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甯夏頻道供圖)
1. 今日,小暑!
2. 2023年7月7日16時31分,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我們迎來小暑節氣。
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4.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陸遊被熱到直呼: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同為南宋詩人的戴複古,則形容更甚: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
5. “節到小暑進伏天”,大陸古代曆法對“三伏天”的推算沿用至今,夏至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故小暑過後便就要“入伏”了。
6. 烈日沐浴下盛開的荷花,是這個時節當之無愧的“花神”,出淤泥而不染,千百年來被視為清雅高潔的象征。
7. 炎炎夏日,人們因暑熱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謂之“苦夏”。
8. 小暑有三寶:黃鳝、蓮藕、綠豆芽。
9. 江蘇徐州人喜愛“吃伏羊”,大塊朵頤間揮汗如雨,“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10. 小暑時節,雨熱同期助萬物快速生長:玉米拔節、花生下針、大豆結莢。
11. “出梅”是小暑重要的氣候特征,江淮流域綿延月餘的梅雨季終于要結束了。
12. 但也不要高興得太早,畢竟“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如果小暑前後多雷暴,那麼可能預示着梅雨季節将再次光顧,俗稱“倒黃梅”。
13. 民間小暑有“食新”的習俗,人們将收獲的稻谷碾成新米,煮好飯祭祀谷神和祖先,衆人再品嘗,祈求風調雨順,日子越過越好。
14. 由于小暑氣溫高、日照強,人們還會在這天“曬伏”,把箱櫃裡的衣服、書畫晾于戶外,以除潮防蛀。
現藏于鎮江博物館,清代釋明儉所繪的《曝書圖》,真實還原了曬書這一景象。
15. 今年小暑這天的4時7分,地球到達軌道遠日點,這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遠的時刻,“年度最小太陽”現身。
16. 金星則會在今年這天,以長庚星姿态迎來今年最亮時刻,在西邊夜空大放光彩。
17. 小暑有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鸷。
18. “下咽頓消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最常見的消暑法子,當是嘬瓜瓤、飲冰涼,魏文帝曹丕就曾“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19. 富庶的唐朝人會用鑿碎的冰塊鋪底,将加熱後的“酥”在其上滴淋出山巒造型,在冰窖冷凍定型後再加花朵彩繪,這就制成了屬于他們的“冰淇淋”——“酥山”。
20. 除了冰淇淋,古代版“空調”——“自雨亭”也閃亮登場,這種水冷建築運用水車的技術,将活水引到屋頂流下,利用水流帶走熱量,讓人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
21. “心靜自然涼”最被文人雅士推崇,唐代詩人白居易道出消暑真谛:“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22.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過後,空氣濕度大,人久坐在木質的椅子或床上容易得濕氣,建議多走動走動。
23.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正值暑假,何不約三五知己,循“遊伏”之俗,聽燕語呢喃,觀荷風蕩漾。
24. 寶藏青年願你:能尋一心清淨,覓一方清涼!
來源:新華網
排版:豐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