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色市集,讓市民生活有“滋味”

作者:保山新聞網

市集,作為文化社交功能與煙火氣的“場”,在經濟整體亟待複蘇的當下,成為彙聚人氣的重要場所。不同的市集,承載着不同的生活情趣與态度,給市民平淡無奇的生活增添了“滋味”。

特色市集,讓市民生活有“滋味”

闆橋青龍街 範南丹 攝

“走!逛花街去。”這是今年端午節聽到的最親切的召喚。6月22日,保山人迎來了“闊别”3年的端陽花市。開街當天,僅隆陽區遊客接待量就達36.61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2.64億元——可觀的資料背後,是人們對花街的熱情與向往。其實,除了花街這樣的大型市集,近年來,保山闆橋青龍街、三館夜市等新興市集上,也不乏摩肩接踵的景象。市集,作為文化社交功能與煙火氣的“場”,在經濟整體亟待複蘇的當下,成為彙聚人氣的重要場所。不同的市集,承載着不同的生活情趣與态度,給市民平淡無奇的生活增添了“滋味”。

百年花街保山市集的“第一品牌”

在保山,最大最有名的市集非端陽花街莫屬。“花街”是保山人對端陽節的代名詞,“趕花街”是保山人骨子裡的熱愛。

特色市集,讓市民生活有“滋味”

夜市燒烤 傅華平 攝

說到保山人對花街的情結,首先要追溯保山花街的曆史:保山(永昌)是雲南開發較早的地區,在公元前四、五世紀從這裡前往緬甸和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即已形成。随着包括官兵、學士、商賈等在内的移民遷入,帶來了内地先進的栽花接木技術,加之當地良好的自然氣候條件,為花卉樹木栽種在當地的蓬勃發展打下基礎。明代末期,保山民間園藝水準已達較高程度,在張志淳等士紳文人的帶動下,漸形成端午期間賞花會友的習俗。徐霞客到保山時曾做了這樣的記錄:“春時,群花競放,憑高望之,滿城皆花如錦如雲,極為佳麗。”然彼時“花街”還尚未真正成“市”,直至清鹹豐末年保山遭兵亂,平息後,瘟疫泛濫的城市亟須“入藥”,時值端陽,四鄉藉民入城聚市,藥花皆多暢銷,漸漸形成每逢端陽節花木藥材盈市的局面。因說“趕藥街”不雅不吉,遂改稱“趕花街”,從此約定俗成、口碑相傳,沿襲至今。

到了近代,随着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花街規模逐漸壯大,集合了本土豐富多樣的藥材和其他物産,形成街頭巷尾花、草、藥材、鳥、魚、燈、小吃、土特産等競相舉市的“盛況”,也由一開始的民間自發舉辦發展到後來的政府主辦。在與時俱進的變遷中,保山花街産生了更大範圍的影響力,也被注入更多的活力與内涵,博得了“雲南省第一民間展會”的美譽,在擴大對外交流、展示城市形象、助推旅遊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這些年來,花街先後以“花市搭台,經貿唱戲,廣交朋友,促進開放,弘揚傳統,振興保山”為方針的“經貿洽談和商品展銷會”“探訪絲綢古道千年文化,展現西部蘭城物華天寶”為主題的商貿旅遊交流發展大會等形式呈現。

特色市集,讓市民生活有“滋味”

青龍街老字号店鋪 傅華平 攝

可以說,政府的大力引領,群眾上下齊心的配合與共同維護,成為推動保山端陽花市活動越來越繁榮的根本原因與動力。透過一個個展點展區,人們在花街上就可以快速了解一個城市發展的“脈搏”。

開放的商業空間,多元的感官體驗,極大地豐富了保山人的節慶娛樂生活。在一次次端陽花市的成功舉辦中,越來越多的外地人認識保山、走進保山,并通過包括賞花、逛街、自駕體驗等活動,深入了解保山的山山水水和人文風情。

今年的花街,不僅延續了國際商貿文化展銷會,還融入了漢營走馬古鎮咖啡文化節,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分會場)文化文藝展,首屆“中國·保山南紅文化節”“永子杯”圍棋大師賽暨全國圍棋協會雙人聯棋賽,金雞鳳儀古街傳統文化體驗等一系列極具地方特色的活動,從各個熱門景點景區的關聯中,全方位展示保山靓麗的城市形象與文化魅力。

花街,這個保山市集的百年品牌,曆久彌新,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化市集傳統文化的“溫暖賣場”

擁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山,傳統文化土壤豐厚。“花鳥市場”“農民街”“闆橋青龍街”等固定文化市集及衆多流動文化市集的設立,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的日常休閑生活,也讓傳統文化有了全新的演繹空間。

特色市集,讓市民生活有“滋味”

花街展區 範南丹 攝

“闆橋青龍街”(非遺文創街區)位于雲南省曆史文化名鎮隆陽區闆橋鎮,是保山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市集之一。自戰國時期随“西南絲綢之路”逐漸形成至今,如今的青龍街街道建築格局依然大量儲存了民國時期的風格,一些傳統商業店鋪、曆史遺迹都較好地留存了下來。

青龍街是永昌道上儲存最為完好的古鎮,是一個至今依然活着的古鎮。經曆整體改造提升的“青龍街”,以“非遺+旅遊”的發展模式,讓烏銅走銀、永子制作、甲馬木版、沙登甄子以及永昌墩繡、金雞土陶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活态傳承。

作為保山文化市集的代表,“青龍街”不僅為保山廣大非遺傳承人和文旅企業提供了展示、展銷、交流的平台,也讓群衆有了近距離接觸物質、非物質文化的機會,以及親手體驗文創産品DIY的樂趣。

一些曾一度遠離或較少出現在市民眼中的地方文化産物如今“活靈活現”地存在,并通過這樣的市集親近市民。“我喜歡帶着孩子來這裡。這些文化看點和活動有利于從小培養他的審美,讓他接受文化熏陶并了解和熱愛家鄉的文化藝術。”對于一位每兩個星期就要帶着孩子來一趟青龍街的母親來說,這樣的文化市集有着寓教于樂的功能。

隆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青龍街百年老茶館中,那些悠閑地抽着旱煙喝着茶,似乎以茶館為家的老茶客成為人們鏡頭裡的風景;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地人在青龍街非遺文創産品的漂亮小院間往返流連,臨走了還不忘拎兩包百年老字号“桂香樓”或“芝蘭軒”的糕餅;在那家名為“逍遙藝”的畫廊裡,文藝人士彙聚一堂暢聊藝術、談笑風生;旁邊的酒吧裡,手鼓永不停歇,唱歌的年輕人用始終飽滿的情緒感動着自己也感動着他人……這就是青龍街,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街區,一個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的“溫暖賣場”。

特色夜市煙火中的“城市之光”

夜幕降臨,在三館廣場、東山森林公園、五洲國際、吾悅廣場等區域的公共空間便星星點燈一般“亮”起一個個夜市。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的場面,勾勒出一個城市的生動“夜态”。

夜市并不是這些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但在人們的傳統認識裡,夜市就是一個純粹吃燒烤喝啤酒的地方。後疫情時代,當“夜市經濟”“地攤經濟”成為“熱詞”時,更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夜市的魅力與意義。

特色市集,讓市民生活有“滋味”

三館夜市 傅華平 攝

月上柳梢,夜市便開始了一天的營運:跳廣場舞的大爹大媽抑或中青年首先用震天響的音樂和全身的熱情為夜市熱場;一些美甲、套圈、手工藝小攤點前陸陸續續彙聚着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不管在夜市的哪個角落,人們似乎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樂趣。無論是剛下班過來放空的,還是吃過飯就近遛娃的,都有對于這樣一個在華燈初上的溫馨晚風中去活動、去會友、去放松、去消費的場所的需要。

“煙火味”是任何一個城市都需要的味道。在保山特色夜市中,煙火味也是一抹風景,是保山夜色中極具溫度和吸引力的氣息。當孩子一手牽着氣球一手舉着棉花糖在城市夜色中邊走邊吃;當跳完廣場舞的老人們坐在廣場的一角邊涼快邊看人來人往時,夜市帶給人們的味道早已超越了味覺之美。

繁華的夜市總能勾起人們的消費欲望,豐富多彩的市井文化與飲食文化共同構成了夜市的“靈魂”。采訪中,一位市民告訴記者:“想起那些Q彈跳動的包漿豆腐、章魚丸子、煎餅果子,還有最具本地味的酸蘿蔔、糖渣、醬粑粑、拌雞腳就讓人腳底發癢忍不住想直奔夜市……”

看市井生活之趣,品人間煙火之味,夜市在集貿易、娛樂與社交功能的同時,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大小夜市裡,不乏90後、00後的攤主,甜點、奶茶、鮮花、美甲、藝術品、手工DIY……他們為“夜市經濟”增添了時尚元素,也吸引了更多元的閱聽人走出家門、走進夜市。

來源:保山日報 蔣蕾

編輯:姜永華責任編輯:楊清宗關于保山新聞網

該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傳部保山新聞網管理,是保山市權威新媒體釋出平台。關注本賬号您将能及時收到保山的新聞資訊。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保山新聞網聯系資訊 電話:0875-2135020

QQ:3049779830(微信同号)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