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漢文帝沒有被架空

作者:淡泊的鲸魚026

#文化曆史解析#功臣們之是以要立代王為天子,就是看中他相對好控制。代王确實缺乏根基,到長安時,也隻一起來了6個人。然而,漢文帝以其驚人的政治智慧,赢得了與功臣集團的博弈,最終大權獨攬。

被選中的“傀儡”

在誅殺諸呂後,大漢功臣們聚集一起,商議另立天子一事。确實,當時在位的少帝,本是呂氏所立,如果讓他繼續作天子,誅殺諸呂的功臣們當然是很危險的。是以,群臣商議:應該在高祖後人中,擇賢而立之。

當時,希望最大的是齊王。論長幼,齊王當時為高祖長孫;論功勞,齊在誅呂中功勞最大。然而,多數功臣卻認為:齊王的舅舅驷鈞也和呂氏一樣強勢,如果立齊王,将來恐怕重蹈諸呂擅政的覆轍(不好控制)。随即,群臣讨論後認為,代王最合适:高祖尚存的諸子中,代王年紀最長,而且,他有仁孝寬厚之名,太後薄氏謹良,應立他為帝!

話說得漂亮,其實,核心思想就是:好控制。高祖諸子,多受呂後迫害而死;代王能逃過一劫,說明至少在呂後看來,代王好控制,沒有什麼危害!而仁孝寬厚的人,也顯然是可以和功臣們“愉快玩耍”的。

如此,商議結果為:立代王!于是,代王與功臣們的博弈,開始了!

謀定而後動

陳平、周勃派人去迎代王。

此時,代國大臣,大多數建議代王不要去:這些功臣當年都是跟高皇帝打天下的,既善用兵,又多權謀,未必沒有非分之想!當初,他們畏懼高祖、呂後,不敢妄為,如今,他們已誅殺諸呂,掌控京師,現在迎大王去,隻怕暗藏禍心。請大王稱病不去!顯然,大家都認為:代王不夠那些功臣玩的,不要去找死了!然而,中尉宋昌的話,也道出了代王可勝的條件!指出了5點。

1、當初天下大亂,英雄豪傑各個都想當皇帝。但劉家人當天子後,那些豪傑就不再敢争皇位了,這是天意!(功臣們敢逆天意嗎?)

2、高祖分封的子弟,地方犬牙相制,屏藩大漢!異姓之臣敢不忌憚嗎?(功臣們敢無視各強大的諸侯王嗎?)

3、我大漢立國以來,廢除秦朝苛政,深得人心。(功臣們敢逆人心而動嗎?)

4、呂氏擅權,費盡心機,掌控軍隊。然而,周勃以一節入北軍,隻一句“擁護劉氏者左袒”,就奪回軍隊,誅殺諸呂!(功臣們敢逆軍心嗎?)

5、大臣們即便”欲為變“,得不到百姓支援,難道還能自行其事嗎?何況,現在,長安有朱虛侯、東牟侯,外有吳、楚、淮南、琅琊、齊、代,您怕什麼?

這5點,除第一點天意之說比較“玄”外(今天看來”玄“,但古代看來卻是最緊要的理由),其餘4點,指出了人心、軍心、諸侯王對大漢的支援,以及京師内外的實力對比,也就指出了代王控制局勢的基本條件!

代王聽言,生了興趣,但仍不敢立刻下定決心,遂一面讓人報告太後,一面占蔔。占蔔大吉,但代王仍然決心穩妥行事,先派薄太後的弟弟薄昭去看看情況。薄昭考察後,回報:去吧!不必懷疑!

于是,代王帶着六人一起,前往長安,開始直接與經驗豐富的功臣們開始了正面博弈。第一次博弈:成功的“下馬威”

去長安很重要,但進長安的姿勢更重要!

6個人,如果隻是悄悄進長安,到了長安去找周勃或者陳平,那等于是先受制于人。是以,代王一行到高陵後,停了下來,又派宋昌先去長安“觀變”。宋昌先到渭橋後,丞相以下皆來相迎,宋昌遂回報,通知代王。如此,代王到渭橋時,群臣都在此拜遏稱臣。代王入城可謂威風!此時,周勃來了一句很可能讓代王威風掃地的話:請您和我到一邊說幾句!

不知厚重少文的周勃說這個話是有意還是無意,但這句話就是是給了代王一個下馬威!

不要說是天子了,就是一般的辦公室上司,上任之時,手下一個老骨幹馬上說:“到這邊來,咱們聊聊!”這都是極不禮貌的,極輕視上司權威的行為!

今天周勃找你“單獨聊聊”,明天陳平找你“過來聊聊”,後天灌嬰找你“私下聊聊”,那代王就真成功臣們的“傳聲筒”了!宋昌厲聲回答:如果是公事,您現在就說,如果是私事,“王者不受私”!周勃被怼得沒有脾氣,便跪獻天子玺符。代王回答:到代邸再議吧!于是,大家一起去了代王邸。到了代王邸,群臣勸進,代王推辭,往複再三,代王登基。這種老戲法就不贅言了。但從入長安的這一刻起,代王就表現出:我絕不是來作傀儡了!

第二次博弈:被人“下馬威”很快,代王又吃了個“下馬威”。既然說好要登基了,自然要移到未央宮了。于是,夏侯嬰、劉興居先去“清宮”,把呂後立的少帝等人趕出來,請代王入宮。然而,就在代王入宮途中,有宮中“谒者”居然持戟阻攔:幹什麼的?你們來幹啥?

代王無奈,隻好找周勃幫忙,周勃跑來傳達指令,谒者才收兵而去!

代王入宮,當夜聽政。可以說,在登基的前一刻,代王吃到了一個屈辱的“下馬威”!雖然稱帝,但以他現在的實力,連宮内的武裝都掌握不了!

第三次博弈:交易入宮當夜,文帝十分忙碌。

當夜,文帝做出了兩件大事。

1、以宋昌鎮撫南北軍,以張武領郎中令。讓“自己人”掌握長安内外的軍隊,是第一緊要的事情!

2、對“誅呂事件”做出官方評價:是諸呂要亂我大漢,諸位大臣誅殺諸呂,“皆伏其辜”!

這道指令,是給參與誅呂的群臣吃下了定心丸。周勃急着要找文帝“單獨聊聊”,不隻是要給“下馬威”,還真的是有事要确定。當年,呂後要破壞高祖立下的“白馬之盟”,立呂氏為王,陳平、周勃等人是支援了的。

後來,誅殺諸呂,又是大家一起密謀行事!

誅呂之事不明确定性,功臣們是不安心的。顯然,文帝理政當夜,要處理這兩件事情,是與功臣們完成了一次交易:我給你們的事情定性,你把軍權給我!隻不過,文帝處理得非常巧妙。他在行殿中,先安排宋昌等人掌握了軍權,然後再到前殿釋出了“定性”的訓示。如此,沒有根基的文帝與群臣完成了公平交易,掌握了長安軍隊,穩定了局面。

第四次博弈:驅逐周勃

盡管讓自己人掌握了軍隊,但文帝的地位依然不穩。當初,諸呂也掌握了軍權,但陳平、周勃還不是“說幹就幹”了。其中,陳平多謀,但在軍隊影響力一般,周勃“厚重少文”,但軍中影響力太大!文帝要同時與陳平、周勃鬥法,那是自殺。是以,文帝隻有“拉一個,鬥一個”。事實證明,陳平似乎再次站在了文帝的一邊。

論功行賞時,陳平表示:周勃功勞第一,應該作右丞相!他願意隻作左丞相。(西漢以右為尊)這一客客氣氣地謙讓,實際上是将周勃調離太尉之職,使其不能名正言順地發揮軍中影響力。其後,文帝、陳平開始一唱一和,給周勃施加壓力。

原本,文帝非常忌憚周勃,每次見面都畢恭畢敬,甚至在周勃離開後,依然保持恭敬地目送。然而,漸漸,文帝對周勃強勢起來。突然有一天,文帝、陳平,開始給周勃“上課”了。文帝問周勃:丞相呀,我們一年判多少案件呀?

周勃一介武夫,懵逼,答不上。文帝又文:每年的錢糧出入多少呀?周勃繼續懵逼,并用其肢體語言為後世留下了一個成語:汗流浃背。文帝又問陳平同樣的問題。陳平答:這些問題,去問廷尉、治粟内史。

文帝又問:那丞相是幹什麼吃的?陳平答:丞相上調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四夷諸侯,内親百姓,使大家各司其職!

文帝稱善!下來後,周勃感謝陳平,陳平卻笑說:您居其位,不知其任嗎?輕輕一句,挑明了一個事實:陳平已經和天子站到一起了,陳平也認為你周勃不是一個稱職的丞相!

正此時,有人善意提醒:您威望太高,很危險呀!于是,周勃請辭了···把周勃調離太尉之職,讓他作右丞相的是文帝、陳平,如今,僅僅“月餘”,就質疑人家不配作丞相···由此,文帝驅逐了心腹大患,陳平“獨相”,各取所需!

徹底擺脫功臣集團的威脅,盡管暫時安定了局面,但大漢的功臣集團聚集長安,确實讓文帝睡不着。老陰謀家陳平在時,文帝不敢動。

然而,陳平到底隻“獨相”一年,很快就去世了。此時,文帝開始了他的大計劃:讓聚集于長安的功臣及其子弟,遷到封地上去!如此,就可以讓所謂的功臣集團,散成一盤散沙。

于是,陳平去世後,文帝又把周勃請了回來,再讓人家獨相。上一次,周勃隻當了月餘,這次,周勃當了十餘月。随即,文帝客客氣氣找到周勃:我讓列侯就國,還有許多人還沒有去的。要不丞相您親自帶頭?

于是,周勃再次免相,帶頭就國了。此後,功臣及“二代”們,紛紛散開到各封國去了。如此,功臣集團,由聚在長安,随時會爆的“一團火”,散成了顯示文帝“皇恩浩蕩”的滿漫天星”。

文帝,赢得了與功臣集團的這場博弈!文帝以仁孝聞名。然而,論及手腕,他似乎還在其父漢高祖之上。他沒有屠戮功臣,相反,他看起來一直優待功臣。然而,輕描淡寫間,無聲無息中,文帝即實作集權!

這才是高手!齊王劉襄與淮南王劉長實力強大,都比代王劉恒更适合當皇帝,周勃與陳平感覺不對,太強的諸侯王登基對這批軍功老臣威脅太大,他們聯合提名,迎立存在感很低的代王劉恒繼承帝位。

呂後晚年廢除了左右丞相制度,改以呂産為相國,漢文帝入城後馬上就讓周勃為右丞相,以陳平為左丞相,恢複由軍功老臣擔任丞相的曆史慣例。

他還讓列侯們各自回封地,列侯大部分住在長安,離封邑很遠,吏卒百姓需千裡迢迢運輸貢賦到長安來,他們在長安常住,對皇帝威脅很大。漢文帝說,欲留在長安者需要在中央朝廷有正式職務,或獲得皇帝诏書特批,又進一步增加了皇權的分量。相當于迂回瓦解掉了整個軍功集團。漢文帝一步步送他們回老家,逐漸集權!

為什麼漢文帝沒有被架空

大智若愚,能将自己的聰明隐藏起來,說的大概就是漢文帝這種人。

漢高後七年,呂後緻電代王劉恒:

“趙王一位空缺,請代王劉恒速去補上。”

這确實是一個好消息,因為,趙國比偏僻荒涼的代國富裕多了。

此時的劉恒才十九歲,面對呂後扔過來的蛋糕他沒有狼吞虎咽,而是迅速召開會議商議此事。會議形成的決議是:謝絕呂後的好意,不去上任趙王。原因無非兩點——趙王劉如意、淮陽王劉友、梁王劉恢都是在趙王的任上被呂後給害死的,劉恒不想步他們的後塵;趙國這塊肥肉呂後其實是想留給他們呂家人吃的。

參透這兩點,劉恒立刻回複呂後:

“謝太後美意,我還是想呆在苦一點的地方給國家守衛邊疆。”

瞧,格調起的很高,其實就是不想卷入劉氏、呂氏内鬥的糾紛中以免傷及到自身。

呂後很滿意,順勢就将侄子武信侯呂祿給封為了趙王。

看一下劉邦的兒子們,在呂後時代,隻有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恒幸存了下來。劉長是被呂後養大的,算個特例,而劉恒能夠生存下來則完全靠的是智慧。包括他的母親薄太後,也是因為不争不搶,及早地離開了長安那個是非之地才避免了戚夫人一樣被呂後殘殺的命運。

為什麼漢文帝沒有被架空

▲薄太後 電視劇《美人心計》/劇照

劉恒此舉不僅避免了與呂氏之間産生沖突,更是給朝中的大臣們留下一個好印象:這人能吃苦,謙讓,沒有什麼野心。一句話,代王這人,能處。而正是因為劉恒和薄太後的不争不搶,周勃他們在誅殺了呂氏集團之後才将劉恒選立為了皇帝。

是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可當劉恒入主長安的那一刻,大臣們才猛然發現,他們看錯了劉恒,這位新皇帝原來是一位外表如水,但内心堅定且智慧超群的猛人——

劉恒即位的當晚就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為衛将軍,全面掌控了南軍和北軍,同時任命心腹張武為郎中令。長安城以及未央宮、長樂宮的武裝力量全部被劉恒所掌控;

同時,與劉恒一同前來的代王府的五位大臣也被劉恒提拔進九卿的班子,全面掌控了核心權力;

接着,劉恒又給那幫功臣們封官賞爵:周勃被拜為右丞相,賞黃金五千金,增加封邑一萬戶;拜陳平為左丞相,賞黃金二千金,增加封邑三千戶;任命灌嬰為太尉,賞黃金二千金,增加封邑三千戶。另外,其他功臣根據功勞的大小也分别得到了劉恒不同程度的賞賜;

最後,劉恒又對劉氏皇族進行了安撫:劉章和劉興居兄弟各得到了黃金一千金的賞賜,同時各增加封邑兩千戶;歸還齊國當年被呂氏掠奪的城陽郡、琅琊郡和濟南郡;歸還楚國被呂氏掠奪的薛郡;封趙王劉友的兒子劉遂為趙王;改封琅琊王劉澤為燕王;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漢帝國迅速安定了下來。功臣派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權力,劉氏皇族的情緒也得到了安撫,劉恒得到了各方勢力的共同擁護,不僅實實在在坐穩了皇位還在最短的時間内掌控了長安城的武裝。

是的,政治的本質就是平衡。劉恒懂。

當這一切做完之後,大家對他們的新上司劉恒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這個皇帝不簡單呐。

呵呵,這才隻是開始。

為了穩住功臣派這一實力最為雄厚的群體,漢文帝甚至自降身段以目送右丞相周勃下班的方式以示對他的尊敬。

為什麼漢文帝沒有被架空

▲周勃 電視劇《楚漢傳奇》/劇照

是的,有時候适當地示弱是為了以後走得更遠。

實際上呢,漢文帝已經開始不斷從地方上提拔一批青年才俊來為朝中補上新鮮血液。說白了,就是給自己培養核心班子。

等感覺差不多了,漢文帝果斷向功臣派亮劍:周勃先是被罷免了丞相,接着又被攆回了他自個的封地。為了徹底讓周勃臣服,漢文帝還将周勃關了一段時間。

是的,這些功臣列侯們要是都聚在長安,那對漢文帝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将這一群體的領頭羊周勃打壓下去就能迅速達到敲山震虎的目的,同時還不損傷大多數人的利益。

對,就是以點帶面。

在這場博弈中,漢文帝收縮自如,當功臣派們的壓迫感襲來時,他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心腹賈誼外放到了偏遠的長沙國,暫時向周勃、灌嬰他們妥協。

能屈能伸,漢文帝始終維持着與功臣派這一群體之間的平衡。

怎麼說呢,有些事的度其實很不好拿捏。比如後來的漢景帝,削藩力道大了點就迅速引起了“七國之亂”。

隻能說,漢文帝的功夫是爐火純青的水準。

對于劉氏諸侯王的處理方案,漢文帝也是非常謹慎。一開始,他并沒有兌現當年功臣派給劉章、劉興居兄弟的承諾,封劉章為趙王、劉興居為梁王。

他先是給了這兩人一些賞賜,随後又從齊國摳出了城陽郡,封劉章為城陽王,以齊國的濟北郡封劉興居為濟北王。

既兌現了給這兩人封王的承諾,同時還削弱了齊國的綜合實力。

漢文帝太知道齊國的能量了。齊國有七個郡的廣闊領土,而且有魚鹽之利,雄踞東方。誅呂之變時,也是齊王劉襄率先聞風而動兵臨荥陽,宣示了自己問鼎的意志。對于齊王一系,不僅不能增長其實力,還要想着法打壓。

漢文帝這個處理方案可謂讓劉襄、劉章兄弟有苦難言。

太聰明了。另外,漢文帝也沒有聽取賈誼“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一力打壓劉氏諸侯。因為他明白:必須得繼續依靠劉氏諸侯王來制衡龐大的功臣派群體。

但他也在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削減了一部分諸侯王的實力:齊國被他一分為七、淮南國被一分為三、趙國被一分為二。

瞧,還是賈誼“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配方。而漢文帝更高明的地方在于:既将齊國這樣的大國實力削弱,又沒有引起劉氏諸侯王群體的集體震動。

高,實在是高。

對于心腹的過分行為,漢文帝也有自己的特有“配方”——

聽說自己的心腹郎中令張武收受賄賂,漢文帝并沒有對其進行處罰,而是給了他一筆非常豐厚的賞賜,以此來羞辱張武。此後,張武再也沒敢犯過同樣的錯誤;

對于舅舅薄昭的嚴重違法行為,漢文帝沒有走正常的司法程式,而是讓一幫大臣陪他喝酒,好讓舅舅識趣自行了斷。在沒有效果的情況下,漢文帝又派了一幫大臣去給薄昭哭喪,薄昭無奈,隻能自殺。此舉,漢文帝既維護了國法,又照顧了母親薄太後的感受;

對于弟弟淮南王劉長的過分行為,漢文帝也沒有過分幹涉,而是等其膨脹到極限時才果斷收網。既解決掉了一個驕橫不法的諸侯王,還同時消滅了一個皇位的潛在威脅者。隻是,這件事确實做得有點不道地。但他坐在那個位置實際上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不得不佩服,漢文帝這種出牌方式絕對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是以呀,能成為“文景之治”這一盛世圖景的開創者,漢文帝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