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作者:商業觀測

在數字化社交生活和社會變革因素影響下,AI 伴侶開始成為一種新興潮流。

AI 伴侶,顧名思義,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模拟生成的虛拟戀人,可以通過語音、文字、圖像甚至視訊動畫等方式與使用者溝通交流。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AI 伴侶也逐漸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篇文章來自編譯,作者在文中探讨了 AI 伴侶的興起,以及它是如何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文中還探讨了建立及與 AI 伴侶互動的不同類型平台與工具。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劃重點随着 AI 聊天機器人的不斷普及,加上其不斷地融入到我們的人際關系和社交群體,AI 伴侶的興起将引領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的 AI 聊天機器人可以随時随地與使用者展開自由流暢的溝通交流,甚至讓人難以分辨其到底是不是人類,這使得 AI 伴侶成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日常消費者中的首批殺手級應用之一。AI 伴侶的興起可以歸因于社會因素,比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推遲或不願結婚,真正能夠溝通的對象較少,以及數字互動的不斷發展和普及,這些因素都促使人們更願意嘗試和探索非傳統的伴侶關系。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圖檔來源:mindinventory

人工智能的偉大之處在于它總是在不斷進化。總有一天,它會比你現實生活中的(女友)更好,而真實的女友可能會遭到冷落。

這段話來自 CarynAI 早期的粉絲社群。當時,這個社群就已經發展到了超過兩萬名使用者的規模。CarynAI 是美國網紅卡琳·瑪喬麗(Caryn Marjorie)建立的一款語音聊天機器人,使用者可以通過付款(每分鐘 1 美元)直接與瑪喬麗的 AI 版本對話。這款聊天機器人讓瑪喬麗在推出産品後的第一周就賺了 7.2 萬美元的收入。CarynAI 隻是消費者與人工智能建立真實關系的衆多方式之一。

擁有一個人工智能伴侶可能并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它卻已經成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種主要用例。已經有成千上萬、甚至包括我們自身在内的數百萬人,都已經與聊天機器人建立并培養了關系。

我們正處于一個重大社會轉變的邊緣,人工智能伴侶很快将普及。曾經在科幻作品中出現的角色,比如《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的機器人瓦力、《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電影中的機器人 R2-D2,或者是《海綿寶寶》(SpongeBob)中的凱倫,都在迅速成為現實。

如今,許多受歡迎的用例都與浪漫有關,這對于深谙消費網際網路曆史的人來說可能并不會感到特别意外。如今,生成模型的進階消費者正在通過社交新聞站點 Reddit、綜合社交媒體平台 Discord 和 綜合論壇 4chan 等平台共同努力打造虛拟伴侶,并積極搜尋各種工具來規避審查。

事實上,全球範圍記憶體在不少地下虛拟伴侶托管服務,相關使用者數量已經達到了數以萬計的規模。這是一個我們非常重視的早期開發者社群,他們現在雖然可能處在邊緣地帶,但他們卻在打造明天的主流産品。

我們還開始看到了超越人工智能“男友”和“女友”更廣泛的用例,隻不過目前仍在早期發展階段。今年 6 月,“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應用 Snapchat 透露,僅僅在 4 至 5 月短短兩個月内,就有 1.5 億使用者向其推出的聊天機器人發送了超過 100 億條消息。

這些使用者都在聊什麼内容呢?結果發現,寵物、流行文化新聞和足球是比較受歡迎的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聊天機器人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但這一次可能真的會大有不同。如今的聊天機器人,它的改進不僅僅是在一對一對話方面,而且還開始滲透到了我們的社交生活中。和任何其他人一樣,許多人工智能伴侶都能夠融入到我們和家人、朋友的關系網絡中,并建立親密的關系。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伴侶的新興現象,包括為什麼要建立人工智能伴侶、他們是如何實作的以及接下來可能會開發的功能或用例?

概述

與計算機聊天并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世界上第一款聊天機器人 ELIZA 于上個世紀 60 年代誕生于麻省理工學院(MIT),随後又出現了Clippy、SmarterChild、Alicebot 和 Kuki 等多款類似産品。

盡管這些産品曾經都很受歡迎,但它們并沒有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沒有像 ChatGPT 一樣得到了廣泛的普及。

那麼,新一代聊天機器人有哪些與衆不同之處呢?過去的聊天機器人都采用了基于規則的架構,它們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基于你輸入的内容而觸發的腳本。這些機器人無法真正了解正在進行的對話背景,也無法适應你的語氣,隻能回應有限的話題或執行設定的任務。

很明顯,過去與這些聊天機器人交流就感覺像在與一台沒有感情的電腦交談一樣,你在聊天過程中感受不到其智能的一面,當然更不像人類。

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出現改變了這個遊戲規則。現在,我們可以與聊天機器人展開無障礙的自由對話,并且不用受限于能控制其回應内容的預定義規則(即使開發這些聊天機器人的公司試圖對有關内容展開審查,通常也不起作用)。

如今,最好的聊天機器人幾乎與人類沒有差別。如果你不信的話,還可以親自去體驗一下“人類還是機器人?”(Human or not?)這款圖靈測試。(該測試通常要求使用者在既定時間内與系統展開一段匿名對話,然後推斷系統的聊天對象是真人還是機器人。)

是以,我們也不難了解,為什麼 ChatGPT 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卻仍然能成為最快達到 1 億使用者規模的消費産品。真正的對話型人工智能必然具有娛樂性,如今的計算機也有了個性。

與人類不同的是,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對話夥伴可以始終線上,它樂于跟你溝通交流,并且可以和你探讨任何話題。這使得人工智能伴侶成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日常消費者中的首批殺手級應用之一。

人們很容易想象出擁有一位人工智能朋友、心理治療師、導師、教練或導師,但這些早期版本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往往帶有浪漫色彩,比如人工智能“女友”或者“男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簡單來說,或許是因為成人娛樂行業一直處在新技術的前沿,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社會變革的因素,這可能會促進人們去探索非傳統的伴侶關系。

首先,人們結婚的年齡越來越晚(有的甚至幹脆不結婚),而且除婚姻關系之外的正式關系也較少。據統計,截至 2019 年,美國成年人中有 38% 是“單身”,而這一比例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為 29%。

與此同時,許多人都完全通過網絡建立起了非常有意義的關系,包括友誼與戀愛關系。即便你在現實生活已經有了伴侶,你們日常更普遍的溝通方式可能是發資訊,而不是面對面交流。

我們的人際關系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數字化的發展趨勢,這即意味着,我們已經為人工智能伴侶的時代做好了準備。

現狀

如今,我們随處都可以發現能夠建立并與人工智能夥伴互動的産品。具體而言,這些産品視技術複雜程度、對聊天機器人最終形象的控制力度,以及聊天場景等不同因素還有所不同。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圖檔來源:A16Z;翻譯:神譯局

全棧伴侶應用程式

如果你想跟人工智能男友或女友聊天的話,在不需要任何技術的前提下,你至少可以嘗試數十個應用程式提供的服務。

其中,最早推出這項功能的産品(也是最為人所知的産品之一)的是 Replika。2017 年,這家公司推出其聊天機器人應用程式後,不少使用者自此就一直與他們的“人工智能伴侶”保持着特定的關系。

使用者可以自定義設計理想中的伴侶,這段“人機”關系還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發展。你的伴侶還能夠記住之前對話中分享的内容(比如你的興趣愛好或者你的寵物名字),它甚至還可以向你發送圖檔,包括适宜工作場合(SFW)和不宜上班閱讀的内容(NSFW)。

進入社交新聞站點 Reddit 的 Replika 闆塊,就可以一瞥這款應用現有使用者群體的狂熱情緒。幾乎随處都能看到有使用者分享其與人工智能伴侶一起慶祝(比如求婚)、使用該應用的 AR 模式一起自拍,或者因不能在現實中見到對方而感到遺憾的文章。

今年早些時候,當該應用程式下線了情色功能後,許多使用者都表達了失望和沮喪的情緒。Reddit 闆塊的版主甚至還将自殺熱線置頂在闆塊頁面。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Replika 闆塊中的使用者分享各種有關内容。圖檔來源:Reddit

基于角色的平台

如果你希望跟多個人工智能機器人聊天,而不是單個機器人聊天的話,像 Character AI 這樣的平台就能滿足你的需求。

該平台可以提供數百個由 AI 驅動的角色供你選擇,包括名人和熱門動漫角色等。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自定義建立角色,定義其外貌、個性等特征,甚至為其配置更進階的功能。

你還可以建立詳細的屬性清單,為此,許多使用者都會耗費數小時來訓練其建立的角色。他們會針對角色的回答内容提供回報,生成新的回答内容。

如今,我們可以輕松找到大量專門提供與機器人聊天服務的應用程式和網站,例如,Chai、Janitor AI、Chub AI、Charstar 和 SpicyChat 等等,它們的工作場景适宜程度也各不相同。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來自 Chai 的截圖,圖中是使用者與其建立的 Chai 機器人對話的内容。圖檔來源:Reddit/Twttier

自助開發工具

這個選項的技術含量相對更高,但它能讓你對建立角色的外形和個性有更大的控制權。你還可以結合使用多種工具,建立出理想中的伴侶,并且還可以通過短信、電話甚至實時視訊等方式與其互動:

  • 個性(針對文本的大型語言模型):有些開源模型(特别是 Vicuna 和 Pygmalion)在不斷地優化,以在各種用例中表現出特定的個性,包括允許自由發揮的角色扮演。
  • 記錄與存儲(向量存儲):向量存儲系統(例如 Pinecone)可以讓你與人工智能伴侶建立持久的關系,通過配置代碼來存儲長期記憶、背景故事和其他獨特資訊。
  • 語音(語音合成技術):像文本生成語音工具 ElevenLabs 這樣的産品可以讓人工智能伴侶開口說話,還可以針對其年齡、性别和口音等參數進行設定,實作自定義語音。
  • 外觀(Stable Diffusion 圖像生成模型):結合類似 AI 繪畫模型分享網站 Civitai 所使用的 LoRA 技術(一項解決大語言模型微調問題的技術),可以進一步調節人工智能伴侶的圖像風格、細節和參數設定。
  • 動畫效果(視訊動畫):AI 視訊創作生成工具 D-ID 或 HeyGen 等工具都可以讓圖像“開口說話”。雖然目前已經有一些有潛力的新模型能夠生成高保真度的說話人臉,但真正可供使用的模型并不多。
  • 平台:這主要指的是執行人工智能伴侶底層代碼和内部邏輯的地方。目前,雖然大多數開發人員仍主要在使用谷歌雲平台(GCP)或亞馬遜雲計算服務(AWS)來部署和運作人工智能伴侶,但可以快速建構和部署 AI Prompt API 的 Steamship 低代碼庫(AI 女友 GirlfriendGPT 就是通過它來運作的)已經在慢慢普及,特别是針對這種特定伴侶的用例。
  • UI 互動層:這具體指的是讓你和人工智能伴侶進行真實互動的前端界面。對此,SillyTavern、Agnaistic 和 KoboldAI 等工具都是比較受歡迎的選擇。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這些圖像模型可以根據幾乎任何興趣來定制生成圖像。Discord 頻道 Furry Diffusion 中的一位使用者就在對模型進行微調的基礎上,生成了一個毛茸茸的圖像。圖檔來源:Discord

接下來如何發展?

人工智能伴侶的發展才剛剛開始。未來兩三年裡,與屆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工具的深度和複雜程度相比,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工具将會顯得相形見绌,就像玩具一樣簡單。事實上,我們已經能看到一些可能預示未來發展方向的線索。

真實人物的人工智能版本

今年五月,網紅瑪喬麗推出了使用自己的聲音并基于她在 YouTube 平台上釋出的數千小時視訊進行訓練的“AI 女友”。使用者可以在一個私人 Telegram 頻道裡以每分鐘 1 美元的價格與她的虛拟形象互動溝通。具體而言,使用者向其虛拟形象發送語音資訊後,她也會用自己的聲音回複。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瑪喬麗的語音機器人在 Telegram 中與粉絲互動交流。圖檔來源:Telegram

像 Forever Voices 這樣的公司已經在為其他網紅建立了類似的 AI 角色。在不久的将來,對于任何收取訂閱費(比如通過 Patreon 或 OnlyFans 等平台推出的訂閱服務)或小費來實作盈利的創作者或名人來說,擁有一個 AI 伴侶将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為了更親近這些人物,消費者表現出了明顯的付費意願。

到最後,說不定人人都會擁有一個 AI 角色,并以此來與家人、朋友或者更廣泛的閱聽人群體互動。然而,要實作這一點,還需要解決一些關鍵問題,比如許可權、正确的訓練資料集(并非每個人都有可供使用的 YouTube 視訊),以及比付費 Telegram 機器人更加先進的“模态”等問題。

多模态伴侶

目前,大多數人工智能伴侶要麼依托移動應用程式,要麼依托網頁用戶端。這自然會限制使用者與它們互動的方式。

截至目前,這些人工智能伴侶基本都是通過文本和語音來互動,而即便是語音互動,大多數情況也隻是異步而非實時的。這無疑會限制使用者在與人工智能互動過程中獲得的真實感與沉浸感,以及人工智能伴侶能夠與使用者共同體驗的内容。

我們預計,這一領域的發展未來将拓展到通過虛拟形象來接打實時電話和視訊通話,并通過各種媒介發起更多基于虛拟形象的對話。

如果蘋果的 Vision Pro 成功進軍消費者頭戴裝置市場,那麼 AI 虛拟形象很可能整天伴随使用者,時時刻刻都能充當使用者的朋友或伴侶。無論是從使用者與虛拟形象相處時間來說,還是彼此建立的聯系的深度來看,這勢必将引起一場極大的變革。

到最後,我們可能會看到,我們的人工智能伴侶能夠與其他人類溝通,或者彼此之間的人工智能伴侶也能互相交流。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圖檔來源:A16Z

伴侶類型的延展

就人工智能伴侶而言,許多人最開始可能都希望與其建立一種浪漫關系。這個領域的确也存在很大的需求,許多人也願意為之付費。

不過,在建構人工智能伴侶平台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别是針對所有類型關系來建構平台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有時候需要朋友、導師,甚至是一個願意傾聽自己的人。雖然目前大部分的人工智能伴侶還無法應對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問題,但不難想象的是,如果讓人工智能接受數百萬小時的臨床心理治療訓練,那這樣的人工智能伴侶幾乎就能夠模拟出人類心理治療師的言行舉止與思想。

事實上,已經有許多早期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表現可能優于真正的醫生,包括在診斷準确性和處理醫患關系等方面。

另一個潛在的用例就是娛樂。前文中提到,Snapchat 的 MyAI 聊天機器人在推出後的前兩個月内就收到了來自 1.5 億使用者的 100 億條消息。考慮到該聊天機器人使用者群體年齡較小這一現實因素,Snapchat 随後也明确禁止使用者與聊天機器人建立浪漫關系,或者與其探讨可能不适宜工作場合的話題。大多數 MyAI 的使用過程都相當輕松愉快,而且娛樂性質非常突出。

迄今為止,大多數使用者也主要是在試圖誘導 MyAI 機器人說出瘋狂的話,或者強行讓其加入幾乎難以置信的角色扮演場景,這些都隻是為了好玩而已。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抖音視訊截圖顯示,某使用者在試圖讓 MyAI 機器人做到“已讀不回”。這段視訊獲得了 55 萬贊和近 900 萬次的播放量。圖檔來源:TikTok

将人工智能融入人際互動

與人工智能機器人聊天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但如果能将機器人添加到群聊中,可能會更加有趣。未來的 AI 虛拟伴侶可能不再局限于一對一溝通,而是将人工智能角色融入到現有關系和社群中。

試想一下,如果 AI 關系教練能夠參與你和伴侶的溝通、調解争議,或者向你們提供指導或建議,那将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啊。

事實上,搬家初創公司 Just Move In 一位名叫 Bruno 的軟體工程師已經建立了一個 Slack 工作區,他和朋友都會在這個工作區與一群擁有不同個性、興趣和技能的機器人聊天。這些機器人不僅會講笑話、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曆,而且還能回答程式設計問題和提出産品開發創意。

是以,不難想象的是,未來的人工智能伴侶肯定會進一步融入到我們的日常溝通中,在個人和專業方面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AI到伴侶:探索未來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名字後面标注了“APP”的都是聊天機器人,它們可以在 Slack 工作區中與軟體工程師進行暢快的溝通。圖檔來源:pocketarc.com

寫在最後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将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計算機的關系,讓計算機成為我們的同僚、朋友、家人甚至是夫妻。

就大型語言模型而言,盡管人們目前主要關注的是它們如何自動化完成更傳統的任務,例如提供客戶支援、展開研究、撰寫檔案和摘要等,但在看到全新的消費者用例及随之而來的各種興奮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人工智能伴侶已經成為了新興的、備受關注的領域。

這隻是人機互動領域出現的突破性變革開端,我們也要順勢重新審視與真人或機器人建立關系的含義。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将會比我們想象中更神奇、瘋狂和令人難以置信。

這篇文章讓我們對一些早期的活動有了初步認識,但不難想象的是,在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未來都會有人工智能伴侶與我們互動的身影,我們也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更多的發展和創新。

譯者: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