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如果你想緻富,應該怎麼做?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創業,或者加入創業公司。幾百年來,這一直是緻富的可靠途徑。“創業公司”這個詞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但是它與中世紀集資進行的航海冒險活動其實也相差無幾。

創業公司往往與技術有關,是以“高技術創業公司”這個短語幾乎就是同義重複。創業公司其實就是解決了某個技術難題的小公司。

許多人對此一無所知,但也發了财。這就好像你不用學習實體學也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棒球投球手。但是,我認為了解這些原理,有助于你取得成功。為什麼創業公司必須是小公司?當創業公司不斷變大時,它是否不可避免地會失去創新能力?為什麼創業公司往往選擇在新技術領域創業?為什麼如此之多的創業公司在開發新藥或計算機軟體,而不是在賣玉米油或者洗衣粉?

今晚20:00,馬徐駿老師做客劉潤直播間,跟大家一起聊聊如何成為“财富黑客”,快來掃碼預約吧~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一、一個命題

從經濟學觀點看,你可以把創業想象成一個壓縮過程,你的所有工作年份被壓縮成了短短幾年。你不再是低強度地工作40年,而是以極限強度工作4年。在高技術領域,這種壓縮的回報尤其豐厚,工作效率越高,額外報酬就越高。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這個經濟學命題。如果你是一個20多歲的優秀黑客,每年的薪水大約是8萬美元。這意味着,平均來看,你必須每年至少為公司帶來8萬美元利潤,這樣才能保證公司沒有虧錢。但是,你真正的工作時間其實可以是公司上班時間的2倍,如果你全神貫注,每小時的産出可以提高3倍。[1]

如果再把大公司裡令人讨厭的中間管理層(他們經常以主管的身份妨礙你的工作)除去,你的效率可以再提高2倍。還有一個可以提高效率的地方:你不用再完成強行指派給你的工作,可以根據自己的願望,做出最能發揮你聰明才智的成果。假定這會把工作效率再提高3倍。将這些因子放在一起做乘法,你的工作效率将是在公司時的36倍。[2]

如果一個優秀黑客在大公司裡的身價是每年8萬美元,那麼一個勤奮工作、擺脫雜事幹擾的聰明黑客,他的工作相當于每年新創造約300萬美元的價值。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這個計算是很粗糙的,有很大的誤差。我不會争論這些數字是否準确,但是計算的根據是靠得住的。我沒有說放大因子不多不少正好是36,但肯定是大于10的,在個别情況下甚至高達100。

如果你覺得一個程式員一年創造300萬美元的利潤不太可能,那麼不要忘記,我們談的是他在極限情況下可以創造多少利潤。這時,他的休閑時間為0,工作強度之大足以危害到健康。

創業公司不是變魔術。它們無法改變創造财富的法則,它們隻是代表了财富創造曲線遠端上的一點。這裡有一個守恒定律:如果你想賺100萬美元,就不得不忍受相當于100萬美元的痛苦。比如,你終生為郵政局工作,省下每一分錢的工資,那也是賺到100萬美元的一種方法。可是,不難想象為郵政局工作50年是何等漫長的壓力。創業公司将你所有的壓力壓縮到三四年。承受較大的壓力通常會為你帶來額外的報酬,但是你還是無法逃避基本的守恒定律。如果創業那麼輕松,所有人就都去創業了。

二、運氣的成分

每年300萬美元在大多數人眼裡是一大筆錢,但是在另一些人眼裡卻不值一提。300萬美元算什麼?我的目标是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億萬富翁。

現在先不考慮比爾·蓋茨,因為名人不适合用來舉例子,媒體隻報道那些最有錢的人,而他們往往屬于特例。比爾·蓋茨很聰明,有決斷力,工作也很勤奮,但是單單這樣還不足以讓你成為他,你還需要非同一般的好運氣。

任何公司的成功曆程中,運氣都是一個很大的随機因素。那些你在報紙上讀到的成功人士固然很聰明,很努力,但是他們的運氣也不壞。比爾·蓋茨肯定既聰明又努力,但微軟公司碰巧是曆史上最大商業錯誤之一——DOS作業系統的授權協定——的受益者。

毫無疑問,比爾·蓋茨肯定竭盡全力才誘導IBM犯下這個大錯,他也淋漓盡緻地利用了對手的錯誤,但是隻要IBM方面有一個人稍微有一點腦子,微軟公司的曆史就将完全不同。當時,與IBM相比,微軟隻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一家小小的零件供應商罷了。如果IBM按照常理要求獨家購買微軟的産品,不許微軟向第三方提供,微軟也隻能乖乖地簽字。這對微軟來說是一筆丢不得的大買賣,而IBM能夠很容易地從其他公司搞到一個作業系統。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結果卻是,IBM盡全力幫助微軟控制了個人計算機的标準。從那時起,微軟隻要不停地做出産品就可以了,它從來不用做出有商業風險的決策。微軟隻要抱着授權協定不放,快速地複制新産品就行了。

如果IBM沒有犯下這個錯誤,微軟依然會是一家成功的公司,但是不會膨脹得這麼大這麼快。比爾·蓋茨依然将成為富翁,但是隻會排在“福布斯400富豪榜”接近末尾的地方,與其他年紀相仿的人位置差不多。

緻富的方法有許多種,本文隻談論其中的一種,也就是通過創造有價值的東西在市場上得到回報,進而緻富。

通過創造有價值的東西而緻富,這種方法的優勢不僅僅在于它是合法的(許多其他方法如今都是不合法的),還在于它更簡單,你隻需要做出别人需要的東西就可以了。

三、金錢不等于财富

創造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創造财富。你最好先搞清楚什麼是财富。财富與金錢并不是同義詞。[3]财富存在的時間與人類曆史一樣長久,甚至更長久,事實上螞蟻也擁有财富。金錢是一種曆史相對較短的發明。

财富是最基本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東西就是财富,食品、服裝、住房、汽車、生活用品以及外出旅行等都是财富。即使你沒有錢,你也能擁有财富。如果有一台魔法機器,能夠按照你的指令變出汽車,為你洗衣做飯,提供其他你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不需要錢了。要是你身處南極洲内陸,再多的錢對你也是無用的,因為沒有東西可買,你真正需要的是财富。

财富才是你的目标,金錢不是。但是,如果财富真的這麼重要,為什麼大家都把掙錢挂在嘴邊呢?部分原因是,金錢是财富的一種簡便的表達方式:金錢有點像流動的财富,兩者往往可以互相轉化。但是,它們确實不是同樣的東西,除非你打算僞造貨币,否則使用“掙錢”這個詞會不利于了解如何才能掙錢。[4]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金錢是專業化的副産品。在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你需要的大部分産品無法自己制造。你需要洋芋、鉛筆、住房以及别的東西,這些不得不讓别人來提供。

那麼,你怎樣才能讓别人去種洋芋并把它提供給你呢?方法就是給出對方需要的東西作為回報。但是直接與他人進行物物交換,你能得到的東西有限。如果你本人制作小提琴,而附近的農民對它都不感興趣,那麼你怎樣交換食品呢?

當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後,人們發現解決方法就是把貿易過程分為兩步。不是直接用小提琴交換洋芋,而是先用小提琴交換金錢(比如銀子),然後再用金錢交換你需要的東西。金錢就是交換媒介,它必須數量稀少,并且便于攜帶。曆史上,充當金錢的最常見的交換媒介就是貴金屬,但是現在我們使用另一種東西充當交換媒介,那就是美元。隻要政府保證美元能夠流通,那麼它不需要實體形式的存在,就能充當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的優點是,它使得交易可以進行下去。缺點是,它往往模糊了交易的實質。人們覺得做生意就是為了掙錢,但是金錢其實隻是一種媒介,讓大家可以更友善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大多數生意的目的是創造财富,做出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5]

四、大餅謬論

許多人從小就認定世界上的财富總額是固定不變的,這樣想的人數量多得驚人。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在某個時刻所擁有的财富總是一個固定的值。但是,家庭的财富總額與世界的财富總額不是一回事。

在談到财富總額的時候,财富經常被形容為一個大餅。政治家說:“你無法把餅做得更大。” 如果指的是某個家庭銀行賬戶上的金錢數量或者政府某年的稅收,這樣說是對的。确實無法把餅做得更大,你分到的越多,别人分到的就越少。

小時候我就對這一點深信不疑:如果富人拿走了所有的錢,那麼其他人就變得更窮了。許多成年人至今還是類似看法的信徒。每當有人提到x%的人口占有了y%的财富,他的言下之意往往就包含了這種錯誤的觀點。如果你打算創業,那麼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了,你都是在着手推翻這種大餅謬論。

這裡令人混淆的地方就是金錢有其抽象含義的一面。金錢不是财富,而隻是我們用來轉移财富所有權的東西。是以,雖然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比如某個家庭當月的收入),你能用來與他人交換的金錢數量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世界上可供交換的财富不是一個恒定不變的量。人類曆史上的财富一直在不停地增長和毀滅(總體上看是淨增長)。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假設你擁有一輛老爺車,你可以不去管它,在家中悠閑度日,也可以自己動手把它修葺一新。這樣做的話,你就創造了财富。世界上因為多了一輛修葺一新的車,财富就變得更多了一點,對你而言尤其是如此。這可不是隐喻的用法,如果你把車賣了,你得到的賣車款就比以前更多。

通過修理一輛老爺車,你使得自己更富有。與此同時,你也并沒有使得任何人更貧窮。是以,這裡明顯不是一個面積不變的大餅。事實上,當這樣觀察的時候,你會很好奇,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大餅的面積無法增大。[6]

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懂得了這個道理。如果一個小孩想贈送另一個小孩一件禮物,但是又沒有錢,他就會自己動手做。隻不過一般情況下小孩子的動手能力不足,相比店裡買來的禮物,他們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從外觀上就顯得比較粗糙。說實話,我們自己為父母做的松松垮垮的煙灰缸恐怕就很難在市場上賣出去。

五、手工藝人

最可能明白财富能被創造出來的人就是那些善于制作東西的人,也就是手工藝人。他們做出來的東西直接放在商店裡賣。但是,随着工業化時代的來臨,手工藝人越來越少。目前還存在的最大的手工藝人群體就是程式員。

程式員坐在計算機前就能創造财富。優秀軟體本身就是一件有價值的東西。這裡不存在大規模的流水線制造業,是以不用擔心問題被混淆。你輸入的文字元号就是一件完整的制成品。如果某人坐在計算機前,寫出了一個不那麼糟糕的浏覽器(順便說一句,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世界就會變得富有得多。

公司就是許多人聚在一起創造财富的地方,能夠制造更多人們需要的東西。當然,有些雇員(比如收發室和人事部的員工)并不直接參與制造過程,但是程式員不然。他們真正地面對産品,一行行地寫代碼把産品做出來。是以,在程式員看來,事情再明顯不過,财富就是被做出來的,而不是某個想象出來的神秘人物分發的大餅。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另一件程式員看來顯而易見的事情就是創造财富的速率存在巨大的差異。Viaweb的一個程式員有着驚人的生産力,我記得看着他工作了整整一天,拿出來的産品估計使得公司的市場價值增加了幾十萬美元。一個優秀程式員連續工作幾個星期可能可以創造價值100萬美元的财富。同樣的時間内,一個平庸的程式員不僅無法創造财富,甚至還可能減少财富(比如引入了bug)。

這就是為什麼如此之多的最優秀程式員都是自由主義者。我們這個世界,你向下沉淪或者向上奮進都取決于你自己,不能把原因推給外界。許許多多不創造任何财富的人——比如大學生、記者和政客——一聽到最富有的5%的人口占有全社會一半以上的财富,往往會認定這是不公平的。一個有經驗的程式員很可能也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因為最頂尖的5%的程式員寫出了全世界99%的優秀軟體。

創造出來的财富不一定非要通過出售實作價值。至少直到最近,科學家一直在把他們創造的财富真正地捐獻給社會。青黴素的發現使得我們所有人都變得更富有,因為從此我們死于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變小了。人們需要的東西就是财富,治愈疾病肯定就是人們需要的東西。黑客經常開發開源軟體讓所有人免費使用,以此把自己的工作捐獻給社會。FreeBSD作業系統使我變得更富有。我自己的計算機就在使用FreeBSD,雅虎公司所有的伺服器都是如此。

六、工作是什麼

在工業化國家,一個人至少在二十多歲之前,總是從屬于這樣或那樣的某個組織。經過這麼多年,你已經習慣了自己屬于這樣一群人,早上全部起床,都來到同樣幾幢建築物,開始做自己正常情況下沒興趣做的事情。這樣的組織變成了你的身份标志之一:姓名、年齡、頭銜、組織名稱。如果你要做自我介紹或者他人要描述你,結果無非就是“張三,10歲,某某國小的學生”或者“張三,20歲,某某大學的學生”。

當張三從學校畢業後,他應該要找工作。找工作其實就是加入另一個組織。表面上,這個組織與大學很相像。你先挑選想去的公司,然後向它遞交申請。如果它覺得你不錯,你就能加入了。你早上起床,來到一個新的地點,也是幾幢建築物,開始做你正常情況下沒興趣做的事情。僅有的差別就是,上班的日子不如上學的日子有趣,但是有人付錢給你,而不是你付錢給學校。但是,上學和上班的相似之處要多于它們的不同。“張三,20歲,某某大學的學生”現在變成了“張三,22歲,某某公司的程式員”。

事實上,張三的生活比他意識到的發生了更大的變化。雖然公司和學校都是類似的社會組織,但是如果你深入觀察現實,就會發現很大的差別。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公司一切行為的目的都是盈利,進而生存下去。創造财富是大多數公司盈利的手段。公司的業務高度專業化,掩蓋了它們都是在創造财富的這種相似性,你不要覺得隻有制造業公司在創造财富。财富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地理位置。還記得前文假設的那台魔法機器嗎?它會變出汽車,為你洗衣做飯,等等。

但是,如果這台機器在美國,而你在中亞的某個地方,那麼它對你也沒多大用處。我們說,财富就意味着人們需要的東西,那麼把商品送到顧客手中也是人們需要的。許許多多不生産物質商品的公司都是在如此創造财富。幾乎所有情況下,公司的存在目的就是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

當你為一家公司工作時,這也是你所做的事情。但是,公司内部的各種層級使得這一點有時不容易覺察到。你在公司内部所做的工作是與許多人一起合作完成的,你隻是其中的一分子。你覺得自己是為公司的需要而工作,可能不會覺察到你其實是為了滿足顧客的某種需求而工作。你的貢獻也許不是直接性的,但是公司作為一個整體必須提供某種人們需要的東西,否則不可能盈利。如果公司一年付給你的薪水是x 美元,那麼總的來說,你一年為公司提供的勞動必須至少價值x 美元,否則公司的支出就會大于收入,最後隻好關門歇業。

一個大學畢業生總是想“我需要一份工作”,别人也是這麼對他說的,好像變成某個組織的成員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更直接的表達方式應該是“你需要去做一些人們需要的東西”。即使不加入公司,你也能做到。公司不過是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共同做出某種人們需要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是做出人們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加入某個公司。[7]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最好的選擇可能是為某個現存的公司打工。但是,了解這種行為的真正含義對你沒有什麼壞處。工作就是在一個組織中,與許多人共同合作,做出某種人們需要的東西。

七、更努力地工作

大公司會使得每個員工的貢獻平均化,這是一個問題。我覺得,大公司最大的困擾就是無法準确測量每個員工的貢獻,大多數時候它隻是在瞎猜。在大公司中,你隻要一般性地努力工作,就能得到意料之中的薪水。你不能明顯無能或懶惰,但是誰也沒覺得你會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

但是,現實是你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越多,就越能産生規模效應。在某些行業,那些真正拼命工作的員工能夠創造出比普通員工多十倍甚至百倍的财富。比如,程式員全力開發一個嶄新的軟體,要比讓他正常地維護和更新一個現有的軟體能創造更多價值,這等于開辟了一個新的收入來源。

成立公司的目的不是獎勵那些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的員工。你不能對老闆說“我打算十倍努力地工作,請你把我的薪水也增加十倍吧”,因為公司已經假定你在全力工作了。但是,真正的問題實際上在于公司無法測量你的貢獻。

銷售員是一個例外。他們産生的收入很容易測量,他們的薪水往往是銷售額的一個百分比。如果一個銷售員想更努力地工作,他馬上就可以這樣做,并且自動按比例得到更多的報酬。

除了銷售員以外,還有一個職位,大公司可以雇到頂級人才,那就是進階的管理職位。原因也是一樣的,這個職位的貢獻能夠被測量,進階經理對整家公司的表現負責。普通員工的表現往往很難測量,是以也沒人要求他們做出突出表現。進階經理就不一樣了,他們像銷售員一樣,不得不用數字證明自己。一個表現糟糕的CEO是不能推托說自己已經盡了全力的。如果公司的表現不好,就是他的表現不好。

如果一家公司真正能夠按照貢獻付薪,它将取得巨大成功。許多雇員會更努力地工作。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家公司将吸引那些工作特别努力的人,進而超越競争對手。

但公司不可能對每個人都像銷售員那樣付薪。銷售員是單獨工作的,大多數雇員則是集體工作。假設有一家公司制造某種消費品,工程師為它實作各種功能,設計師為它設計一個漂亮的外殼,營銷人員讓顧客相信這是值得擁有的商品。請問如何評價每個人對這個商品銷售額的貢獻?還有,上一代産品的從業人員為這個公司樹立了品質可靠的形象,請問最新産品的銷售額有多少應該歸功于他們?根本沒有辦法把所有人的貢獻一一分解清楚。如果你能讀懂消費者心理,會發現消費者把所有上面這些因素放在一起看待。

你想更努力地工作,但是你的工作與其他許多人的工作混雜在一起,這樣就産生了問題。在大公司中,個人的表現無法單獨測量,公司裡其他人會拖累你。

八、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

要緻富,你需要兩樣東西: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你的職位産生的業績應該是可測量的,否則你做得再多,也不會得到更多的報酬。此外,你還必須有可放大性,也就是說你做出的決定能夠産生巨大的效應。

單單具備可測量性是不夠的。比如,血汗工廠的勞工報酬是按照計件制計算的,這是一個隻有可測量性、沒有可放大性的例子。你的表現可以被測量,并且據此得到回報,但是你沒有決策的權力。你能做的唯一決策就是以多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即使你做到最快,回報可能也隻增加一兩倍。

在電影中扮演主角就是一種同時具備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的工作。你的表現可以用電影的總收入測量,同時也決定了電影的成敗,是以也就具備了可放大性。

CEO也是一種同時具備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的工作。公司的表現就是CEO的表現,是以它具備可測量性;CEO的決策決定了整個公司的方向,是以它具備可放大性。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我認為,任何一個通過自身努力而緻富的個人,在他身上應該都能同時發現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有CEO、電影明星、基金經理和專業運動員。有一個辦法可以發現是否存在可放大性,那就是看失敗的可能性。因為收入和風險是對稱的,是以如果有巨大的獲利可能,就必然存在巨大的失敗可能。CEO、電影明星、基金經理和專業運動員的頭頂都懸着一把“寶劍”,随時可能掉下來。一旦他們搞砸了,他們就完了。如果你有一個令你感到安全的工作,你是不會緻富的,因為沒有危險,就幾乎等于沒有可放大性。

但是,如果你想同時具備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不一定非當上CEO或電影明星不可,你隻需要成為某個攻克難題的小團體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九、小團隊=可測量性

就算你無法測量每個員工的貢獻,但是你可以得到近似值,那就是測量小團隊的貢獻。

整家公司産生的收入是可以測量的,如果公司隻有一個員工,那麼就可以準确知道他的貢獻了。是以,公司越小,你就越能準确估計每個人的貢獻。一家健康的創業公司可能隻有10個員工,那麼影響收入的人員因子最多也隻有10。

是以,創業或加入一家創業公司最可能實作前文的情況,那就是你對老闆說:“我打算十倍努力地工作,請你把我的薪水也增加十倍吧!”但是,有兩個差別:第一個差別是你的要求并非向老闆提出,而是直接向顧客提出(畢竟老闆隻是顧客的代理人);第二個差別是你并非一個人完成這個任務,而是在一個小團體中與其他幾個有同樣抱負的人一起合作完成。

一般情況下,小團隊由多人組成。隻有表演或寫作這樣的特殊工作,你才會一個人單幹。你最好找出色的人合作,因為他們的工作和你的一起平均計算。

大公司就像巨型的古羅馬戰艦,1000個劃船手共同劃槳,推動它前進。但是,兩個因素使得它快不起來:一個因素是,每個劃船手看不到自己更努力劃槳有何不同;另一個因素是,1000人的團隊使得任何個人的努力都被大大地平均化了。

如果你從1000人中随便挑出10個人,把他們放在一條小船上,他們很可能會劃得更快。胡蘿蔔和大棒同時形成對他們的激勵。身強力壯的劃船手看到他個人對船的前進速度有顯著影響,就會受到激勵。如果有人偷懶,其他人很容易發現,并會抱怨。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如果你從大船上挑選出10個最優秀的劃船手,把他們組成一個團隊,這時,10人小船的優勢才會真正顯示出來。小團隊帶來的各種額外激勵會在他們身上展現得淋漓盡緻。這裡最重要的是你挑選出了最優秀的劃船手,每個人都是1 000人中排在前1%的頂尖高手。對他們來說,将自己的工作與其他高手的工作平均化要比與平庸之輩的工作平均化讓人滿意多了。

這就是創業公司的真正意義。理想情況下,你與其他願意更努力工作的人一起組成一個團隊,共同謀取更高的回報(相比他們為大公司工作的情況)。因為創業公司的團隊往往是自發形成的,許多有抱負的創始人彼此之間早就認識(至少聽說過對方),是以他們對彼此貢獻的評估要比一般的小團隊更準确。創業公司不僅僅是10個人的團隊,而且是10個同類人的團隊。

喬布斯曾經說過,創業的成敗取決于最早加入公司的那10個人。我基本同意這個觀點,雖然我覺得真正決定成敗的其實隻是前5人。小團隊的優勢不在于它本身的小,而在于你可以選擇成員。我們不需要小村莊的那種“小”,而需要全明星第一陣容的那種“小”。

團隊越大,每個人的貢獻就越接近于整體的平均值。是以,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對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來說,待在大公司裡可能是一件很糟的事情,因為他的表現被其他不能幹的人拖累了。當然,許多因素會産生影響,比如這個人可能不太在乎回報,或者他更喜歡大公司的穩定。但是,一個非常能幹而且在乎回報的人,通常在同類人組成的小團隊中會有更出色的表現,自己也會感到更滿意。

十、高科技=可放大性

創業公司為每個人提供了一條途徑,可以同時獲得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因為創業公司是小團隊,是以具備可測量性。因為創業公司通過發明新技術盈利,是以具備可放大性。

什麼是技術?技術就是某種手段,就是我們做事的方式。如果你發現了一種做事的新方式,它的經濟價值就取決于有多少人使用這種新方式。技術就是釣魚的魚竿,而不是那條魚。這就是創業公司與餐館或理發店的差別。餐館煎雞蛋,理發店剪頭發,每次隻能為一個顧客提供服務,但是如果你解決了一個熱門的技術難題,别人都會使用你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可放大性。

回顧曆史,大多數因為創造财富而發财的人是通過開發新技術而實作的。你不可能通過煎雞蛋或剪頭發而緻富,因為使用你的服務的人是有限的。13世紀,佛羅倫薩人發明了精紡布,那是當時的高科技産品,這種新技術造就了佛羅倫薩的繁榮。17世紀,荷蘭人掌握了造船術和航海知識,那也是當時的高科技,是以荷蘭人主宰了歐洲前往遠東的航線。

小團隊天生就适合解決技術難題。技術的發展是非常快的,今天很有價值的技術,幾年後可能就會喪失價值。小團隊在如今這個時代可謂如魚得水,因為他們不受官僚主義和煩瑣管理制度的拖累。而且,技術的突破往往來自非正常的方法,小團隊就較少受到正常方法的限制。

大公司也能開發出新技術,就是開發得比較慢而已。大公司的規模決定了它們無法快速行動,也無法測量并獎勵表現優異的員工。是以在現實中,大公司開發出來的新技術隻出現在那些需要大規模資本投入的領域,比如微處理器、電廠和大型民用飛機等,因為在這些領域内創業公司沒有能力與之競争。不過,即使在這些領域,大公司也還是依仗創業公司提供零部件和構思。

生物科技類和軟體類的創業公司很顯然都是解決高難度技術問題的。我認為,就算看上去與技術無關的商業類公司,其實也是解決技術問題的。比如,麥當勞是快餐連鎖集團,它的發展依靠的就是設計出了一個快餐服務體系,可以複制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每一家麥當勞連鎖店都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定,這使得它就像軟體一樣運作。是以,麥當勞其實也符合“一次開發,普遍适用”的模式。沃爾瑪也是如此,它的創始人山姆·沃頓(Sam Walton)并不是因為經營零售業而緻富,而是因為設計出了一種新型商店。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選擇公司要解決什麼問題應該以問題的難度作為指引,而且此後的各種決策都應該以此為原則。Viaweb的一條經驗法則就是“更上一層樓”。假定你是一個手腳靈活的小男孩,身後有一條壯碩的大狗正在追你。你跑到樓梯口,這時應該上樓還是下樓?我覺得應該上樓。如果下樓的話,大狗可能跑得跟你一樣快。而上樓的話,大狗的龐大身軀就将成為劣勢。不錯,跑上樓你會比較吃力,但是大狗會感到更吃力。

在實際操作中,這就意味着我們故意選擇那些很困難的技術問題。假定軟體有兩個候選的新功能,它們創造的商業價值完全相同,那麼我們總是選擇較困難的那個功能。不是因為這個功能能帶來更多的收入,而是因為它比較難。我們很樂于迫使那些又大又慢的競争對手跟着我們一起走進沼澤地。創業公司就像遊擊隊一樣,喜歡選擇不易生存的深山老林作為根據地,政府的正規軍無法追到那種地方。我還記得創業初期我們是多麼筋疲力盡,整天都為一些可怕的技術難題絞盡腦汁。但是,我還是感到相當高興,因為那些問題連我們都覺得這麼困難,那麼競争對手就更會認為是不可能解決的。

這不僅是創業公司運作的好方法,更是創業公司的本質。風險投資人(Venture Capitalist,VC)知道這個道理,并為它起了一個名字——進入壁壘。如果你有一個新點子,你去找風險投資人,問他是否投資,他首先就會問你幾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其他人複制你的模式是否很困難。也就是說,你為競争對手設定的壁壘有多高。[8]你最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闡明你的技術難以複制的原因,否則一旦大公司看到了,它們就會做出自己的版本,再加上它們的品牌、資本和經銷能力,一夜之間就把你的市場全部搶走。那時你就像來到開闊地帶的遊擊隊,會被正規軍一舉殲滅。

設定“進入壁壘”的方法之一就是申請專利。但是,專利的保護程度可能不高,競争對手通常能找到繞過專利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它們可能就不找了,直接侵犯你的專利,等着你去起訴它們。大公司不害怕打官司,這對它們來說是家常便飯。它們很清楚,打官司的成本高昂又很費時。你聽說過費羅·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這個人嗎?他是電視機的發明者,可是沒有人知道他,因為他的公司沒有從電視機上面賺到錢。[9]賺到錢的公司是RCA,發明電視機給法恩斯沃斯帶來的結果就是一場長達10年的專利訴訟。

俗話說得好,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如果你開發出來的技術是競争對手難以複制的,那就夠了,你不需要依靠其他防禦手段了。一開始就選擇較難的問題,此後的各種決策都選擇較難的那個選項。[10]

十一、潛規則

如果創業就是比别人工作得更勤奮、賺到更多的錢,那麼很顯然人人都想去創業。而且一定程度上,創業也比較有趣。我覺得許多人不喜歡大公司處事按部就班、會議沒完沒了、人際關系冰冷、管理層瞎指揮……

但創業是有一些潛規則的,其中一條就是很多事情由不得你。比如,你無法決定到底付出多少。你隻想更勤奮工作2到3倍,進而得到相應的回報。但是,真正創業以後,你的競争對手決定了你到底要有多辛苦,而他們做出的決定都是一樣的:你能吃多少苦,我們就能吃多少苦。

另一條潛規則是,創業的付出與回報雖然總體上是成比例的,但是在個體上是不成比例的。我在前面說過,對于個人來說,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一個很随機的放大因子。你努力30倍,最後得到的回報在現實中并不是30倍,而是0到1 000倍之間的一個随機數。假定所有創業者都努力30倍,最後他們得到的總體平均回報是30倍,但中位數卻是0。[11]大多數創業公司以失敗告終,其中并不都是很爛的項目(網際網路泡沫時期曾經出現過專門介紹狗糧的門戶網站)。一種很普遍的情況是,某個創業公司确實在開發一個很好的産品,但是開發時間太長了一點,結果資金都用完了,隻好關門散夥。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創業公司不像能經受打擊的黑熊,也不像有盔甲保護的螃蟹,而是像蚊子一樣,不帶有任何防禦,就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活着。蚊子唯一的防禦就是,作為一個物種,它們的數量極多,但是作為個體,卻極難生存。

創業公司如同蚊子,往往隻有兩種結局,要麼赢得一切,要麼徹底消失。你通常不知道自己會是哪種結局,隻有等到最後一刻才會明了。有好幾次Viaweb都接近失敗了,我們的發展軌迹就像正弦函數的波形。幸運的是,我們在波形的最高點被收購了,但是真是差一點就倒閉了。在我們去加州拜訪雅虎總部讨論公司出售事宜的同時,我們還不得不借了一間會議室專門安慰一位投資人,防止他撤出新一輪融資,因為沒那筆錢我們就完蛋了。

創業公司這種大起大落的特點不是我們想要的。Viaweb的黑客都是極度厭惡風險的人。如果有别的方式可以讓努力與回報成正比,又不存在風險的因素,我們将很樂于嘗試。我們甯願以百分之百的把握去賺100萬美元,也不願以20%的把握去賺1 000萬美元,盡管後者理論上的期望值比前者高出一倍。很不幸的是,如今的商界不存在以百分之百的把握賺到100萬美元的可能。

保險的做法就是在早期賣掉自己的創業公司,放棄未來發展壯大(但風險也随之增大)的機會,隻求數量較少但是更有把握的回報。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這樣的機會,但是自以為是地将它放過了,事後才覺得自己很愚蠢。此後,我們就急不可耐地盼着把公司賣掉。在第二年裡,隻要有任何人對Viaweb流露出稍微一點點的興趣,我們就試着努力把公司賣給他。但是,始終沒有買家,是以我們不得不繼續把公司開下去。

早期收購Viaweb是一樁很合算的交易,但是收購方對便宜貨沒有興趣。一家大到有能力收購其他公司的公司必然也是一家大到變得很保守的公司,而這些公司内部負責收購的人又比其他人更保守,因為他們多半是從商學院畢業的,沒有經曆過公司的創業期。他們甯願花大錢做更安全的選擇,是以向他們出售一家已經成功的創業公司要比出售還處在早期階段的創業公司更容易,即使會讓他們付出多得多的價碼。

十二

十二、使用者數量潛規則  

我認為,如果你的公司有機會被收購,那将是不錯的選擇。管理一家公司與創立一家公司是不同的兩件事。當情況基本穩定下來以後,不妨讓大公司來接手。這在财務上也是明智的選擇,賣掉公司你的風險就分散了,這就好像有一個理财師建議你用所有錢投資一支波動性很大的股票,你會怎麼想?

那麼,怎樣才能把公司賣掉呢?基本上,不管是否想出售公司,你要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比如多賺錢)。但是,被收購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我們在Viaweb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它。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潛在的買家會盡可能地拖延收購。收購這件事最難的地方就是讓買方真正拿出錢。大多數時候,促成買方掏錢的最好辦法不是讓買家看到有獲利的可能,而是讓他們感到失去機會的恐懼。對于買家來說,最強的收購動機就是讓他們看到競争對手可能收購你,我們發現這會使得CEO們連夜行動。次強的動機則是讓他們擔心如果現在不收購你,你的高速成長将使得未來的收購耗資巨大,甚至你本身可能變成他們的一個競争對手。

在這兩種收購動機中,歸根結底的因素都是使用者數量。你以為買家在收購前會做很多研究,搞清楚你的公司到底值多少錢,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他們真正在意的隻是你擁有的使用者數量。

事實上,買家假定使用者知道誰有最好的技術。雖然這聽上去很蠢,但是使用者是你證明自己創造了财富的唯一證據。财富就是人們需要的東西,如果沒人使用你的軟體,可能不是因為你的推廣活動很失敗,而是因為你沒有做出人們需要的東西。

風險投資商有一張清單,上面寫滿了各種表示不應該收購的危險信号。排在榜首的信号中有一個就是公司由技術頑童掌控,隻想解決有趣的技術問題,不考慮使用者的需要。你開辦創業公司不是單純地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解決那些使用者關心的問題。

是以,我認為你應該和買家一樣,也把使用者數量當作一個測試名額。像優化軟體一樣優化公司,使用者數量就是判斷公司表現好壞的名額。做過軟體優化的人都知道,優化難點就是如何測出系統的表現。如果憑空猜測軟體最慢的是哪一部分以及怎樣讓它快起來,那估計百分之百會猜錯。

使用者數量也許不是最好的測量名額,但應該也相差不遠了。買家關心它,收入依賴它,競争對手恐懼它,記者和潛在使用者則是被它打動。無論你的技術水準有多高,使用者數量都比你自己的判斷更能準确反映哪些問題應該優先解決。

此外,将公司管理視同軟體優化還能幫你避免風險投資人擔心的另一個陷阱——開發某種産品的時間過長。現在,黑客都已經熟知這一點,并總結出一個術語“過早優化”。盡快拿出1.0版,然後根據使用者的反映而不是自己的猜測優化軟體。

你必須時刻牢記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創造人們需要的東西,也就是創造财富。如果你想通過創造财富緻富,那麼你必須知道人們需要什麼。很少有公司真的關注如何使顧客更滿意。有多少次,你走進一家商店,或者打電話給某個公司,你的心中懷着擔憂和恐懼?當你聽到“你的意見對我們很重要,請不要挂斷”,你真的覺得事情會得到圓滿解決嗎?

餐館有一道菜燒糊了,它還賠得起,因為隻影響到一桌顧客。但是在科技行業中,你開發的新技術是供所有人使用的,一旦你的技術與使用者的需要有差距,影響就會被成倍放大。你要麼令大量顧客滿意,要麼令大量顧客不滿。你越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你創造的财富也就越多。

十三、财富與權利

創造财富不是緻富的唯一方法。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它甚至不是最常見的方法。就在幾個世紀前,财富的主要來源還是礦石、奴隸、農奴、土地和牲畜,而快速獲得财富的方法隻有繼承、婚姻、征服和沒收,是以很自然地,财富的名聲不好。

從那時到現在,兩件事情發生了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法律。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内,你的财富得不到保護,統治者和他的手下可以設法将它占為己有。但是,變化首先發生在中世紀的歐洲。新興的商人和制造業者開始在城市中崛起,[12]他們團結起來對抗當地的封建領主。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強盜無法奪走平民血汗錢的情況。這對第二個變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甚至可能是第二個變化發生的主要原因。這第二個變化就是工業化的來臨。

關于工業革命的起因,已經有大量的文獻論述過。但是,創造财富的人能夠心安理得地享用自己的财富,這确實是工業革命的一個必要條件(可能不是充分條件)。[13]一個反面證據就是,試圖違背這個條件的國家經濟都出現了倒退,比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英國工黨政府(它的後果相對不太嚴重)。沒有财富的激勵,技術革新就會逐漸停頓。

還記得從經濟學觀點看什麼是創業公司嗎?簡單地說,就是可以讓人更快速工作的地方。你不再是慢慢地積累50年的普通工資,而是要盡快地将這筆錢賺到手。是以,政府禁止個人積累财富實際上就是指令人民減慢工作的速度。他們同意讓你在50年裡賺到300萬美元,但是不同意讓你在2年裡賺到這些錢,即使前提是你拼命努力工作。這樣的政府就像一家大公司的老闆,你無法對他說:“我打算十倍努力地工作,請你把我的薪水也增加十倍吧!”更嚴重的是,他永遠是你的老闆,即使你自己創業也避不開他。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緩慢工作的後果并不僅僅是延遲了技術革新,而且很可能會扼殺技術革新。隻有在快速獲得巨大利益的激勵下,你才會去挑戰那些困難的問題,否則你根本不願意去碰它們。開發新技術是非常痛苦的經曆,正如愛迪生所說,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沒有财富的激勵,就不會有人願意去做技術革新。工程師願意接受普通薪水去做一些誘人的項目(比如戰鬥機和登月火箭),而與日常生活關系更密切的技術革新(比如電燈泡和半導體)隻能由創業者來發明。

創業并不隻是過去20年發生在矽谷的事情。如今,通過創造财富而緻富已經成了普遍的模式。每一個這樣做的人差不多應用了同樣的訣竅: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前者來自小團隊的合作,後者來自開發新技術。無論是13世紀的佛羅倫薩,還是今天的加州,它們都是一樣的。

了解這些有助于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歐洲在曆史上變得如此強大?是因為歐洲優越的地理位置,還是因為歐洲人天生就比較優秀,抑或是宗教原因?答案(或者至少是近因)可能就是歐洲人接受了一個威力巨大的新觀點:允許賺到大錢的人保住自己的财富。

一旦自己的财産有了保證,那些想緻富的人就會願意去創造财富,而不是去偷竊。由此導緻的新技術不僅被轉化成财富,還被轉化成軍事力量。隐形飛機的理論是由蘇聯數學家提出的,但是因為蘇聯沒有計算機工業,它就隻能是一個理論,無法變成産品。蘇聯沒有足夠快的硬體來完成設計飛機所需要的大量計算。

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近代的大多數戰争都說明了這個道理。要鼓勵大家去創業,隻要懂得藏富于民,國家就會變得強大。讓“書呆子”保住他們的血汗錢,你就會無敵于天下。

注釋:

[1] 往往隻有在創業公司裡,你才能得到一種寶貴的工作環境,就叫作“不受幹擾”。不同的工作對“不受幹擾”有不同的要求。文稿校對人員每15分鐘被打斷一次,工作效率也不會有太大損失。但是,黑客要求的“不受幹擾”的時間是非常長的,有時你用了1個小時才剛剛把一個問題理清,這時如果人事部突然打電話要你去填一張表格,就會造成巨大的成本損失。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打擾黑客讓他們從螢幕前扭過頭回答問題時,他們會惡狠狠地盯着你。他們大腦内部精心建構的精巧建築,瞬間就崩潰了。

僅僅因為工作經常受到幹擾,黑客就會無法應對高難度的項目。這就是黑客往往在深夜工作的原因,也是黑客無法在小隔間裡寫出優秀軟體的原因(除非在半夜)。

創業公司的一個巨大優勢就是不會有任何人來打擾你。沒有人事部,也沒有表格,自然也就不會有人打電話要求你填表格。

[2] 那些大公司的執行官看到創業公司員工的生産率是本公司員工的20倍或30倍時,自然很想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手下也這樣拼命工作。答案很簡單,付錢就行了。

在許多大公司的内部,平均主義泛濫。如果采用自由市場制度那樣的機制,你的公司就可以變成一個很有效率的地方。

這裡的假設是,如果每個員工按照他創造的财富獲得報酬,那麼整個公司的利潤将最大化。

[3] 近代曆史上,政府有時都搞不清楚金錢和财富的差別。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許多國家政府為了保住“财富”,禁止出口白銀或者黃金。但是,黃金和白銀實際上隻是一種交換媒介,留住它們并不會讓一個國家變得更富有。如果物質财富保持不變,金錢越多,導緻的唯一結果就是物價越高。

[4] “掙錢”的英語是make money,字面意思就是制作金錢。在本文中,make money指的是财富,money指的是金錢,兩者并不一樣。是以,作者才會說,使用make money這個詞,會不利于你了解如何才能make money。——譯者注

[5] “财富”這個詞有很多意思,有時并不是指物質财富。我不想做深入讨論,研究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财富。我這裡指的隻是一種特定的技術層面上的“财富”——人們用金錢和你交換的東西。這是一種很有趣、很值得研究的财富,因為它使得你免于饑餓,而且人們是否用金錢交換這種财富取決于他們,不取決于你。

當你開始做生意時,很容易陷入一種迷思,認為隻要把東西做出來就會有人要。在網際網路泡沫的那段日子,我遇到一位女士,她喜歡戶外運動,是以開辦了一個戶外運動門戶網站。如果你真的喜歡戶外運動,你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生意嗎?其中一種就是從出錯的硬碟挽救資料。

兩者有何關聯?沒有關聯啦。我隻是借此表達我的觀點,就是說如果你想要創造财富(這裡指的是狹義的财富,也就是使你免于饑餓的東西),那麼你應該抱着特别懷疑的态度,去思考那些着眼于你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的商業計劃。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你會覺得它們很有價值,但是它們恰恰最不可能與他人眼中有價值的東西發生重合。

[6] 如果在修理舊車的過程中,你對環境造成了一些微小的破壞,那麼你可能使得每個人都變得更貧窮了一點。但是即使把環境的成本考慮在内,這依然不是一個零和遊戲,依然存在财富的淨增長。我們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一台壞機器裡有一個零件松了,你把零件擰緊,機器可以重新運作,那麼你就沒對環境造成任何破壞,并且創造了财富。

[7] 許多人20歲出頭時感到非常困惑和壓抑。大學生活很有趣,可是已經過去了,上班的日子為什麼會差别這麼大?不要搞糊塗了,你現在已經從顧客變成了仆人。在這種新生活中獲得樂趣是可能的。不過,你首先需要入門,門口的牌子上寫着“閑人勿進”。這種轉變是一種沖擊,如果你不趕快意識到這一點,事情将變得更糟。

[8] 風險投資人問我們,如果另一家創業公司開發與我們同樣的軟體,需要多少時間。我們當時的回答就是,可能沒人能做到。我覺得,這樣說使得我們聽上去很幼稚,或者很像騙子。

[9] 技術的發明人往往很難确定,是以明确無誤地确認隻有一個發明人很難。根據這條規則,如果你知道某種東西(比如電話、流水線、飛機、電燈和半導體)的“發明人”,那是因為他的公司用這種發明賺到了錢,并且公司的公關人員盡力傳播發明人的故事。如果你不知道誰發明了某種東西(比如汽車、電視、計算機、飛機發動機和雷射),那是因為其他人的公司從這種發明中賺到了錢。

[10] 總的來說,這也是很好的處事原則。如果你有兩個選擇,就選較難的那個。如果你要選擇是坐在家裡看電視,還是外出跑步,那就出去跑步吧。這個方法有效的原因可能是遇到一難一易的兩個選擇時,往往出于懶惰的緣故,你會選擇較容易的那個選項。在意識深處,你其實知道不懶惰的做法會帶來更好的結果,這個方法隻是迫使你接受這一點。

[11] 平均數是算術平均值,會受到個别極端值的影響;中位數是最中間的那個值,不受個别極端值的影響。是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由于存在個别極其成功的創業者,是以回報的平均值被拉到了30倍,但是大多數創業者其實以失敗告終,是以中位數是0。——譯者注

[12] 資産階級在曆史上首先出現在意大利北部和荷蘭,這可能不是偶然,因為那裡沒有強大的中央政府。這兩個地區是那時最富裕的地方,後來變成了文藝複興向外擴散的兩大中心。它們後來沒能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那是因為其他地區(比如美國)将它們開創的模式發揚光大了。

[13] 充分條件在這裡可能也成立,但是如果成立的話,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早一點發生呢?兩個可能的(但是互相排斥的)解釋是:(a)變化其實早發生了,工業革命隻是一系列革命中的一環;(b)中世紀的城鎮存在壟斷經營和行會制度,延緩了新生産方式的誕生。

上下滑動檢視注釋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本文作者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創始人,Lisp專家,風險投資家。著有《黑客與畫家》(10萬冊紀念版)一書,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有效的思考方式,才是你最強大的武器,透過黑客與畫家的視角,與聰明的頭腦對話,了解為何聰明人和我們想得不一樣;矽谷創業教父保羅·格雷厄姆暢銷近20年的思想經典。

8月3日晚20:00,馬徐駿老師做客劉潤直播間,跟大家一起聊聊如何成為“财富黑客”,快來掃碼預約吧~

劉潤直播預告 | 頂級高手,如何創造财富

☟☟ 一鍵get同款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