動,帶領患者走入五彩缤紛的世界。在寓教于樂的興趣活動中感受到關愛和溫暖,在與專業人員的溝通中和同伴的陪伴下療愈心靈創傷,釋放生活壓力和負面情緒,喚醒生命的能量,提高生命的頻率,重建生活的秀美。

經過一年多的康複幹預,轄區内不少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跟進回訪中,有些服務對象從最初的“什麼都不會”到如今“基礎生活自理”,改變,看得見!也有些幾位患者已經能跟着家人外出買菜、練健身操,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強化宣傳

為他們撥開身邊“陰霾”

很多人以為,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才是抑郁症,才是需要看的疾病;也有一些人把抑郁症當“富貴病”,給患者貼上“抗壓能力差”“多愁善感”“太空虛”等各類标簽。隻有幫助人們走出誤區,以科學的眼光來正确看待抑郁症,抑郁症患者才能被廣泛接受。

石泉路街道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知識的科普融入日常,加大宣傳力度,以廣而告之的宣教方式,提高大家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消除社會大衆對抑郁症的刻闆印象和負面标簽,營造了“了解、接納、關愛”的社會氛圍。

下一步,普陀區民政局将繼續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發揚“人靠譜(普)、事辦妥(陀)”的精神,廣泛連結社會資源,彙聚服務合力,以點帶面、連線成片,全面推動成果轉化,不斷推進照料有能、社會有愛的社群康複治療,讓抑郁等精神患者走向新生,用“心”繪就“人人健康、家家幸福”的健康普陀新畫卷。

資料:普陀區民政局

編輯:陳雯婷

創新探索社群康複服務模式,普陀這裡為抑郁症患者撥開“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