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考生要報112個志願?

作者: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孫冰 | 北京報道

再創曆史新高!2023年全國聯考報名人數達1291萬人。雖然聯考并不能為人生一錘定音,但聯考的結果和志願的方向确實會影響很多人的人生軌迹。

是感性看興趣,還是理性看發展?是卷向熱門專業,還是在冷門專業裡挖寶藏?專業、學校、城市如何權衡?作為“聯考第二關”的志願填報,同樣重要。

尤其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進步,尤其是大模型、AIGC的突破性進展,AI替代人類工作情形在一些行業已經開始顯現,比如原畫師、初級律師、資訊編輯、口語老師、翻譯……甚至有人開始擔心:不會還沒畢業,專業就被淘汰了吧?

發動一切人脈,借助AI工具,請教學長前輩,甚至付費做咨詢……聯考報志願,是個技術活。

考生要報112個志願?

攝影:《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報志願比聯考數學還難?遼甯考生要報112個志願?

選個好專業,是每個聯考生和家長的樸素願望,究竟哪些專業是被更多人認為的好專業呢?

誇克APP近日釋出的《2023聯考志願報告》顯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熱度最高,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關注度上升最快。

誇克産品經理、聯考産品負責人夏雅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最近3年的熱度上看,在大學熱門專業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臨床醫學3個傳統熱門專業都牢牢占據了前三。

“随着大模型、生成式AI的火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如自動化、軟體工程、電子資訊工程等,上升勢頭最猛。除了這些大熱專業,包括考古、美術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小衆專業也走進了考生們的視野中,把愛好和專業相結合也許是‘05後’的新思路。”夏雅曈說。

即使已經錨定了心儀專業,聯考志願填報仍然可能遠比我們想象中複雜。據夏雅曈介紹,在新聯考改革省份,由于考生可以自主選擇考試科目,傳統的文理分科被打破,是以報志願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比如浙江、遼甯等5個省份實施的是“專業(類)+院校”方式。以遼甯為例,1個“專業+學校”為1個志願,考生可填報志願的最多為112個,山東為96個,而其他省份的志願數量也在80個以上。

再比如上海、北京等9個省份實施的是“院校專業組”方式,即1所院校可設定1個或多個院校專業組,每個院校專業組内可包含多個專業。以北京為例,1個院校專業組即為1個獨立的志願,大學普通批最多填30個志願,每個志願一般設定6個志願專業和1個“是否服從專業組内調劑”選項。

“雖然不同省份可以填報的志願數量不同,但總的來說,對于考生而言,自主選擇的空間變得更大了。”夏雅曈說。

如此複雜的排列組合,感覺比聯考數學也輕松不了多少。是以,越來越多的考生在填報志願時,除了傳統的方式,如查閱印刷版的招生目錄手冊等,更多是到網上去查詢大學和專業的資訊,也會借助一些AI工具,如誇克、百度、網易等網際網路平台提供的免費智能志願填報系統。這些工具會利用大資料和推薦算法,基于考生所在的省份、分數、位次等資訊,為考生提供志願填報的參考和建議。

當然,也出現了一批填報志願的服務機構,收費可達數千甚至數萬元。來自天眼查的資料顯示,目前大陸共有近2000家企業的名稱或經營範圍中含“志願填報”,而且數量增長非常快,在2014年前,大陸志願填報相關企業年度注冊數量僅為個位數,2020年增長到600家左右。

但據記者了解,這些機構中為考生和家長提供“昂貴”建議的所謂“聯考志願規劃師”,并沒有相關國家職業認定,對其服務水準也沒有行業标準和相應監管,建議考生和家長需要仔細辨識,謹慎選擇。

考生要報112個志願?

攝影:《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填報志願亦是立志,要找到優勢潛能和了解社會需求

談及這些變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AI作為一個工具,正在助力各行各業和改變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是以,在聯考志願填報當中,AI當然也可以産生價值。

“不過,考生和家長也不能隻依靠AI給出的建議,還是要在參考AI建議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認知、經驗,再得出結論。”儲朝晖說。基于此,他建議考生可以基于優勢潛能、社會需要和考分水準這3個主要依據,在這3個截面的交彙線上來決定填報志願的方向。

儲朝晖認為,填報志願其實也是青年立志的過程,而立志是成才的起點。“立志不是簡單的喊口号,要先找到自己的優勢潛能,就是你感覺自己做什麼效率最高、最有成就感?然後把自己的優勢潛能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而大學就是優勢潛能發揮的實踐地。”他說。

但從立志到成才,還有漫長的努力需要付出。以熱度上升最快、前景最被看好的人工智能領域為例,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志于此,希望武裝好自己,以迎接未來的AI新時代。但記者咨詢了幾位目前正在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工作的“前輩”之後,得到的建議很統一:最好大學别選人工智能專業。

“人工智能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領域,很大程度是要以數學為基礎,尤其是算法上,如果想從事科研方向,需要較為紮實的數學基礎,也包括實體基礎、機械基礎、工程基礎,甚至對英語水準都有很高要求,因為很多前沿資料都是英文的。如果是做應用方向,那就還需要垂直領域的背景。”一位在華為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研發工作的“前輩”表示。

是以,這位“前輩”建議學弟學妹們,如果有志于人工智能領域,可以在大學階段先選擇一些基礎學科,然後在研究所學生階段再選擇一個專業領域鑽研下去。同時,他也建議所有年輕人都可以學習一些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因為未來一定是各行各業都融合AI,用好AI這個工具,可能會是未來每個“打勞工”的必備技能。

最後,儲朝晖把中國古人總結的8個字送給所有即将進入大學的年輕人們:“士志于道,明道濟世。”

“做學問的人,志向在于探索真理,而當你掌握了真理以後,要用它來解決社會問題。年輕人進入大學之後,應該設計好自己新的人生目标,并基于此制定自己新的學習計劃,最終讓自己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儲朝晖說。

責編 | 郭霁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