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大賣,因為陳思誠精準擊中了當下女性的焦慮

上映10天将近20億票房,由陳思誠監制、成本經過溢價也會在2億之内的《消失的她》,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了今年電影市場上投資回報最高的電影。
按照票務平台預測,這部電影最終票房能達到34億,考慮到直到下周《消失的她》才會有競争對手,其最終成績有可能不止于此。對于一部非大IP、沒有炫目視效的懸疑片來說,這個成績出人意料,但是細想又在情理之中。
網絡上的熱度與女性觀衆的消費力,共同促成了它的爆火——電影在新媒體上的發酵,熱度猶如當年《前任3》;而從閱聽人來看,《消失的她》的觀衆性别分布堪比女版《戰狼2》。
截至7月1日中午,《消失的她》累計有1436個話題,登陸微網誌、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熱度榜,其中131次登頂,是同期最熱門的電影。
微網誌算是此次電影宣發的主陣地,相關話題合計登上微網誌熱搜榜、上升榜和出圈榜千次。
其中就包括#男子消失的她映後影院求婚#、#看完消失的她 女孩一定要牢記# ,這些極容易引發女性觀衆讨論的話題,#閨蜜看完消失的她分手了# 這一話題更是登上過微網誌出圈榜榜首,是電影上映期間,發酵度、破圈度最高的話題之一。
在抖音端,也有近200個話題登上過各熱度榜,除了和明星個人相關的話題外,#中國婦女報評消失的她#、“消失的她散場後情侶狀态”、#消失的她友情是真的#、#消失的她好适合伴侶去看#等,也都曾登陸過熱度榜前列。考慮到抖音為該片的出品方之一,這些話題的發酵應該離不開後者在平台上的助力。
新媒體的傳播成功帶動了電影的破圈。就圈内師老師的觀察來看,我身邊積極讨論、分享這部電影的,更多都是女性,連很多平時不太愛看電影的女生,都會發朋友圈組局一起看。
從燈塔專業版提供的使用者畫像來看,女性觀衆的占比居然接近了8成之多,遠遠高于陳思誠此前導演、監制的其他電影,這一比例比著名直男電影《戰狼2》的男性占比還要多。
這種女性觀衆占比一邊倒的情況,曆史上并非沒有出現過,比如今年春節檔的《無名》,女性觀衆占比還要誇張,高達83%。但這主要是因為在同檔期競争太過于激烈,《無名》吃下的路人盤不多,王一博的粉絲成為了貢獻票房的主力。雖然《消失的她》也有流量男星朱一龍,但光靠粉絲,顯然不可能賣到30億+。
在新媒體上營銷投放是當下電影宣傳的正常套路,但是能引起廣泛傳播的并不多。《消失的她》能火,恰好因為她擊中了當下社會女性的集體焦慮。
雖然說在豆瓣上,不乏“陳思誠思維太直男”、“男導演根本拍不好girl help girl”這一類的評價,電影的評分也在一路下滑,但相比于文青的批判,顯然微網誌、抖音才更能代表電影的路人基本盤。
打開這倆平台,非朱一龍粉絲對于電影的評價出奇的一緻——看了恐婚、每天看一遍消滅戀愛腦、婚戀隻會讓人不幸。抖音上甚至出現了大量同題擺拍内容:情侶看完電影,男生想去牽女生的手,後者卻躲得遠遠的。
由此不難看出,《消失的她》這一次踩中的,正是中國女性的婚戀焦慮。
共青團此前的一個課題顯示,中國Z世代的結婚意願正呈現下降趨勢,在影響結婚意願的原因中,有3成青年選擇“不相信婚姻”,而在這類青年裡,女性占比高達7成。換句話說,中國年輕女性的恐婚成都要遠遠高于男性。在這個大背景下,看完電影之後對于渣男的痛斥就成了很多人情緒宣洩的出口,進而在社交媒體上形成了口碑擴散。
根據傳播學的觀點,人際傳播的效果常常要好于大衆傳播,而人際關系則決定了人際傳播的效果。簡單來說,比起權威媒體的安利,與你關系更好的閨蜜的偏好會更大程度上左右你對一件事物的看法。這就是為什麼《消失的她》票房能逆跌,顯然是熟人口碑的發酵,撬動了更多的增量人群。
這個結果,毫無疑問是陳思誠在對市場、使用者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做的定點打擊。
《消失的她》翻拍自前蘇聯電影《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原片男主是個外貌并不突出的男性。然而,中國版不僅從片名就開始調整、視角聚焦女性,演員上也選擇了頗得女性喜愛的朱一龍和倪妮,盡管本片的導演劉翔在采訪中表示,渣男并不是電影的側重點,沒有打算從兩性對立這類角度來解讀該片,但師老師認為,影片應該早在策劃階段,就已經圈定好要主打女性觀衆、在女性中創造話題了。
(前蘇聯電影《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海報)
更何況,用話題帶動電影出圈這套玩法,陳思誠早已輕車熟路了。
此前由他監制的《誤殺》系列,盡管被歸類為犯罪懸疑類影片,但上映之後真正引發熱議的,并非是燒腦、反轉這類标簽,而是親情、父母奉獻這類更容易打動中國觀衆的主題。這也是為何,《誤殺2》在豆瓣評分不及格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大賣10億+。
不同的是,之前所有打着陳思誠标簽的電影,視角都聚焦在了男性身上,他對女性的塑造,一直頗為引人诟病——《唐人街探案》網劇裡由張鈞甯扮演的 Ivy,算是為數不多令人深刻的女性角色了。是以這一次主動打女性話題,或許也可以視作是陳思誠在有意拓寬閱聽人圈層,為之後的内容布局進行鋪墊。
(《唐人街探案》網劇中張鈞甯扮演Ivy)
雖說這種套路化甚至帶一些臉譜化的人物塑造,以及過于“标準”的内容講述模式,在影迷中間存在一定的争議,但不可否認,就純市場角度而言,調動特定人群的情緒,是最合适非頭部大片的打法,這類影片也是在春節檔和國慶檔外,最能引發市場觀影熱情的一類内容,它無需為觀衆提供一部完美的作品,隻需要在茶餘飯後,能讓人有個唠嗑的話題,就足夠把票房市場給炒熱了。
現階段,除了陳思誠,《保你平安》的導演大鵬、《人生路不熟》的導演叫獸易小星等,也都在試驗類似的創作模式。在好萊塢大片式微、資本對影視圈熱情下降的這個檔口,這一類可以快速複制的中體量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取代了産量并不穩定的大片,成為支撐全年票房的中堅力量。