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作者:新華社客戶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天天學習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六月伊始,習近平總書記便考察了中國國家版本館總館和中國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向了新的高度。

從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出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征,到深刻回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第二個結合”的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具有時代意義、曆史意義和世界意義的理論和實踐命題。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走進田間地頭,察看沙地治理,要求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調要“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後代”……總書記對“國之大者”時時放心不下。

指明青年工作方向,激發廣大青年挺膺擔當,強調實作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黨的建設群組織工作要有新擔當新作為……總書記始終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深謀遠慮。

為遠道而來的新老朋友舉行隆重歡迎儀式,複信國際友人,緻電南非總統,會見四國總理,會見美國國務卿……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行的是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懷的是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道路。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作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總書記始終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注入不竭動力。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央視網I學習資料庫彙總分析習近平總書記6月重要活動講話顯示,“人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式現代化”等詞高頻出現。特别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被頻繁提及,其背後深意值得深思。

強國事業,需要精神引領;複興征途,需要價值鑄魂。

習近平總書記曾感慨:“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曆史感。”

一路向北,燕山腳下。6月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燕山腳下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盛世修文”,在蘭台洞庫,總書記多次說起這個詞。

卷帙浩繁的版本古籍延續曆史變遷、見證文明成就,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脈。

“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願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他十分關心中華文明曆經滄桑流傳下來的這些寶貴典籍版本。

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

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提出了辯證性思考:“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6月2日,習近平在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察。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精辟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内在機理。他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從中華民族百年巨變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得出了“兩個結合”這個規律性的認識。也正是在此基礎上,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在央視網“智聞”系統提取分析的6月全網時政新聞熱點中,處處展現着“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生動實踐。

6月19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時強調:“世界需要總體穩定的中美關系,中美兩國能否正确相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

在同布林肯會見的福建廳内,巨幅畫作《武夷之春》映入眼簾。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園,深刻闡釋中華五千年文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的關系。此時此情此景同樣給人以無盡啟示。

從“和而不同”的處世原則,到“共享大同”的社會理想,和平、和合、和睦、和諧始終是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6月19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中國共産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在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開新局的程序中,習近平主席處處展現出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和胸襟。

“願同洪方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分享消除貧困、社會治理、懲治腐敗等經驗,鼓勵政府、立法機構、政黨、地方全方位開展交流合作。”

“将繼續在多邊場合為巴方仗義執言、主持公道,願繼續向巴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幫助巴方緩解人道主義困難、開展重建。”

“願同南非提升兩國關系水準,建構高水準中南命運共同體,一道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攜手維護廣大開發中國家共同利益,推動國際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

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秉持這樣的理念,中國廣交天下朋友。在6月27日下午四場密集的外事會見中,習主席多次提到了“朋友”“夥伴”“同志”。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6月27日,習近平分别會見了巴貝多總理莫特利(左上)、紐西蘭總理希普金斯(右上)、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左下)、越南總理範明政(右下)。

他重視并充分了解巴貝多等小島嶼開發中國家的發展訴求;強調願同紐西蘭共同努力,開啟兩國關系新的50年;闡明中蒙山水相連、毗鄰而居,發展長期睦鄰友好關系的重要性;指出中越兩國要秉持平等互利、團結互信、合作共赢精神,攜手合作、共謀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

從“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大國擔當,到“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曆久彌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3.06)

時間是曆史的見證,曆史是時間的承載。

分析央視網I學習資料庫生成的本月關聯圖譜,深厚的文化底蘊繪就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渾厚底色,也同樣深深融入于習近平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

民為邦本,為政以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6月21日,甯夏銀川市興慶區富洋燒烤店發生瓦斯爆炸事故。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訓示,他要求全力做好傷員救治和傷亡人員家屬安撫工作,盡快查明事故原因,依法嚴肅追究責任。

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生動實踐中,“以民為本”正是實作良政善治的支點。黨的二十大報告全文三萬餘字,提及“人民”有上百次之多。

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國之交在于民相親。

在得知當年在比利時天堂動物園栽種的紫玉蘭已花開滿樹,作為中國“友誼使者”的兩隻大熊貓也在茁壯成長後,習近平主席複信比利時知名友好人士董博,鼓勵他繼續積極促進中比、中歐友好。

在緻“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的賀信中,習近平鼓勵兩國民間友好人士把鼓嶺故事和鼓嶺情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鬥,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随着曆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

站在新起點,闊步新征程。

編輯:聶粵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