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作者:青年談事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奧斯曼帝國讓位于土耳其共和國

青年土耳其黨革命包含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雙重傾向,恢複憲政制度和抵禦西方列強構成青年土耳其黨革命的基本目标。“統一與進步委員會上司的青年土耳其黨革命,通常被視作土耳其的雅各賓派革命”。青年土耳其黨的政治實踐不僅展現奧斯曼帝國行将就木之際新舊秩序的激烈對抗,而且與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之間具有内在的邏輯聯系。青年土耳其黨建立的軍事獨裁不可與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君主專制同日而語,所謂“統一與進步協會以反對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開始,又以建立自己的獨裁統治而告結束”亦非曆史的諷刺。青年土耳其黨執政期間,奧斯曼帝國的傳統政治秩序遭受重創,蘇丹制度和哈裡發制度名存實亡。正是在青年土耳其黨執政期間劇烈動蕩的政治環境之中,奧斯曼帝國讓位于土耳其共和國。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的大部分疆域處于同盟國軍隊的占領之下,伊斯坦布爾的蘇丹俨然成為同盟國占領軍的傀儡。《摩德洛斯和約》墨迹未幹,英國出兵占領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産油區和格魯吉亞的巴統(Batumi)産油區,法軍在地中海東岸登陸,占領包括梅爾辛(Mersin)和阿達納在内的整個西裡西亞,安納托利亞的西南部則成為意大利觊觎的目标。在安納托利亞的東部,亞美尼亞人和庫爾德人的分離運動呈現明顯加劇的趨勢。1919年2月協約國聯軍以戰勝者的身份進入伊斯坦布爾的場景,與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後作為征服者的入城場景,形成鮮明的曆史反差。

此間,青年土耳其黨執政期間遭到取締的諸多政黨和政治組織死灰複燃,重新登上伊斯坦布爾的政治舞台。在色雷斯和安納托利亞腹地,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穆斯林自發武裝組織,以“保衛權益”作為的共同口号,統稱安納托利亞和魯美利亞保衛權益協會。阻止宿敵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利用同盟國軍隊占領之機統治安納托利亞,是安納托利亞和魯美利亞保衛權益協會的政治目标。被遣傳回鄉的奧斯曼帝國軍官、地主、商人、宗教學者和各級官吏,成為安納托利亞和魯梅利亞保衛權益協會的中堅力量。埃爾祖魯姆、特拉布宗、伊茲密爾和東色雷斯,則是安納托利亞和魯美利亞保衛權益協會的四大活動據點。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1918—1923年是土耳其曆史上的英雄時代,也是土耳其人争取民族獨立的抗争時代。土耳其人的家園面臨被肢解的危急局面,土耳其人與西方列強之間的民族沖突異常尖銳。深刻的民族沖突導緻土耳其民族主義運動的高漲,安納托利亞高原成為土耳其國家重建和民族複興的政治舞台。

如前所述,土耳其史包括奧斯曼土耳其時代和土耳其共和國時代。正如厄爾圖格魯爾之子奧斯曼一世開創奧斯曼帝國六百年基業,穆斯塔法·凱末爾無疑是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被後人譽為土耳其共和國之父,亦被視為土耳其共和國的曆史豐碑。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 Kemal,1881—1938)出生于馬其頓省首府塞薩羅尼基。19世紀末的塞薩羅尼基約有10萬人口,其中大約二分之一是來自西班牙的猶太人移民,其次是操土耳其語的穆斯林,希臘人數量在塞薩羅尼基位居第三。塞薩羅尼基作為愛琴海沿岸的港口城市,是巴爾幹半島通往外界的重要門戶,有鐵路連接配接巴爾幹半島腹地,經濟社會生活相對開放,西化氛圍濃厚,西方文化元素随處可見。

穆斯塔法·凱末爾的生父阿裡·裡薩(Ali Reza)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名下級官僚,兼有木材商和鹽商的身份。穆斯塔法·凱末爾7歲喪父,由其母祖拜迪撫養。阿裡·裡薩生前,尚且溫飽無憂。阿裡·裡薩死後,家境漸貧。穆斯塔法·凱末爾本名穆斯塔法·阿裡·裡薩,後因崇拜憲政時代的奧斯曼思想家和詩人納米克·凱末爾,改名為穆斯塔法·凱末爾。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穆斯塔法·凱末爾于1895年進入瑪納斯特爾軍官學校,1905年畢業于伊斯坦布爾軍事學院,授上尉軍銜,1907年晉升少校軍銜,先後在叙利亞和馬其頓的奧斯曼帝國軍隊服役。穆斯塔法·凱末爾自青年土耳其黨革命時期開始涉足政治領域,1911年跟随青年土耳其黨上司人恩維爾帕夏參加奧斯曼帝國抵禦意大利軍隊入侵利比亞的戰争,1912年出任奧斯曼帝國駐保加利亞使館武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穆斯塔法·凱末爾投身戰場,出任師長和軍團司令,晉升将軍并獲得帕夏的稱号,先後在色雷斯、高加索南部和叙利亞戰場服役。1915年加裡波利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保衛戰中,穆斯塔法·凱末爾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奧斯曼帝國軍界赢得了極高的榮譽。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穆斯塔法·凱末爾,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由于不屑于服從德國軍事顧問的指揮,穆斯塔法·凱末爾在加裡波利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保衛戰結束後一度被解除軍職。其後,穆斯塔法·凱末爾先後被派往高加索戰場和叙利亞戰場。1918年8月,穆斯塔法·凱末爾成為奧斯曼帝國在叙利亞戰場的最高指揮官。1919年3月即希臘軍隊入侵伊茲密爾的前夕,穆斯塔法·凱末爾受蘇丹政府指派前往安納托利亞中東部地區,負責履行停戰協定的相關條款,解散奧斯曼帝國殘餘的軍隊和整肅秩序。然而,穆斯塔法·凱末爾并未執行蘇丹政府解散軍隊的指令,而是緻力于重整軍隊和保衛國土,随後投身于安納托利亞的民族獨立戰争,成為土耳其人的民族英雄。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穆斯塔法·凱末爾

1919年5月,穆斯塔法·凱末爾在黑海南岸城市薩姆松召開安納托利亞東部各省保衛主權大會,拒絕接受喪權辱國的《摩德洛斯和約》,譴責蘇丹穆罕默德六世出賣國家利益,淪為協約國的傀儡,進而與西方列強支援的伊斯坦布爾蘇丹政府分庭抗禮。同年7月,東安納托利亞保衛權益協會在埃爾祖魯姆召開大會,來自安納托利亞東部各省的60名代表參加大會,穆斯塔法·凱末爾作為參會代表之一宣布辭去蘇丹政府任命的軍職,當選為大會主席。

随後,穆斯塔法·凱末爾在大會上發出倡議,呼籲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9月,穆斯塔法·凱末爾在安納托利亞中部城市錫瓦斯主持召開安納托利亞與魯梅利亞主權保衛大會,來自安納托利亞各地的38名代表參加大會,穆斯塔法·凱末爾再度當選為大會主席。錫瓦斯大會宣布在安卡拉籌建新的民族政府,作為土耳其的唯一合法政府,取代伊斯坦布爾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政府。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青年土耳其黨控制的議會于1918年底被解散。1919年12月,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六世任命阿裡·裡薩(Ali Reza)作為大維齊爾,組建新政府,與安納托利亞與魯梅利亞主權保衛大會的上司人進行對話。随後,奧斯曼帝國舉行新一屆的議會選舉是奧斯曼帝國自1876年立憲以來的第六次議會選舉,亦是奧斯曼帝國的最後一次選舉。

1920年1月,奧斯曼帝國議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在全部140個議會席位中,隻有72名議員出席,且大都來自伊斯坦布爾,來自安納托利亞其他地區的議員寥寥無幾。穆斯塔法·凱末爾盡管當選為議員,卻未前往伊斯坦布爾出席新的議會。新的議會通過關于土耳其地位的政治宣言《國民公約》,明确支援穆斯塔法·凱末爾在埃爾祖魯姆和錫瓦斯發出的倡議,在奧斯曼穆斯林占據人口多數的地緣政治疆域内建立新的國家,史稱“《國民公約》疆域”,同時給予協約國占領下的阿拉伯諸省以及東北部三省卡爾斯、阿爾達漢、巴統和西色雷斯就各自的最終歸屬舉行全民公決的權利。其後,協約國占領下的阿拉伯諸省根據1920年4月簽署的《聖雷莫協定》由英法兩國瓜分,卡爾斯(Kars)和阿爾達漢(Ardahan)兩省并入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鑒于安納托利亞各地捍衛主權和争取獨立的群眾反抗運動和新議會通過的《國民公約》,協約國于1920年3月宣布在伊斯坦布爾實行軍事管制,大維齊爾阿裡·裡薩被迫辭職,達馬德·弗裡德帕夏(Damad Frid Pasha)出任大維齊爾。同年4月,協約國軍隊占領伊斯坦布爾,蘇丹宣布解散帝國議會,帝國議會的議員紛紛從伊斯坦布爾逃往安卡拉,加入穆斯塔法·凱末爾主持召開的大國民議會。此後,安納托利亞内陸城市安卡拉取代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上司土耳其民族獨立戰争的大學營和政治中心。1920年10月,艾哈邁德·特弗克帕夏(Ahmed Tevfik Pasha)繼任大維齊爾,成為奧斯曼帝國曆史上最後的大維齊爾。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艾哈邁德·特弗克帕夏

參考文獻

[1]劉中民,曾卓.土耳其政治發展與對外戰略中的身份政治困境[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23,40(01):109-133+7-8.DOI:10.13569/j.cnki.far.2023.01.109.

[2]張楠.土耳其共和國早期宗教教育的轉型及相關讨論(1923-1949)[J].中國穆斯林,2022(04):53-57.DOI:10.16293/j.cnki.cn11-1345/b.2022.04.006.

[3]吳士梁.“土耳其之父”——凱末爾[J].世界知識,1981(12):22-2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