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人物 | 理性樂觀主義者比爾·蓋茨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社北京7月1日電 題:理性樂觀主義者比爾·蓋茨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李靜

東西問·人物 | 理性樂觀主義者比爾·蓋茨

5月,比爾·蓋茨在領取北亞利桑那大學授予他的榮譽博士學位後,為畢業生作了演講,并給出5條人生建議。這是這位世界前首富自2008年離開微軟,轉變為一個全職“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下簡稱蓋茨基金會)員工後,常常出現的形象——一位倡導者。

辭去微軟的全職行政職務,蓋茨似乎擁有了更寬的視角去參與更多元的領域。相對于仰望星空,他更樂于關注腳下,行為模式來自于他從未更改的思維方式——依據事實做決策,而不是感性。這使他成為一個理性的樂觀主義者。

東西問·人物 | 理性樂觀主義者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 受訪者供圖

有創新不能解決的問題嗎?

自20多年前着手成立基金會以來,蓋茨最聚焦的就是全球健康,認為這個領域存在最為嚴重的不平等問題。

有待攻克的疾病衆多,蓋茨沒選擇更受關注、市場回報率高的癌症,而投向了沒有充分市場激勵又缺乏政府資金支援的疾病,特别是影響窮人最甚的傳染性疾病。

他較早瞄準的目标之一是腹瀉。1997年蓋茨讀到一篇報道,說很多非洲貧困國家水源被嚴重污染,導緻腹瀉廣泛傳播,每年有310萬孩子被奪去生命。那時蓋茨初為人父,如此多的孩子是以喪命,是他無法接受和想象的事。由于缺乏污水處理系統,2017年全球仍有6.73億人露天排便。一些國家無力負擔為貧民窟修建完善的下水系統,以及提供配套的能源與水源。

由此,蓋茨帶着團隊開始“新世代廁所計劃”——為低收入國家重新設計廁所系統,征集設計方案,并為應對成本問題在全球尋找合适的商業夥伴和市場。而中國具有相當優勢,正在推廣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迅速發展的高鐵等都是“新世代廁所計劃”的潛在市場機會,有市場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成本能在市場激勵下大幅降低。

蓋茨想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預防脊髓灰質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在奈及利亞,基金會團隊利用高解析度衛星圖像和算法,繪出了當地脊髓灰質炎分布的真實地圖。為消除對疫苗的偏見,2010年,蓋茨深入奈及利亞腹地拜訪各地宗教領袖,傾聽想法、回答問題,使當地領袖同意協助疫苗接種。

2008至2010年,奈及利亞罹患脊髓灰質炎的兒童人數從798例銳減到21例。2013年,蓋茨基金會發起“終結脊髓灰質炎”行動,宣布與機構聯合體投入近60億美元,在六年内根除脊髓灰質炎病毒。2018年,全球病例人數降到33例,包括奈及利亞在内的諸多國家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無脊灰認證。但“最後一公裡”時,病例的數字和範圍又增加了,新冠疫情的暴發亦迫使很多地區暫停疫苗注射和疾病監控。

一次采訪中,蓋茨感慨:“這項事業比想象的更有挑戰性。”即便這樣,他仍然堅信創新與合作的力量。2022年,蓋茨基金會在世界衛生大會上宣布将增資12億美元支援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行動(GPEI)。蓋茨表示,“消滅脊灰是一個觸手可及的目标……在全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能夠徹底消滅脊灰,確定任何人都不再因脊灰而癱瘓。”

東西問·人物 | 理性樂觀主義者比爾·蓋茨

2002年,蓋茨在印度首都新德裡向納茲基金捐款1億美元作為防治艾滋病專項資金。圖檔來源:Ic/cnsphoto

創新狂人

蓋茨對科技創新的笃信和樂觀并非沒有道理,他一直在尋求如何利用創新解決難題。

1955年10月,蓋茨出生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一個中産家庭。那時的美國正處于後工業化程序中,經濟實力驟然增長,一些大型企業和機關開始嘗試使用最前沿的科技産品——計算機。

1968年,蓋茨就讀的湖濱中學斥資租用了一台計算機。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學生成立了一個計算機小組,蓋茨就是其中之一。這些人中,有一個比蓋茨高兩年級、叫保羅·艾倫的學生讓蓋茨一見如故,他們很快就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一起鑽研程式設計。

蓋茨和艾倫編寫的程式很快有了實用價值,湖濱中學邀請他們為學校編寫課程安排程式。1973年,他們嘗試開發一款程式,以實作用機器讀取和自動分析交通流量資料。

蓋茨堅信未來是計算機的天下,萌生退學專心研究計算機的想法,但還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完成高中學業,考入了美國頂級學府哈佛大學的應用數學專業。

1974年的一天,艾倫遞給蓋茨一本雜志,雜志上是一條改變世界的消息——後來被譽為PC之父的愛德華·羅伯茨研究出了第一台迷你個人計算機Altair 8800,但缺少可以讓更多人使用的程式。

在不眠不休幾周後,他們編寫出了運作程式,成就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項創舉,并獲得18萬美元創始資金。

随後蓋茨辍學創業,微軟誕生了,并在第二年就與頂級客戶合作:資料技術集團、國家收音機公司、花旗銀行、通用電氣……

創業初期,蓋茨的勤奮可以用瘋狂來形容,沒日沒夜地待在辦公室裡寫程式,微軟也漸漸發展為個人計算機語言開發領域的“明星”。1980年微軟拿下了藍色巨人IBM的PC機開發作業系統訂單,1986年微軟上市,随後蓋茨帶領團隊成功開發出裡程碑式的Windows系統。20世紀90年代,微軟已穩居軟體公司頭把交椅。

東西問·人物 | 理性樂觀主義者比爾·蓋茨

蓋茨帶領團隊成功開發出裡程碑式的Windows系統。圖檔來源:Ic/cnsphoto

蓋茨在中國

與其說蓋茨是創業家,不如說是産業預言家,他的遠見和洞察力一直是微軟成功的關鍵。1991年,在蓋茨的上司下,微軟創立了微軟研究院(MSR),用以支援長期的計算機科學研究而不受産品周期所限。

也正是這種洞見力和前瞻性,助力微軟于1998年把研究院開到了中國,比多數美國科技大佬更早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1994年,蓋茨首次到訪中國,參觀了中科院的計算機裝置,認為中國軟體工程具有極大潛力。1997年,蓋茨在清華大學作了演講,“中國大學生的才華和創造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路對微軟決定于1998年在北京建立研究實驗室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蓋茨回憶。

1998年,蓋茨委托語音識别專家李開複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三年後更新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這一決定對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産生了深遠影響。如果拉出一份研究院“畢業生”名單,幾乎可以覆寫大半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百度原總裁張亞勤、金山軟體原CEO張宏江、阿裡雲之父王堅、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

微軟亞洲研究院也沒讓蓋茨失望,給了微軟強力的技術支援,比如微軟雲Azure、Office、Windows、Bing、Xbox、HoloLens……脫胎于此的技術轉移到微軟的産品矩陣中,甚至在人工智能還隻是個模糊概念的歲月,亞洲研究院就已将其視作未來的基礎研究方向。

東西問·人物 | 理性樂觀主義者比爾·蓋茨

2007年,蓋茨(右)和時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在清華大學與學生座談。徐曦弋 攝

蓋茨到訪中國不下十次,見證并參與了中國網際網路科技的演變程序。在他眼中,解決中低收入國家面臨的挑戰,中國是一個獨特的樣本,其成功是推動世界發展的機遇。

2017年11月,中國工程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單,他當選外籍院士。一年後蓋茨在受時任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會見時,被稱為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蓋茨之前,鮮有人以企業家和慈善領袖的身份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蓋茨對媒體說,這對他是很大的褒獎。

在慈善領域,蓋茨同樣看好中國的潛力。蓋茨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和北京市政府成立了中國首個以“公私合作夥伴關系”模式創辦的非營利性新藥研發機構——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針對結核病、瘧疾等開發中國家面臨的重大傳染病威脅進行新藥研發。他還聯合瑞·達利歐等人共同資助建立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成為中國首個由社會力量創辦的慈善事業人才培養機構。

為什麼做慈善?

自2000年基金會成立之初至今,蓋茨持續捐出的身家已經超過590億美元。2022年,他公開宣布:“未來,我計劃把幾乎所有的财富都捐贈給基金會”,目标是“下降并最終脫離全球最富有人士的名單”。

蓋茨多次談及,全球健康與發展領域的極大不平等深深刺痛了他,促使他投身慈善事業。迄今,蓋茨基金會資助的項目遍布全球超過140個國家,捐贈總額突破了700億美元,緻力于減少全球的不平等現象。

慈善之外,能源是另一個蓋茨最關心的話題。早在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蓋茨就聯合馬雲、紮克伯格、貝索斯等推出“突破能源聯盟”,希望能在政府研究的基礎上,利用他們自身資金幫助促進低排放技術的商業化,在有潛力的概念和切實可行的産品之間的鴻溝上架起一座橋梁。

東西問·人物 | 理性樂觀主義者比爾·蓋茨

蓋茨(左)與馬雲交談。殷立勤 攝

而這一鴻溝被稱為“近乎不可逾越的死亡之谷”,投資清潔能源遠比投資資訊技術要難。2016年,蓋茨牽頭的“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成立,初始資金募集超10億美元,專注于清潔能源創新項目,希望通過大規模、長期的私有投資來解決這一問題。

蓋茨身上有不少定語,技術天才、首富、預測者、慈善家……光環之外,他同樣有解不開的題,但他信奉創新可以解決:“我有一把錘子,是以我看很多問題,都像是釘子,我就擅長這個,那就是我應對一切問題的方式。”依靠這個理念,他建立了微軟,成為世界首富,又投入慈善事業。

今年已68歲的蓋茨,開始感覺時不我待。他最懼怕的事情就是大腦停止工作,但專注于解決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又帶給他理性的樂觀。在關于他的紀錄片中,蓋茨重複地念叨着:“太難了,真的太難了。”主持人問:“承擔了這麼多,放棄算了?”蓋茨沉吟了片刻,回答:“有時候,你真的不得不說,我們放棄吧。但有時候,你得說,我需要更加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