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森林“療愈”人類 人類如何“治愈”森林? —— 恒生中國“藍碳+綠碳”生态修複項目實踐觀察

作者:中國新聞網
森林“療愈”人類 人類如何“治愈”森林? —— 恒生中國“藍碳+綠碳”生态修複項目實踐觀察

​中新網福建新聞7月4日電 德語詩人裡爾克曾在《杜伊諾哀歌》中表達過對現代社會的憂慮:大地注定會變得看不見。

裡爾克當然語帶誇張,​大地不會真變得看不見。但無疑,随着鋼筋混凝土鑄成的高樓大廈、變幻的霓虹燈成為現代都市人主要的工作和生活場景,那些山巒、綠水、晴空和飛鳥也在漸漸遠去,人類對于自然環境的感覺能力正在慢慢下降。

人類為什麼需要綠樹和山林?

“山林與河流是我呼吸的空氣,缺少這些資産累積,我不會是作者。”在中國台灣新鄉土小說作家甘耀明眼裡,一座偉大城市的隐形能源來自山林,飲水、空氣與食物,都是來自土地,源于大自然。

如果作家的回答過于浪漫,生态學家的回答可能更為嚴謹。

科學研究顯示,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木材蓄積量,會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出1.62噸氧氣。一座20萬千瓦機組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能被48萬畝人工林吸收。

其實,無須複雜的論證,僅從個體經驗出發,如今近郊露營、森林徒步成為愈發新興的“網紅”項目等現象,就足以反映出人們越來越強烈的共識——森林“療愈”了人類。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由于過去一些思維誤區,很多地方出現了生态破壞,在陸地,大量森林被砍伐,野生動物栖息地受到嚴重影響;在海洋,維持海洋生态系統平衡所必要的紅樹林遭到破壞。

人類應當如何回饋和治愈自然?

随着綠色發展的思想成為主流,這一命題正成為各界不斷求索的方向。近年來,包括各級政府、科研機構、環保組織等都積極做出了有益探索,作為長期緻力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市場力量,恒生中國的“種未來”項目也成為有益的探索。

“恒生中國在生态環境保護領域的公益性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兩個着手點——藍碳和綠碳。”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介紹說。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定義,藍碳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綠碳則是指充分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吸收并儲存的二氧化碳。

為此,2022年,恒生中國推出更新版的“種未來”項目,以“藍碳+綠碳”雙概念在福建和四川兩地開展保護生态、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态修複項目。一方面,在福建完成100畝紅樹林種植、管護、補植,有效清除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逐漸恢複當地濱海濕地紅樹生态系統;另一方面,在四川省500畝土地上人工種植冷杉、桦木等苗木共計28750株,局部恢複當地珍稀和瀕危物種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栖息地等。

預計在未來30到40年内,兩個項目可實作固碳量共約7550噸。

“知易行難,要将破壞的生态系統重新恢複成理想的狀态,需要多方的努力。”宋躍升說,恒生中國就是要在政府、公益組織之外,發揮市場的力量,做出更多的探索。

對于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的模式,SEE基金會紅樹林保護科學顧問、廈門大學教授王文卿頗為認同。作為紅樹林生态系統保護的專家,他深感近些年來在該領域,無論是技術和理論成果、研究資金、團隊規模、政策支援力度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苦惱也有,“政府主導的修複項目通正常模較大,雖然成效也很顯著,但由于影響修複成效的因素複雜,受制于資金使用及時間的限制,一些創新做法無法實施。迫切需要找到小的‘試驗區’,探讨一些新的修複模式。社會資金可以發揮其靈活性,對政府主導的修複項目是很好的補充。”

像恒生中國這樣市場力量的加入,解決了這一難題。在恒生中國的幫助下,福建省羅源縣碧裡鄉的100畝地成為當地探索生态保護和鄉村振興結合的一個“試驗區”。

而在四川平武縣,随着各類冷杉、桦木等苗木慢慢生長,附近大熊貓、羚牛、岩羊、林麝、川金絲猴等栖息環境“破碎化”“孤島化”的情況正逐漸得到改善。與此同時,過去的伐木勞工在“變身”為護林者的同時,也獲得了新的收入來源。

森林“療愈”人類 人類如何“治愈”森林? —— 恒生中國“藍碳+綠碳”生态修複項目實踐觀察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資料顯示,大陸現有紅樹林地面40.6萬畝,是世界上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少數國家之一。

業内專家指出,站在新的曆史階段,中國亟待誕生新的“種樹”思路——就紅樹林保護而言,目前的主要沖突已經從單純追求紅樹林種植面積,向改善生态系統品質、提高生态産品供給能力轉變。

根據2020年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釋出的《紅樹林保護和修複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到2025年 大陸計劃營造和修複紅樹林面積18800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複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行動計劃提出,不僅要有效擴大大陸紅樹林面積,還要提升紅樹林生态系統品質和功能。

“種未來”在羅源的項目,在傳統“種樹”的基礎上更向前多邁了一步。

王文卿介紹,不同于隻是清退互花米草、“盲目”種樹的傳統治理模式,“種未來”項目一方面從基礎做起,從理論出發厘清了種樹與紅樹林濕地地貌單元的完整性、生物多樣性維持的關系,同時基于紅樹林種植“三分種、七分管”的特性,對當地村民進行管護教育訓練。

“從我們的調檢視,部分紅樹林種植項目稱不上成功,成活率偏低。而在羅源灣,通過高程控制,‘宜林則林,宜灘則灘’,這一境況有了很大改善。”王文卿說,如今“種未來”項目組2022年6月在羅源灣巽嶼村種下的樹苗,成活率達到90%以上。此外,項目組正在編制相關的技術手冊,幫助當地老百姓掌握科學的種植和管護方法。

另一方面,項目組也在積極探索紅樹林種植與鄉村振興的連接配接,除了幫助當地恢複紅樹林植被,項目組還引導附近村民開展灘塗貝類生态養殖,同時協助開展生态旅遊工作,以帶動當地的旅遊業發展和村民的就業。當地正從建構良好生态系統的基礎出發,以生态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道阻且長,行則将至。生态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恒生願意擔當探路人、先行者,為綠色發展貢獻出自身的獨特價值。”宋躍升說,未來,恒生中國将進一步探索生态保護的創新路徑,讓“種未來”項目持續、穩定地推進下去,“播種希望,綻放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