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是雲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大陸著名的“高原明珠”。曆史上的滇池水質優良,濕地遍布湖濱,湖中每年都能看到大面積的海菜花盛開,“水清景美”是對昔日滇池的真實寫照。滇池的一湖秀水曾讓昆明人引以為傲,“滇池清,昆明興”已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俗語。
日前,一則關于“滇池淺灘變綠”的視訊揭示了滇池的水質現狀,相關視訊顯示,滇池近岸處遍布濃稠的綠水,淺水處隐約泛起藻膜,與曾經的滇池秀水大相徑庭。
事實上,滇池的“綠水”并非沒有蹤迹可循,問題直指藍藻水華波動。據水質資料記載,滇池水體的肥瘦程度從最初的“貧營養”已發展為“輕度至中度富營養”,藍藻水華成為擺在滇池面前的“老大難”問題。
滇池:昆明市的“母親湖”,魚産量反映出水質變化
滇池對昆明乃至雲南的發展至關重要,湖區北靠昆明市主城區,湖體呈南北向分布,總面積約310平方公裡,蓄水量達15.8億m³。研究表明,滇池至少有340萬年的演化史,周邊的人類活動可追溯到中更新世時期。在元代時,滇池水位大幅下降,周邊出現萬頃良田,為農業發展和人口定居創造了優良條件。
可以說,滇池是昆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明星湖”,兼有城市供水、農業灌溉、防洪調蓄、旅遊、漁業養殖、調節氣候等多種功能,綜合效益不可估量,這也是昆明市民将滇池稱為“母親湖”的原因。關于滇池的水質變化,我們單從魚類的産量上就能窺探一二。
在1958年,昆明市正式成立漁業管理部門,開始向滇池中投放魚苗,以達增産創收的目的。随着滇池中的鯉、鲢、鳙、草魚等魚類初具捕撈規模,魚産量也從1950年的110噸增加到1969年的3080噸,80年代又增至8000噸/年左右,主要漁獲以銀魚、滇池高背鲫、秀麗白蝦為主,漁業效益頗為顯著。
但從80年代開始,滇池的魚類群落便由興盛轉向了衰落,動辄七八千噸的年産量成為了曆史。在禁漁前的2016年,滇池的年漁獲量隻有4090噸,2017年降到3100噸,最大下降幅度超過50%。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昆明市往滇池中放流了107噸10~15cm長的鲢鳙魚種,2017年再次放流了130噸9~15cm長的鲢鳙魚種。
放流量居高不下,年捕撈量卻逐漸減低,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水質的污染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魚兒的生長離不開好水的滋養,受污染的水體不僅清爽度下降,溶氧量降低,還會導緻魚類的抗病力衰退,魚種的增産效益大打折扣。
從時間上看,滇池水質發生重大轉變的20年是80~90年代,在此期間,沿湖工農業發展迅速,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湖,80年代末開始出現全湖V類的狀況。到2000年時,滇池的草海和外海均被鑒定出劣V類水質,藍藻水華常年爆發,昆明鲇、滇池銀白魚等多種土著魚陷入危機,水生植被的種類和面積也明顯減少。
據資料記載,60年代滇池的天然植被有19種主要類型,水生動物有20多種,80年代同一片水域内能适應水質變化的植被僅剩14種,海菜花、輪藻等植物不見蹤影,水生動物下降到不足10種,湖區的生物多樣性日趨單一。
這說明,水質污染嚴重影響到了魚類的和水生植物的生存,伴随的副作用便是加劇濕地面積萎縮、湖泊自淨能力下降,滇池的水質是以陷入惡性循環。
水質治理花費700多億,藍藻水華為何久治不絕?
為歸還滇池的一湖清水,大陸在1996~2020年期間投入了大量的治理費用,累計花費超過700億元,重點項目包括:建設雨污分流管道、治理入湖河流、清淤疏浚、建設新型污水處理廠、擴建濕地、實施牛欄江引水工程等。
這些治理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主要入湖河道的黑臭水體基本消失,污水排放量得以控制。在2018年,全湖水質近30年來首次提升為IV水,藍藻水華的發生規模不斷下降,但局部水華仍未徹底消失。在部分湖灣地帶,重度水華現象仍然存在,“綠藻水”的藻密度最高可達1.3億個/L,銅綠微囊藻是藻群中最常見的優勢種。
銅綠微囊藻
滇池的藍藻問題為何久治不絕?這當中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
自然因素方面,滇池的湖盆特點不利于向外排水,反而容易接納污水。滇池地處長江、黃河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處,湖址對應昆明市下遊彙水區的最低窪位置,相當于滇池流域的“納污池”。滇池上遊有盤龍江、洛龍河、東大河等多條河流湧入湖區,但出湖河流隻有西南部的海口河,出湖流量僅占蓄水量的11%,自然換水周期長,湖中的污染物難以被快速置換出湖。
其次,滇池還是一個老齡化湖泊,其特點是湖盆變淺,湖面變小,濕地退化,蓄水能力下降。滇池的湖底由北向南傾斜,湖區中部因泥沙淤積而趨于平緩,平均水深隻有5.03m,最大水深也不過11.35m,是以,滇池仍是一個淺水湖。此外,湖底淤泥深厚,蓄積了大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泥層不斷釋放出營養負荷,成為藻群增殖的天然“肥源”,在冬季還能為藍藻孢子提供溫床,故而“藍藻之患”難以除根。
人為因素同樣不容忽視。一方面,昆明主城區和環湖片區還未完全實作雨污分流,現有的污水收納體系有待加強,雨季的溢流污染壓力較大,導緻滇池的外海、草海在雨季的水質偏差。
另一方面,滇池流域内經濟高度發達,人口衆多,水資源相對緊張。早在2005年,滇池流域的年均供水量就達到了10億m³以上,根據多年入湖徑流量扣除蒸發量計算,滇池實際的水源量不到6億m³,這表明滇池水源的開發程度非常高。當河道外用水的比例超過40%時,就會對水質産生不利影響,增加了滇池的治理難度。
專家提出“以魚控藻”,治水模式還有改善空間
作為國内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滇池的水質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新型的治水方法相繼在湖區試行,其中,“以魚控藻”的模式備受推崇。
在2012~2015年,滇池管理局、昆明市水産所等部門聯合提出了“以魚控藻”,投放的魚種從之前的青魚、草魚、武昌魚改為投放鲢魚、鳙魚等濾食性魚類,鲢鳙可通過食物鍊吃掉部分藍藻,有利于控制藻類密度,降低藍藻的爆發幾率。由于滇池的藻類密度較高,生物餌料充足,鲢鳙的生長速度也比較快,由此實作了增産、環保的雙赢。
研究表明,鲢魚和鳙魚在滇池中每年可增重500g左右,一條鲢魚每增長1kg,就能吃掉100~150kg的藍藻,控藻能力相當強悍。研究人員還對滇池中的鲢鳙予以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鲢鳙的成活率較高,其腸胃中有95%~98%以上的食物都是藍藻,這再次證明鲢鳙具有強大的除藻能力。
在此基礎上,管理部門結合多年的放流經驗,确定最佳的放流規格為3~5寸,均重在40g/尾左右。當然,“以魚控藻”還存在改進的空間,要真正發揮鲢鳙的潛力,還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适當提高放流密度。在以往的放流中,鲢鳙的投放數量較少,根據中科院的研究,鲢鳙的生物量至少要達到50~70g/m³才能起到理想的控藻效果,而滇池中鲢鳙的放流量一般為100~300噸/年左右,平均生物量不到0.2g/m³,鲢鳙的除藻量不及藍藻的自然繁殖量,控制效果相對有限。
2,重視立體性治水。鲢鳙屬于中上層魚類,放流鲢鳙固然能利用中上層空間,但卻忽視了下層空間,對此,可合理放流滇池高背鲫、金線鲃等土著魚類。這兩種魚屬于底栖性、雜食性魚類,對藻體碎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有利于改善水體底層環境,同樣可作為“淨水魚”放流。
3,優化放養比例。鲢鳙的食性并非完全雷同,鲢魚在魚苗期主要攝食浮遊動物,成年後轉變食性,以浮遊植物為主食,鳙魚則是全程以浮遊動物為食,兼食少量浮遊植物。根據滇池中藻類、浮遊動物的密度确定科學的放養比例,這對于維持生态鍊的平衡、改善魚種結構都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