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紛盛夏迎七一,紅旗獵獵慶黨節。昨天,通道縣城北社群黨委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黨日活動”,社群四個支部的黨員統一赴芷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去重溫,不,去補讀“國共合作,團結抗戰”,取得抗日戰争最後勝利一頁輝煌的曆史。
清晨,我們乘坐大巴車沿着懷芷高速公路穿梭在群山之中,青山綠水,崇林蓊郁,一路入目皆是蒼翠。上午十點半,我們抵達芷江潕水河畔,清碧寬闊如鏡的潕水,映着巍巍雪峰山麓下,靈動秀麗、詩畫交融、曆史底蘊深厚的芷江名城。
秦時明月漢時關,芷江,在漢代即已建城,初名無陽,後改名舞陽。時光荏苒,不知經曆了多少歲月滄桑,芷江,大約是因屈原曾在此留下“沅有芷兮澧有蘭”的千古一誦而得名。自古以來,這裡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不知源于何時卻流傳至今的對它的贊辭,令人在天涯海角,身處萬裡之外,也能想象它威鎮一方的雄風。
下車移步,我們徑直走向芷江城東七裡橋“受降紀念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芷江向中國政府無條件投降,中國政府在芷江舉行震驚中外的中國戰區受降典禮,史稱“芷江受降”。為紀念“芷江受降”這一重大曆史事件,1947年國民政府在芷江修建了“受降紀念坊”。
這是一座看起來就像一個“血”字的大型紀念牌坊,它高大宏偉、氣勢軒昂,四柱三門,青磚徹就,水泥為衣。坊高11.5米,寬12.7米,厚1.6米。坊上镌刻着原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的題詞、題額。正面是蔣介石的題額和題聯:“震古爍今”、“名城攬勝地重千秋,克敵受降威加萬裡”;孫科題聯“得道勝強權百萬敵軍齊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戰史紀名城”......背面還有何應欽、白崇禧等人的題額和題聯。
看了這些,讓人覺得精神振奮,力量倍增。我們在“受降紀念坊”前集體合影後,又憑免費參觀券,排隊進入“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紀念館修建在受降紀念坊右後側,是一棟兩層樓式的建築。其面積1500平方米,采用金字塔式紀念性、牌樓式民族性、屋頂式地方性造型。整個展館設有“日寇侵華,罪行累累”、“中國抗戰,浴血疆場”、“芷江受降,載入史冊”、“牢記曆史,珍愛和平”四個主題展覽。館内采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法陳列展出珍貴文物436件、資料照片625幅、二戰時期兵器43件,被譽為“抗戰勝利受降博覽窗”。
在“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裡面,我伫立一組照片前久久凝視着,半壁山河淪陷之日,民族危急存亡之秋,芷江,這裡就是抗日戰争後期的軍事重鎮和空軍要塞,國民政府陸軍前線指揮部就設立于此。在不遠處的雪峰山區,第四方面軍布防堅守着重岡複嶺、溝壑相連的陣地,浴血奮戰,以民族禦侮的意志和巍巍山嶽一起築成鋼鐵的屏障,使日寇慘敗于雪峰山,也使日寇占領大西南進而滅亡全中國的戰略計劃成為一枕黃梁。
走出“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我們一行黨員站在館坪前的黨旗下,莊重地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永不叛黨。”宣誓後,我們從館前台階拾級而下,即将結束參觀乘車傳回。
一路上,我都在沉思默想中,烽火八載起盧溝,降書一紙落芷江,古語雲:“巧蜂釀蜜非采一樹之花,良工成裘必資千狐之腋。”抗日戰争之是以能取得最後勝利,離不開“國共合作,團結抗戰”,離不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離不開全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抗争。烽火遠去攬芷江,曆史離我們越遠越清楚,我在為中國抗戰勝利感到驕傲與自豪時,也認識偉大的中華民族一路走來艱辛不易。我在心中祈禱:讓戰争遠離人類,讓和平永駐人間,讓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一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