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資料說話是對曆史的最真實最公正的評價

作者:政說心語
用資料說話是對曆史的最真實最公正的評價

前兩天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讓資料說話,務必實事求是地看待前30年”,文章主要采用例資料的方法,駁斥那些否定集體化的謬論。然而,卻被平台給封殺了,平台給出的理由是“被投訴侵犯名譽/商譽/肖像/隐私權”,我就搞不懂,不知道究竟哪些内容侵權了。為此,我再次将此文的基本内容公諸于衆。

文章是這樣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們都知道,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都知道一鋤挖不出一口井來的道理。可偏偏有些人一反常理把新中國的集體化時期的成就說得一無是處。他們最得瑟的手法就是抛開物價因素,抛開不同時期人民币的币值,用現在的GDP資料和工資收入标準同集體化時期的國民生產毛額及當時的工資水準進行比較,然後得出結論,說集體化時期如何如何貧窮,國家如何如何落後。說什麼改開40多年“一路狂奔”改變了過去“非常非常落後”的貧窮局面。這就是典型的對改革前後的“揚高抑低”。形容改革開放以來就是“一路狂奔”,而改革前就是“非常非常的貧窮”,這樣的結論明顯就是對前30年的徹底否定。特别一些人,強調單幹如何如何優越,而集體化卻是如何如何的“不堪回首”。他們既不看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講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辯證法。同時,他們一般沒有具體的理論依據,隻是一個蒼白無力的結論。

衆所周知的一個道理,任何空洞的結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事實勝于雄辯,而資料則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有人把毛主席時代的26年(1950—1975)的農業與改開後的26年(1979—2004)做了一個比較,因為時間相同,才具有可比性,更有說服力。是不是集體化時期真如有些人說的那麼一無是處。

用資料說話是對曆史的最真實最公正的評價

一‬、糧食‬産量

1950年全國糧食産量為13212.5萬噸,1975年為28451.5萬噸;1979年為33221.5萬噸,2004年為46946萬噸,前26年增長了1.2倍,後26年增長了0.4倍。

二‬、人口‬增長情況

1950年,全國總人口為55196萬,1975年為92420萬;1979年為97542萬,2004年為129988萬,前26年增長67.4%,後26年增長33.3%。

三‬人‬均‬糧食‬

1950年年均糧食是239.4公斤,1975年是307.9公斤;1979年是340.5公斤,2004年是361.2公斤,前26年增長了28.6%,後26年增長了6.1%

四‬、農業‬發展‬速度‬

1、農業‬機械總‬動力

1952年為18.4萬千瓦,1975年為7478.6萬千瓦;1979年為11379.5萬千瓦,2004年為57929萬千瓦,前24年增長了405.4倍,後24年增長了4.1倍。

2、農業‬用‬電‬

1952年為0.5億千瓦,1975年為183.1億千瓦;1979年為282.7億千瓦,2004年為2993.4億千瓦,前24年增長了365.2倍,後24年增長了9.6倍。

還有其他農作物,如棉花、糖料、茶葉、水果、豬牛羊肉、水産品等方面,隻有水果、豬牛羊肉、水産品等後26年大于前26年的增長速度,因為前26年是解決生活必需品,後26年是為了對更高生活品需求的滿足。

然有人認為以前基礎低,而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增長速度就會放慢,這個理論是否成立?我們來看看《财智學》裡是怎麼說的。

世界公認的《财智學原理》認為:對于白手起家的人來說,賺取100萬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那麼,從100萬到500萬,也許隻要10年,再從500萬到1000萬,隻需要5年就夠了。是以,并不能說明因為基礎低就增長速度快。其實,越是基礎差,起步就越艱難。況且改革後根本就沒有改革前那麼大的困難。從改革前後的情況對比來看,一是二者的發展基礎是完全不能比拟的,前30年的建設起步困難重重,家底一窮二白。後面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促推經濟大爆發的前夜。二是發展的環境完全不同。前30年還要應對外國的侵略戰争,前30年僅對外戰争就發生了大小七次戰争,戰争無疑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産生很大的影響。而改革開放後,前30年已為此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對外開放的發展條件。這些事實,都不能不承認前30年取得的成就。

用資料說話是對曆史的最真實最公正的評價

再說經濟總量,一方面,對于經濟總量的計算,無法确切進行比較,改革前後計算方法的不同,改革後是與西方GDP的計算方法接軌,而之前計算的是國民生產毛額。二者有着很大的差異。

GDP計算的國内生産總值,包括外資企業,這些外資企業的利潤最終還是要回流到他們本國去的。而改革前的國民生產毛額是純粹的生産總值,既沒有外資企業,同時,也不包括所有的建設投資。比如,各類基礎建設、水利工程、交通設施等等,都不能計算為國民生產毛額範圍,但現在的GDP計算方法是要計算進去的。

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統計的1980年以前的資料,中國工農業總産值1950年是574.8億元,1980年達6619億元,30年增長了11.5倍,年均增長8.5%,其中工業總産值由191.2億元增至4992億元,增長了25倍多,年均增長11.5%,農業總産值由383.6億元增至1627億元,增長了3.2倍,年均增長4.9%。

整個國民經濟由1949年的世界排名77位,到毛主席時代結束提高到世界第六位。

如果說要進行比較的話,我們就以國民生產毛額來做個比較,前30年增長了15倍,就按這個速度計算,後30年,應該在1980年的6619億元的基礎上乘以11.5倍(6619X11.5=76118.5億元)應該是76118.5億元,這是以1980年的币值計算出來的數值。然而後30年物價大幅度地上漲了,如果考慮後30年的物價因素,把它計算進去,比較一下就清楚了。後30年到2010年,2010年大陸的GDP總量為42.12萬億元,那麼,前面我們計算出來的數字隻要計算物價上漲6倍,就能夠等同了。其實物價何止上漲了6倍。同理,到現在改開40多年了,2022年大陸GDP總量為121.02萬億元,按那個時候的增長速度再考慮物價上漲因素(人民币币值)計算一下就一目了然了。具體資料是最有說服力的。當然,不能說前30年發展到那個層次就停滞不前了,有些人隻看前面的資料,卻全然不講它是繼續往前發展的。

至于說當時的貧窮,并不是因為國家發展慢,而是因為曆史的原因造成了新中國的貧窮,但正是因為貧窮,是以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為改變這種落後面貌而努力奮鬥。再說,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再向前發展幾十年,你再回過頭來看現在,你就會覺得現在落後了。是以,不能用今天的情況來否定過去的成就。

我們應該尊重事實,辯證的客觀全面地看問題,既要肯定今天的成績,更不能用今天的發展去否定,甚至诋毀前人取得的成就。改革前30年老一輩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國内外錯綜複雜的艱難環境下勒緊褲腰帶,無私奉獻創造出來的成就,是任何人億否定不了的。況且改開後是在前30年工業化全面發展促推經濟爆發式增長的前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騰飛,怎麼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诋毀巨人的肩膀呢?這樣的否定诋毀是典型的數典忘祖,别有用心。

用資料說話是對曆史的最真實最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