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吉偉:生物多樣性金融創新方式和路徑

作者:金融界

與氣候變化問題相比較,生物多樣性問題并沒有得到社會充分重視,但是必須看到,生物多樣性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也會帶來更大的金融風險,需要加快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大資金支援。目前,生物多樣性資金更多來自公共部門,私人資本參與較少,需要加強生物多樣性金融政策、模式等方面創新,吸引更多私人資本參與其中。

一、生物多樣性金融創新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形成與生物多樣性相比對的金融模式

生物多樣性項目具有周期性、見效慢、公益性等特點,這使得傳統金融業務模式很難介入該領域,降低了金融機構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是以,必須創新金融模式,逐漸建立與生物多樣性本身特點相适應的金融模式,豐富生物多樣性金融供給,或者建構能夠進一步平衡生物多樣性項目風險和收益,以滿足社會資本的偏好。

(二)有利于提升生物多樣性金融規模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加大相關投入,保爾森基金會預測,到2030年前每年支出水準為7220-9670億美元,相當于2019年GDP的0.7-1%。其中農業方面的支出約為3150-4200億美元,森林方面的支出為190-320億美元,漁業方面的支出約為230-470億美元,入侵物種治理方面的支出為360-840億美元。目前,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仍較大,主要依賴政府公共支出,社會資本占比非常低。需要通過金融創新,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三)有利于深化生物多樣性的機會和挑戰管理

生物多樣性對世界經濟社會具有重要意義,OECD研究顯示全球40萬億美元的産值在一定程度上依賴自然環境,約占全球GDP的50%。但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2019年釋出的報告顯示,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速度快上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生物多樣性風險日漸上升,不僅影響經濟增長,也會形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創新生物多樣性金融,有利于金融機構強化相關風險的管理,同時,能夠緊抓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機遇,增強相關投資規模。

二、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創新

政策對生物多樣性金融創新具有積極重要作用。自上世紀開始,全球就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問題,1992年聯合國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有188個國家地區簽署該公約。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為未來十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指引方向和目标。此外,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也含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标。不過,并不像應對氣候變化那樣,各國形成了比較具體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标,不過歐盟、澳洲、紐西蘭等部分國地區家仍在加強制定系統化生物多樣性戰略,此外加拿大、印度等國家正在根據2020年以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制定本國最新的生物多樣性戰略。

歐盟推出了生物多樣性十年戰略,提供近1000億歐元用于生物多樣性支出。消除河流障礙,到2030年讓 25000 公裡的河流暢通無阻,保護海豚和鲨魚等海洋物種,阻止傳粉媒介種群的流失,確定每個歐洲城市和城鎮至少有10%的樹冠覆寫率;確定至少10%的歐盟農用地都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點,歐盟至少25%的農業用地進行有機耕作管理,并且明顯地增加農業生态做法;減少50%的化肥養分損失,進而使化肥用量至少減少20%;歐盟按照生态原則種植30億棵樹。後續歐盟又推出了森林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指引。

澳洲釋出了2019年至2030年自然戰略和行動方案,主要有三個目标,分别為讓所有澳洲人與自然緊密聯系,提升對自然的了解,重視自然在生活中的作用和貢獻;保護所有自然物種,維持生态系統多樣性,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分享和建立知識,更好了解自然和生物多樣性,提高自然管理科學性。

大陸早在2015年大陸就印發了《生态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了大陸生态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标和保障措施。監管部門正在研究所學生物多樣性與金融穩定的關系,推動金融機構加大與自然相關的财務資訊披露力度。大陸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提出未來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目标、戰略任務和優先行動;同時,中國将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援開發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加快制定新時期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

為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政府部門、NGO以及金融機構聯合成立各種緻力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業組織,諸如金融業生物多樣性承諾(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Pledge and Foundation)、私人投資生物多樣性保護聯盟(Coalition for Private Investment in Conservation)、自然相關财務資訊披露工作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等。除了這些國際性的倡議組織,國内金融機構也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合承諾群組織,諸如《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援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宣示》等。

三、生物多樣性金融管理機制創新

有效管理生物多樣性挑戰和機遇,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對于金融機構至關重要。

一是将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業務政策。國際金融機構加強生物多樣性的重視,一方面,将生物多樣性風險納入到風險管理範疇,評估相關影響;另一方面,在投融資等業務中注重評估業務本身對于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很多金融機構已經将生物多樣性納入到投資政策當中,瑞士信貸調研資料顯示,37%的受訪機構已将生物多樣性納入投資者政策,44%的機構推進将生物多樣性納入投資政策,金融機構參與生物多樣性投資的積極性日漸提升。摩根大通已将生物多樣性納入可持續發展政策,特别重視森林、水等方面保護,加強交易對手評估和篩選。

二是開展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金融機構開始加強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評估工具主要包括ENCORE、IBAT、SCRIPT、TRASE等,并使用GBS、STAR等名額加強相關風險監測。以英傑華保險集團為例,其利用ENCORE資料庫分析各産業和行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依賴程度,使用其他工具進一步明确各産業上下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依賴度,以此指導投資管理。2022年,英傑華重點評估自身業務對森林砍伐的影響,使用CDP等内外部資料,對被投資企業森林砍伐風險進行打分,最終發現金融行業以及零售行業森林砍伐管理評分較低,相關風險較高。

三是加強相關資訊披露。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已披露氣候相關财務資訊以及可持續發展資訊,美國銀行等大型銀行逐漸開展與自然相關财務資訊披露,展現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内部治理、管理政策、管理工具等方面,提高生物多樣性資訊透明性。此外,法國等部分國家強制要求金融機構披露生物多樣性相關資訊,推動金融機構重視生物多樣性風險。

四是設立專營機構。為了專業化推進生物多樣性金融業務,部分金融機構加強了專營機構的建設。2020年,彙豐銀行與Pollination一起成立氣候資産管理公司,該公司結合了投資管理和自然資本方面的專業知識,為投資者提供了具有競争力的風險調整回報的投資解決方案,并為生态系統提供了自然保護,以幫助保護生物多樣性并加快向淨零的過渡。再如,南京銀行南京研創園支行是江蘇省内首家政府批複和授牌的綠色支行,其在參與生物多樣性方面逐漸發揮更大作用。

四、生物多樣性金融模式創新

金融機構加快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特别是銀行為各類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提供資金支援,整體來看,仍有必要進一步創新業務模式,提升金融支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效。

(一)PPP項目建設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共同簽訂長期合作協定,依照風險分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共同開發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以此降低政府部門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壓力,提高項目運作效率。廣義的PPP包括建設-營運-移交(BOT)、建設-擁有-營運(BOO)、轉讓-營運-移交(TOT)等模式,政府部門可以根據項目特點,選擇不同PPP形式。PPP模式已在全球得到大範圍推廣,歐洲、北美等地區PPP市場已發展的相對成熟,而亞洲、非洲等開發中國家地區為了解決基礎建設資金缺口問題,也開始加大PPP項目推廣。

PPP模式在生物多樣性金融中應用,幫助解決政府資金不足問題。以非洲公園為例,非洲公園模式的目的是修複和保護野外生态,實作自然可持續利用和發展。在此模式下,政府是公園有所者,公園運作、管理等功能由各類私人機構承擔,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社群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非洲公園建設為公園内以及附近的居民帶來了生态、經濟方面的好處,2019年,支付員工工資1370萬美元,95%的員工為當地居民。

(二)債務自然互換機制

債務自然互換(debt-for-nature swaps)是指債權方與債務國達成協定,債務國的債務得以重組,作為交換,債務國承諾保護自然環境,将重組方案中的一部分債務等值置換,投入到生态保護項目上。

債務自然互換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2016年,塞昔耳完成了以海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為目标的債權置換項目,塞昔耳政府承諾成立4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保護區,将受到保護的海洋面積從僅占其海域面積的0.04%提高到30%。

(三)混合融資創新

混合融資除了适用于氣候投融資,也适用于自然保護。自然保護方面的混合融資主要有四種模式,分别為設計和籌備基金(Design and Preparation Funds),支援項目或者企業設計和籌備,以達到能夠進行外部融資;技術援助基金(Technical Assistance Funds),幫助被投資企業建設技術能力、财務管理能力、形成商業模式等方面;擔保和風險保險(Guarantees and Risk Insurance),作為資本結構的一部分,保障投資免受損失;優惠融資(Concessional Finance),以低于市場水準的利率獲得融資,有助于提升商業化經營。

以加利福尼亞為例,當地三分之一的家庭面臨野火的威脅,提高森林管理和降低野火風險的資金缺口大約為60億美元,森林韌性債券(Forest Resilience Bond)用于吸引私人資本和慈善資本解決資金缺口問題。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項目前期設計和籌備捐贈資金,此外在該項目後期發行債券時,願意提供優惠利率,以便讓其他私人投資機構能夠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增強債券吸引力。

(四)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挂鈎的金融工具創新

生物多樣性挂鈎債券或者貸款方面,主要是在發行債券或者發放貸款時,将債券或者貸款要素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挂鈎,以此激勵融資主體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表現。法國巴黎銀行為芬蘭企業UMP發放可持續挂鈎信貸7.5億歐元,主要挂鈎目标是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産生積極影響

環境影響債券方面,這類債券以所投向項目是否産生預期效果作為支付債券本息的前提,如果經第三方機構檢查,未能達到設立的初始目标,那麼投資者将無法獲得本息,如果達到了預期效果将由政府或者其他捐贈者支付本息。以世界銀行的犀牛債為例,該野生動物保護債券共發行1.5億美元,期限為5年,用于保護瀕危物種黑犀牛。債券到期後,如果達到預期保護效果,則由全球環境基金承擔世界銀行應向投資者支付的利息,世界銀行負責辦理相關支付手續;否則世界銀行将不向投資者付息,全球環境基金也不再向世界銀行支付贈款資金,即保護失敗的成本最終由投資者承擔。

(五)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創新

與碳信用類似,開發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為生物多樣性定價,建設生物多樣性信用交易市場,以此鼓勵社會和企業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資者和政府越來越關注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希望加強此方面的投資和參與力度,已有部分機構開展了此方面的探索。Terrasos是哥倫比亞緻力于環境保護的企業,營運栖息地銀行等方式,創新生物多樣性金融模式。其創立了一種自願型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每個交易機關代表了未來20年内在至少10平方米内對于生物多樣性做出的積極貢獻。生物多樣性信用初始價格是由項目直接和間接成本、投入資金機會成本等多種因素決定的。該創新機制既可以為企業、金融機構以及其他組織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管道,也有利于鼓勵當地社群和居民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

五、政策建議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各國政府仍要圍繞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最新目标,盡快制定本國行動方案和目标。此外,加強金融機構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激勵和限制,對于生物多樣性金融給予一定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同時推動金融機構披露相關資訊,加強社會監督。

二是推進金融機構參與。進一步完善監管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将生物多樣性因素融入發展戰略,明确内部治理結構,制定相關業務政策,管理好相關風險,降低金融機構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提升正面效應;推動金融機構影響被投資企業,運用投票和參與等工具,做好盡責管理。

三是創新金融模式。生物多樣性金融相對單一,未來有必要進一步創新相關金融工具,特别是要發展權益類工具以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結果相挂鈎的工具,優化金融工具結構,提升實際效果。

四是完善資料和風險名額。生物多樣性金融的風險和機遇管理重要性日漸突出,不過目前生物多樣性資料相對不足,而且充分代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名額仍沒有形成共識,未來需要國際社會和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加快解決上述阻礙生物多樣性金融發展的難題。(本文作者:資管研究員 袁吉偉)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