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定區:上下同心興水利 水潤田野澤萬民

永定區:上下同心興水利 水潤田野澤萬民
永定區:上下同心興水利 水潤田野澤萬民
永定區:上下同心興水利 水潤田野澤萬民
永定區:上下同心興水利 水潤田野澤萬民

紅網時刻記者 伍文 通訊員 杜微 張家界報道

“以前一到大太陽天我就頭痛。現在山塘清了淤、蓄了水,我們老百姓的心也舒暢了!”6月27日,張家界市永定區楓香崗街道青魚潭村村民老陳指着村裡一口蓄滿水的山塘高興地說。放眼望去,整個青魚潭村良田阡陌縱橫,山塘分布其間,水與田相依,俨然一幅美麗鄉村畫卷。

農諺雲:土是本,肥是勁,水是命。今年初,省水利廳等六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三年行動的通知》,恢複農村小水源蓄水能力,暢通“中梗阻”管道。

永定區乘着東風,聞訊而動,立即申報恢複農村小水源蓄水能力項目:骨幹山塘20口,一般山塘270口;暢通“中梗阻”管道項目45km,其中管道清淤29km,建立及節水改造連接配接管道16km。擔下了張家界市近一半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工作任務。

全區上下迅速行動、同題共答。截至目前,290口山塘均已完工,29km管道清淤任務已完成,建立及節水改造連接配接管道13km,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工作進展喜人。截至5月31日,張家界市恢複農村小水源蓄水能力項目年度任務完成率為 84.76%,居市州第一。

強化軸線搭建,駛上小水利建管“快車道”。永定區委、區政府勇挑重擔、精準施策,成立了上司小組和工作專班,凝聚了區、鄉鎮(街道)、村(居)上下一緻和水利、農業等職能部門協作的工作合力,制定了“成片帶點、精心布局、幹出實效、早出效益”的工作方針,明确永定區2023年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項目區域以澧水河為界,澧水河之北尹家溪、教字垭、新橋等鄉鎮(街道)全部覆寫,澧水河以南鄉鎮(街道)重點安排。通過多次召開動員、排程和推進會議,層層落實任務,統籌職能部門項目,加強排程實效,集中推進項目實施,施工建設速度一馬當先。永定區各部門加強連接配接、集中力量、統籌推進項目布局建設,農業、水利等部門整合高标準農田、小型水利建設等項目對新橋鎮部分山塘清淤整治、灌溉水渠疏浚、溪溝生态護岸、土地平整,将“治水”與自然景觀相結合,治理成效明顯,原來泥沙堆積、雜草叢生的山塘、水渠、溪溝,如今成了村民們散步、休閑的好地方。

強調效益原則,畫好小水利建管“同心圓”。進入夏季,永定區尹家溪鎮連降甘霖,雨水彙集到一口口山塘,通過水渠,流入整治完成的田野山塘……今年,尹家溪、三家館等鄉鎮動員在外務勞工員出資、在家勞力出工,将山塘清淤整理一新,因漏水保障率差的情況不見了。三家館鄉杜家崗村是永定區出名的幹旱村,該村村民杜雙貴自籌4萬多元,将病患山塘整治一新,周邊百姓生活用水友善多了。合作橋鄉合作橋村以小農水項目為契機,多方籌集資金,沿溪築壩,攔水蓄水,徹底解決了灌溉和防洪問題。如今,樟樹邊的山塘,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打卡地。在推動農村小水源蓄水能力恢複工作中,永定區秉承“政府引導、多元投入、民辦公助、以工代赈”,項目實施由項目所在村委會(居委會)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自選、自建、自用、自管”方式實施。全區上下廣泛發動,受益主體積極參與,自發出錢、出力,大修水利。

動員有效力量,小水利建管“雙提升”。在新橋鎮鄭家坪村碗田溶倒虹吸管改造工程現場,退休水利站站長鄭伯正在對項目建設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服務。該工程目前已完成了70% ,預計在8月上旬全部建成,屆時将徹底解決鄭家坪村及周邊2200多畝稻田的灌溉供水問題,之前鄭家坪村申報倒虹吸項目整修成功後,因缺乏技術力量,面對技術難題,曾經一籌莫展,導緻工程進度緩慢。永定區水利局作為項目實施的技術支撐機關和品質監督部門,針對項目點多、面廣,技術難度大的特點,廣泛号召、積極動員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像鄭伯這樣已退休但是經驗豐富的老水利專家,也榮光煥發的投入到小農水熱火朝天的“場上”,針對不同施工内容,提供實時專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以保證明施品質并發揮工程效益。

興修水利,安邦大計。永定區通過一系列務實之舉,引一渠清水,潤千百頃田野,赢萬千民心,為永定高品質發展提供“水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