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額存單,又搶瘋了

作者:市界觀察
大額存單,又搶瘋了

“搶大額存單,難;搶高利率的大額存單,更是難于上青天。”

湖南儲戶張小姐又一次看到手機裡要搶的大額存單變灰以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最近兩個月,在存款利率密集下調的風聲下,張小姐到處尋找利率高的大額存單産品。5月份,她前腳翻到小紅書上有人轉讓微衆銀行利率3.8%産品的消息,後腳下載下傳App,往卡裡轉好錢,剛準備下單的時候沒了。

她随後降低了利率要求到3.35%,但斷斷續續蹲守了一個多月都一無所獲。

北京儲戶王先生可沒有這樣的“奢望”。“我都不要求利率有多高,我隻求能買到就不錯了。”據他描述,前幾天,他頂着大太陽挨着問了家門口的幾家銀行網點,“沒有一家有大額存單的。”

「市界」調查發現,曾一度“消停”的大額存單,近日再度遭到瘋搶。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地方小銀行,儲戶線下能買到就是賺到。而線上上App,銀行要麼無在售産品大額存單,要麼售罄,也有的是在點進産品時,卻被告知無法購買或者需要排隊。

這讓急于鎖定高利率的投資者們,陷入焦慮。

大額存單,且買且珍惜

6月27日、28日,「市界」調查了十餘家銀行的大額存單後發現,國有大行中,收益超過3%的大額存單已經成為過去時。

工商銀行的幾款3年期2.9%的大額存單産品中,有的直接顯示售罄,有的則設定了購買門檻,僅面向“自成為我行客戶之日起6個月内新客戶銷售”。

中國銀行雖有3年期2.9%和5年期2.95%的大額存單産品,但客服稱隻面向某些城市個别網點的“特定客戶”銷售;農業銀行現有大額存單最高利率是3年期2.90%;郵儲銀行最高利率為1年期2.05%。

此外,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App均無在售大額存單。

大額存單,又搶瘋了

部分主流股份行中,中信銀行無在售大額存單;渤海銀行3年期、5年期的3.3%利率産品無剩餘額度,其次就是2年期的2.7%利率;招商銀行最高利率是3年期2.90%;民生銀行和平安銀行最高利率是2年期2.6%。

平安銀行3年期3.1%産品售罄,2年期利率2.6%的産品額度尚充裕,但産品頁面末尾寫道,“由于上月大額存單認購火爆,您的認購申請需要排隊處理,在排隊認購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售罄的情況。”

浦發銀行3年期3.15%的幾款大額存單均明确注明了購買條件,20萬元起存系新客專享,50萬元起存僅限昆明分行,200萬元起存僅限南京分行。

光大銀行的3年期20萬起存利率3.15%産品、100萬起存利率3.18%産品,也一直處于“售罄”狀态,1年期和2年期利率分别為2.68%和2.18%。

在「市界」線下走訪的北京銀行和江蘇銀行兩家城商行中,銀行網點的從業人員均表示沒有大額存單産品,“不是搶不搶的問題,是根本沒有額度。”銀行網點的從業人員稱。

為了防止客戶流失,他們還會刻意回避大額存單的咨詢,直接推薦中長期定期存款産品,比如江蘇銀行客戶經理稱,“手頭資金夠足的話,你可以考慮我們的3年期定存,存30萬利率能達到3.4%,和大額存單沒什麼差別,隻不過不能轉讓。”

事實上,大額存單賣爆的現象,在5月份時就已經上演。有杭州銀行網點的從業人員向媒體透露,該銀行獲批的5000萬元大額存單額度3分鐘搶光,“激烈程度堪比搶火車票。”

“這麼說吧,但凡大型銀行20萬元起存,利率超過3%的大額存單,都是值得下手的,且買且珍惜。”一位理财經理在朋友圈寫道。

他還貼出一段自己與客戶的對話截圖,截圖顯示,該客戶三年前買的4.18%大額存單到期了,要求續上同等利率的産品,該理财經理無奈地回複稱,“宏觀政策調整利率,已經沒有那個水準的利率了,現在的我隻能給你存個3.4%的定期。”

大額存單一般都有轉讓功能,前文提到的張小姐也曾去銀行轉讓區域“撿漏”,但這也要拼手速,容不得半點猶豫。在招商銀行App,「市界」27日看到有人轉讓3.15%的産品,6月28日則不見了蹤影,其餘轉讓的存單利率最高隻有3%。

大額存單,又搶瘋了

▲(招商銀行和微衆銀行大額存單轉讓專區同樣火爆。圖源/各銀行App)

有儲戶6月13日“逮”到微衆銀行的客戶一下子抛售六款大額存單,利率從3.3%到3.35%不等,不到5分鐘就被搶空了。

使用者瘋搶,銀行緊捂

理财分析師yoyo認為,“大額存單緊缺,充分說明了廣大投資者對高利率的向往,也是目前市場環境下風險偏好走低的展現。”

yoyo介紹道,“大家都眼看着利率一點點降,現在國有銀行5年期定存利率統統降到了2.5%,個别股份行能達到2.8%。連一向被認為最堅不可摧的儲蓄國債也未能幸免,2022年利率經曆了3次下調,而今年6月10日發行的國債隻有2.95%,跌破3%大關。”

與普通定期存款相比,大額存單除了利息高之外,也具有靈活優勢,在到期之前,它可以部分提前支取,剩餘未支取的依舊按既有利率計息。如果實在有資金需求又不想損失利息,使用者也可以選擇轉讓出去。

總體來看,大額存單集高息、流動性、鎖利率的作用于一身,是很好的打底資産配置産品。

中央财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内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表示,存款利率下調之後,大額存單的優勢更加凸顯,由此形成了大額存單供不應求,大受追捧的局面。

根據央行公布的資料,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發行大額存單總量為5.5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是2015年大額存單上線以來季度最高發行量。橫向對比往年同期,2017年以來,一季度大額存單發行總量在1.57萬億~4.5萬億元之間。

除居民外,不少上市公司也在大手筆購入大額存單。東鵬飲料6月15日釋出公告稱,為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增加公司收益,公司及其子公司拟用部分閑置自有資金8.5億元購買理财産品,其中4億元用于投資保本保收益型大額存單。

一周後,甯德時代釋出公告,拟使用不超過人民币78億元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拟投資的産品為大額存單,持有期限不超過12個月。

顯而易見,無論是個人和企業,對大額存單的需求都在強勢增長,但為什麼銀行不敞開了供應大額存單呢?

首先是額度問題,銀行客戶經理給出了“沒有額度”的理由,有它的産生背景。

按照《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商業銀行發行大額存單應向中國人民銀行備案年度發行計劃。如需調整年度發行計劃,應當向中國人民銀行重新備案。

楊海平告訴「市界」,商業銀行是否發行大額存單這一主動負債産品,以及發行規模、存單期限,受全行各項存款增長情況、期限結構、信貸資金需求等因素影響。“現階段,商業銀行各項存款增長相對較快,信貸有效需求相對不足。資産負債管理對大額存單依賴程度有限。”

通俗地說,銀行存款多了,對大額存單的渴望沒那麼強了。北京某城商行客戶經理向「市界」坦言,自己所在銀行2月份就完成一季度的存款目标了。

yoyo進一步闡述,站在大中型銀行的角度,大額存單的增加反而意味着銀行成本的增加,畢竟貸款利率持續走低,銀行還“高額攬儲”,勢必會拉低息差,這對銀行顯然不利。

資料顯示,銀行已經在控制大額存單發行量。今年2月春節前後,大額存單發行數量為694隻;5月,大額存單發行數量為490隻,較2月減少200多隻,較4月也少了100多隻,環比下降15.22%。

并且一些銀行自6月以來下調了大額存單利率,另外限制了大額存單的轉讓自由度。像農業銀行1個月、3個月、6個月大額存單目前均不可轉讓。

郵儲銀行6個月利率為1.8%的大額存單,注明是“進階專屬”。該行客服解釋,進階客戶是指上個月在我行個人綜合資産(月日均)45萬-50萬元的客戶。

哪裡還有高利率産品?

值得一提的是,與大中型銀行相反,不少民營銀行,以及個别中外合資銀行,高調利用大額存單攬儲,它們的利率也要高出許多,最高超過4%。

廈門國際銀行3年期利率為3.35%,目前可購買;新網銀行5年期利率為3.85%,可購買;百信銀行3年期3.35%,5年期3.70%均可每日限額搶購;藍海銀行3年期利率為3.45%,顯示已售罄,轉讓區有三款利率超過3.45%的産品。

大額存單,又搶瘋了

▲(從左至右依次為廈門國際銀行、新網銀行、百信銀行大額存單産品。圖源/各銀行App)

此前,微衆銀行5年期大額存單産品年化利率超過4%。雖然現在已無該産品,不過在轉讓區域,不停閃爍新存單轉讓成功的通知,折算後的轉讓利率大多在3.3%~3.7%之間。

與此同時,部分城商行也在用存大額存單送禮品的方式,鼓勵使用者購買。例如,有山東使用者在威海銀行存了100萬元,獲贈了60斤金龍魚花生油。

至于為何這些民營銀行和城商行對大額存單接納度,要遠高于大型銀行?

在楊海平看來,二者出現利率差完全正常,“這正是雙方在存款市場上的地位、市場影響力和流動性溢價的綜合反映。”

yoyo也稱,一直以來,民營銀行的品牌力和口碑力遠比不上大型銀行,吸收存款的管道沒有大型銀行寬,可以說,它們大部分時間是處在渴望吸收更多資金的狀态。在大型銀行吸收存款意願不強的情況下,這些銀行适度依靠高利率來“促銷”,很容易了解。

從一些受訪儲戶的反映也不難看出,他們對小型民營銀行的信任度并不高,即便利率再高,也不敢輕易将大額的儲蓄放置其中。遇到這種儲戶,客戶經理也隻能以“少存點,風險小”為由,打消他們的顧慮。

既然大額存單“一單難求”,那麼,還有哪些投資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大額存單的“替代品”?

據了解,個人養老金專屬存款、銀行基金類理财産品、增額壽險、年金壽險都在銀行業務員向客戶推薦的次要選項中。

某股份行理财顧問向「市界」表示,預定利率3.5%的增額終身壽産品已經進入下架倒計時,建議抓緊辦理。

某城商行客戶經理則建議,大額存單更适合中老年人或投資小白,年輕人還是可以買買基金,債券市場也可适度參與。

資深銀行從業者、“借借财經技巧”公衆号主理人胡鑫認為,從目前來看,能夠替代三年期限的大額存單的産品很少。“保險産品和養老理财産品存續時間很長,流動性方面不如大額存單。幾乎沒有風險的貨币基金,目前收益是2%左右,在收益上又不能與三年期利率3%的大額存單匹敵。”

另外還有業内人士給出的觀點是,多元化資産配置才是資産保值增值的正确打開方式。

植信投資研究院研究員馬吟辰指出,面對利率持續下行,比較保守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建立一個由收益較為穩健的理财作為“壓艙石”,另外适當配置一些權益類産品,或黃金等貴金屬産品,以擷取合理可觀的收益,并降低資産組合的波動風險。

總之,“投資者不能隻盯着存款利率,應該将視野更多朝着理财一面。”yoyo最後稱,“每個人都要思考如何将手裡的資金分成多個部分,選擇能最大化利益的工具。光指望存款已經不适合當下的低利率時代。”

作者 | 陳暢

編輯 | 孫月

營運 | 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